托克托縣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位於自治區中部、陰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托克托縣是內蒙古人類發祥地之一,內蒙古最早有人類的地方是托克托縣和赤峰,分別被命名為“海生不浪文化”和“紅山文化”。托克托由蒙古語“脫脫”轉化而來,“脫脫”為北元時土默特首領阿勒坦汗的義子之名,因“脫脫”曾率部駐牧於此,城名亦稱“脫脫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改為托克托理事同知廳,簡稱為托克托廳。1884年(光緒十年)又改稱托克托縣。

托克托縣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總面積1416.8平方公里,總人口20萬人,轄5個鎮,1個自治區級工業園區,1個黃河溼地管理委員會,12個社區,120個村委會。

2018年10月,托克托縣入選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85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40名。

新石器時代,在託縣境內 黃河北岸黃土臺地上發現的“海生不浪文化”遺址,證明早在新時期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戎狄、林胡等族在這裡遊牧,“逐水草遷徒”。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趙國趙武侯築雲中城(今托克托縣境)。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置雲中郡(都治在今托克托縣古城村)。縣境位居北方邊陲要衝,歷來為兵家爭戰之地。

秦代,雲中郡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境內置雲中縣、武泉縣(今托克托縣黑水泉

內蒙古托克托縣概況

托克托縣(3)

西漢,雲中郡轄11縣;其中,雲中、武泉、陽壽、沙陵、楨陵5縣均在今縣境內。

南北朝時期, 鮮卑族拓跋部先後建立代國和北魏政權。代王拓跋什翼犍、北魏道武帝拓跋王圭,分別於別340-376年、390-398年在雲中之盛樂宮建都。

唐太宗貞觀年間, 雲中城先後設雲中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境內置金河縣。

遼、金、元各代,縣境皆置東勝州(今托克托縣城圐圙大荒城)、雲內州(今托克托縣古城鄉白塔村)。

明太祖洪武年間,在東勝州舊址置東勝衛,築東勝衛城(今縣城圐圙),又置鎮虜衛(今托克托縣黑城村)。

明 嘉靖中期,西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義子恰臺吉(即脫脫,或稱妥妥)駐牧妥妥城(托克托城)。

清隆元年(1736年),置托克托廳。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設縣公署。民國17年(1928年),國民黨設縣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偽縣公署(縣政府)、國民黨遊擊縣政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存在。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托克托縣政府復主。

民國38年(1949年)9月19日,托克托縣隨綏遠省和平解放而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初,托克托縣人民政府成立。

1971年7月1日後,為呼和浩特市轄區。

位置

托克托縣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位於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地理座標在東經111°2′30″-111°32′ 21″、北緯40°5′55″-4

內蒙古托克托縣概況

托克托縣

0°35′15″,托克托縣 平均海拔1132米,總面積1416.8平方公里。黃河流經縣境37.5公里。

地形

托克托縣地勢為東南高而西北和西南低。

氣候

託縣屬於 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氣溫7.3℃,年均降雨量362毫米。

在托克托縣境內,除雲中古城以外,還先後修築過黑水泉古城、陽壽故城、沙陵故城、楨陵故城、蒲灘拐古城、東勝州古城、雲內州故城、鹼池村古城、雙牆村古城、東勝衛故城、鎮虜衛故城等13座古城,成為內蒙古古城遺址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

10

城市榮譽

編輯

2017年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托克托縣排名第54名。[2]

2018年10月,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榜單發佈,托克托縣排第85名。[3]

2018年10月,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榜單發佈,托克托縣排第40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