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在昌圖的鬥爭歲月

陶鑄 根據地 遼河 農業 中國鐵嶺網 2017-06-04

■ 李 滔

1946年1月,中共遼西省委派我到昌北縣任縣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昌北縣起初隸屬於中共遼西二地委(後改為遼吉二地委),由於國民黨軍隊向遼吉解放區大舉進犯,我們昌北縣機關於1946年4月24日撤離八面城,先後轉戰於傅家屯、古榆樹一帶,以機動靈活的方式牽制和打擊敵人。6月間,形勢開始惡化,我們同中共遼吉二地委失掉了聯繫。7月,我們派縣委副書記鞏紹英與遼吉一地委取得聯繫,在一地委的領導下開展了借糧運動。

1946年7月間,昌北縣游擊戰爭開始不久,為適應形勢的需要,把全縣分為前線與小後方兩部。我當時帶領縣大隊配合一、三、四區堅持活動於大窪、八面城附近的傅家屯、三江口以西一線;縣大隊長高恆帶兩個連與吳爾熙的區小隊,堅持於鴜鷺樹、大窪西南一線。主要任務是阻擊敵人蠶食,擴大根據地,堅持本地區工作,掩護“小後方”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拔除敵人威脅“小後方”的釘子,1946年8月,我帶領縣大隊和部分農會幹部奇襲了七家子村公所,打擊了敵人的氣焰,使敵村政權長時間癱瘓。

1946年9月,形勢日趨緊急。敵人從四個方向,向古榆樹“小後方”一帶壓縮,昌北縣機關曾一度撤退至遼河西岸。縣大隊和區武工隊仍穿插活動於敵後,和敵軍周旋遊動作戰,靈活地打擊敵人,並組織農會骨幹和積極分子伺機活動,為我們搜送情報。

1946年9月末,由於國民黨軍隊全線北進,昌北縣已處於敵四面包圍之中。東線各鐵路站已為敵據守,西線康平北部敵人已有2個機械化團,亦來勢凶猛,昌北各村屯的敵清剿隊也尾隨敵主力之後進佔各村。

國民黨軍隊佔領古榆樹後,周圍各縣的幹部、戰士均已撤離,昌北縣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全縣幹部在缺少冬裝的情況下,繼續堅持鬥爭,形勢非常困難。但是,省委書記陶鑄曾指出,昌北是戰略要地,要求我縣幹部對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應具有堅定的信念。因此,誰都不肯提出撤離本縣的意見。後經縣委會議討論,決定給陶鑄寫信,詳細報告了昌北縣的鬥爭形勢,請求省委指示。縣委派一位老貧農化妝越過敵人包圍圈,將信送到省委駐地白城子。不久,我們接到陶鑄的親筆回信,大意是:首先向堅持敵後鬥爭的昌北縣全體幹部、指戰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親切的慰問!你縣處境已極端困難,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以利今後繼續鬥爭,可以立即向北突圍撤出。接到陶鑄回信後,我們很快集中起全縣的幹部和戰士,於1946年10月末由我帶領突進到榆樹林,同敵七十一軍一部遭遇,經激戰突圍後,大家到崗崗廟集結。我們於夜晚從傅家屯附近強穿鐵路線北上,縣大隊長高恆,副大隊長劉哲、陳健礎、孫指導員和高恆的警衛員在戰鬥中與部隊失去聯繫。在追趕縣大隊隊伍的過程中,由於他們走近路超越了隊伍,到了“三不管屯”時,遭敵人降隊包圍,被困於村中,激戰至彈盡糧絕,有4人當場犧牲。高恆被俘,被降隊帶走後用馬拖死。當我帶縣大隊聞訊趕到時,降隊已逃走。

我帶縣區機關幹部戰士於11月抵長嶺縣城,集結待命。不久,我帶領昌北縣北上幹部戰士300餘人抵達白城子與省委匯合。

1946年12月20日,省委在白城子召開“堅持敵後鬥爭經驗”大會。在會上,我代表昌北縣發了言,總結了昌北縣堅持敵後鬥爭經驗。會上省委書記陶鑄表揚我們說:“昌北縣委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鬥爭最久,最後撤出遼北,為牽制阻擊敵人和開展敵後工作做出了貢獻。”當時陶鑄身患重病,在咳血的情況下仍參加了會議。並親自勉勵我們,要我們今後返回昌北要創造更大的成績。

1947年1月,中共遼吉省委決定將昌圖、昌北兩縣合併,組成了昌圖昌北聯合縣。我為縣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縣大隊長白潔,縣委副書記肖崗兼副政委,我帶領這支隊伍,隨同南下的部隊一起行動。我們配合正規部隊做些支前等接應工作。在南下途中,和敵人遭遇打了幾仗,主要是部隊打的。我們縣大隊當時有100多人、縣政府幹部20多人,總共將近200人。

1947年2月20日,部隊和我縣區隊伍到達奈曼旗的大沁他拉。3月初,昌圖縣大隊和幹部離開奈曼旗,隨分區東進。地委決定昌圖縣大隊由我和白潔帶領隨分區部隊活動,縣、區幹部由肖崗率領到阜彰縣參與幫助開闢地方工作。

當時我率縣大隊和分區隊伍活動,於5月中旬,打下了康平,我們在康平休整了幾天,並討論研究如何返回昌圖開闢工作。

1947年5月底,接地委指示:“昌圖的局面已經打開,急需幹部隊去開闢工作。”這時肖崗帶著幹部隊奉命東進,在康平同我們匯合,到達昌圖時已是6月上旬。我們到昌圖後,仍以“小河套”為根據地活動於遼河兩岸,在老城、亮中橋、通江口、金家屯、寶力。以西、以北地區(當時上述幾個村鎮還是敵人的據點)開展工作,我們的活動仍保持著遊擊政府和武裝工作隊的活動形式,隊伍與工作組經常轉移。在“小河套”一帶,由縣委副書記肖崗等先找到了過去隱蔽和轉移的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以及原來的工作關係人員等,然後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打擊反把倒算的反動地主豪紳,慰問和撫卹了遭敵人摧殘的幹部、戰士和家屬等一系列工作,恢復了基本群眾的鬥爭情緒,增強了軍民的感情。

1947年8月中旬,我們縣大隊為擴大控制範圍開闢根據地,在地委和分區的支持下,由分區派二十五團團長趙世柱親自率一個營的兵力協助我們攻打金家屯據點,以拔掉這個“釘子”,擴大我們的活動區域。8月22日,部隊夜間在遼河西的康平小村出發,找嚮導帶路向金家屯急進。由於嚮導帶錯了路,耽誤了時間,在天亮時才靠近金家屯。隨即發起攻擊,一舉攻取了下燒鍋,俘敵20多人。但在強攻上燒鍋時,敵蒙奸隊已聞訊有備,敵火力十分猛烈。趙團長對敵人滿腔怒火、身先士卒、衝擊在前,不幸中彈犧牲。這時戰鬥很難展開,我便與營長何林商議,認為天亮後不宜戀戰,遂指揮部隊撤下,我與何營長等帶隊返回康平。這一舉動給敵人以極大震懾,唯恐我再次進攻,當即逃回昌圖城裡,一個多月不敢回竄,使我們贏得了時間,順利地開展了以“小河套”為依託的各鄉、村的工作,逐步建立起新的區、村政權。“秋季攻勢”開始以後,我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全線反擊敵人,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我縣大隊又突進金家屯,敵軍望風披靡,我部收復金家屯。我和白潔於1947年11月率縣大隊追殲了竄擾了游擊區的匪首“黃連長”部和“小白龍”。肅清了後方隱患。同時六區區長也率區中隊剿滅清剿隊長羅某匪部,為後方創造了安定的環境。

1947年11月25日,我軍第二次解放昌圖城以後,我方游擊區逐漸擴展。這時昌圖縣政府後勤機關住在後窯一帶,我與白潔率縣大隊活動於昌圖城附近。這期間齊衝、蘇曼、王楓等也到縣工作,齊衝帶五區幹部和區中隊活動於通江口雙樓臺一帶,以武裝掩護後方進行根據地建設。我率縣大隊在前沿活動,主要任務是:“武裝穿插敵佔區,擴大恢復地域,控制‘兩面政權’,另一方面是徵繳糧草、布匹支援戰爭。”後方各區的任務是:“開倉濟貧,宣傳土改政策,發動群眾組織貧農團,醞釀土地改革,組建村屯政權,並鋤奸反霸,揭發美蔣暴政,號召人民參戰和支前。”此時,昌圖、昌北分立,我任昌圖縣委書記。1947年冬在開展建政的同時,在發動群眾、啟發群眾對土地的要求基礎上,同時組建土改工作隊,我為土改工作團團長,蘇曼為土改工作團副團長,在全縣開展平分土地和劃定成份工作。在土改工作上,昌圖縣基本遵照《中國土地法大綱》進行土改,所以全縣基本上沒有出現土改中“掃堂子”等過火現象。當時在我的腦海中,有的開明地主與鄉紳也是支持過我們的,所以昌圖的土改工作進行的比較順利和穩妥。

在昌圖土改初期,我人民政權初立,國民黨的殘餘勢力還很猖狂,如清剿隊、還鄉團等殘餘分子還沒徹底消滅,仍時有騷擾與破壞。當時雙廟子土改後,農民剛剛翻身分得土地,地主反動武裝——還鄉團便竄入雙廟子,進行反把倒算,把我們一農會幹部和群眾抓起來用扁擔捆綁雙臂使其不能翻身動轉,然後進行鞭抽棒打,叫囂“你還翻不翻身……”,手段十分凶殘。為保衛新生政權和群眾翻身果實,當時縣委派區長王全帶了一部分人進駐雙廟子,經調查和深入工作抓了幾個惡霸地主和還鄉團頭子,予以鎮壓。王全出於義憤,親自持刀砍殺了這些罪犯,由此王全在昌圖得了一個“王大刀”的綽號。這也反映了當時鬥爭的殘酷性,不給敵人以嚴懲是不行的。

隨著土改運動的完成,1947年冬,便組織群眾,準備春耕生產。在當時貧下中農分得土地後,均歡欣鼓舞,城鄉群眾歡慶不已。到1948年春,已在縣政府幹部和貧下中農努力工作全面動員,換工搭犋,互助合作解決牲畜、工具等的情況下,按時種上了地。春天苗出後,由於農民的精耕細作,當年生產形勢非常好。1948年夏,召開了發展大生產運動的勞模大會,表揚一批勞模和先進分子,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初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由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糧食豐收,昌圖的市場亦開始恢復。縣內貫徹了遼北省有關保護民族工商業和私人商業的政策法令,城鄉的工業,如制油、釀酒、豆腐、粉房等恢復了生產。原來國民黨時期關門的商業店、戶,也開始組織貨源,相繼開門營業。同時縣政府為滿足本身生活需要保證供給,也辦油酒廠、豆腐坊、開荒種地,以維持自給。老根據地也派來流動貨車,運來生活生產用品,促進了昌圖的物資交流及供應民需。1948年以後,我感到昌圖的市面已很繁華,物資也豐富,呈現了一派生機。

與此同時,為支援戰爭,保衛勝利果實,並據前方需要,1947年春至1948年末,縣政府動員全縣人民做了大量的支前支戰工作。首先是在全縣廣泛動員青壯年參軍參戰。昌圖、昌北兩縣,據我所知,這個期間每縣都動員兵源千名以上。在支前方面,除我帶領縣大隊配合主力打了幾仗外,對境內各戰役,都動員了民眾,出擔架大車,支援前線,同時軍糧、軍草以及棉布、乾菜等每次按期完成。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繼秀水河子戰役之後,我在昌北任書記時,帶全縣幹部,支援大窪戰鬥。除動員民夫、擔架搶運傷員外,又動員大車近百臺以上,並親自到前線指導支前工作。當時我的愛人蘭森動員了大窪區大部分青年婦女參加慰問與照護傷員,喂水餵飯十分熱心。這次戰役所需擔架民工和大車糧草均為昌圖、昌北兩縣供給,昌北縣為最多,為數甚巨。在“三季攻勢”中,昌圖共徵軍糧36000石、布匹25000尺、軍草350萬斤。1948年昌圖處在前沿,支前任務當然更重,當年計出支前車馬擔架4次,同時動員軍糧75200石,繳了2次軍草。當時的情況是,後方鞏固政權,恢復發展生產,支援前線的糧草爬犁大車絡繹於途,群眾支戰情緒十分熱烈,全縣人民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曾任原中共昌北縣委書記、中共昌圖縣委書記、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