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唐寅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維摩詰所說經 中年人之家 2019-07-15
"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1—

有個四十五歲的男人,不幸患了肝癌。經過半年多的治療,醫生無力迴天。

最後時刻,骨瘦如柴的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於深度昏迷中離開人世。

他的靈魂剛剛離開肉體,就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佛:“你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是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

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

男人猜測:“是我的事業與成就嗎?”

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

佛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

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

佛祖:“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三魂七魄!”

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萬分傷心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

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

佛祖:“你活著時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1—

有個四十五歲的男人,不幸患了肝癌。經過半年多的治療,醫生無力迴天。

最後時刻,骨瘦如柴的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於深度昏迷中離開人世。

他的靈魂剛剛離開肉體,就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佛:“你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是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

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

男人猜測:“是我的事業與成就嗎?”

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

佛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

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

佛祖:“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三魂七魄!”

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萬分傷心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

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

佛祖:“你活著時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2—

這個關於死亡的佛禪故事,讓人思考、頓悟。

我堅信:人是一種有靈魂的存在。人不僅存在,他還知道自己存在的存在。人和草木不同,和山川大地不同,甚至和魚蟲鳥獸也不同,那就是人有存在的自覺意識。有了這種自覺,人的存在就區別於無意識的物質存在了,這種存在的自覺,使他具有了領悟生活悲歡、感受生與死之差異的能力。

這種領悟非常重要。一個人有存在意識,對個體的生與死有覺悟,他的生存就會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對死亡的認識,它關乎到一個人選擇什麼方式活著、怎樣活著。接受了死亡教育的人,對生才會有一種謙卑和敬畏,才會對活著本身懷著一種鄭重之情。

智者告訴我: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反之,不認識死亡,人都是狂妄的。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一些人,活得志得意滿、飛揚跋扈。他以為身居“C位”,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覺得不僅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還能主宰一個區域、一個單位、一個團隊。

然而,這種自以為身處“C位”的快樂,其實是建在沙灘上的城堡,禁不起風浪的吹打。狂妄的人常常遺忘了一個重要事實:人是會死的。假若他意識到了死亡就在不遠處等著他,他就不會再沉浸於毫無來由的生的歡樂之中。

"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1—

有個四十五歲的男人,不幸患了肝癌。經過半年多的治療,醫生無力迴天。

最後時刻,骨瘦如柴的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於深度昏迷中離開人世。

他的靈魂剛剛離開肉體,就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佛:“你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是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

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

男人猜測:“是我的事業與成就嗎?”

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

佛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

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

佛祖:“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三魂七魄!”

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萬分傷心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

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

佛祖:“你活著時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2—

這個關於死亡的佛禪故事,讓人思考、頓悟。

我堅信:人是一種有靈魂的存在。人不僅存在,他還知道自己存在的存在。人和草木不同,和山川大地不同,甚至和魚蟲鳥獸也不同,那就是人有存在的自覺意識。有了這種自覺,人的存在就區別於無意識的物質存在了,這種存在的自覺,使他具有了領悟生活悲歡、感受生與死之差異的能力。

這種領悟非常重要。一個人有存在意識,對個體的生與死有覺悟,他的生存就會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對死亡的認識,它關乎到一個人選擇什麼方式活著、怎樣活著。接受了死亡教育的人,對生才會有一種謙卑和敬畏,才會對活著本身懷著一種鄭重之情。

智者告訴我: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反之,不認識死亡,人都是狂妄的。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一些人,活得志得意滿、飛揚跋扈。他以為身居“C位”,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覺得不僅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還能主宰一個區域、一個單位、一個團隊。

然而,這種自以為身處“C位”的快樂,其實是建在沙灘上的城堡,禁不起風浪的吹打。狂妄的人常常遺忘了一個重要事實:人是會死的。假若他意識到了死亡就在不遠處等著他,他就不會再沉浸於毫無來由的生的歡樂之中。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3—

明代大才子唐寅(唐伯虎),狂傲瀟灑一生,死前寫下《臨終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唐伯虎說,活著也會有散的那一天,又何妨死後魂歸地府。人間和地府都是一樣的,只當自己飄泊異鄉罷了。

把死去當作去異鄉,唐伯虎還算達觀。

是的。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

"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1—

有個四十五歲的男人,不幸患了肝癌。經過半年多的治療,醫生無力迴天。

最後時刻,骨瘦如柴的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於深度昏迷中離開人世。

他的靈魂剛剛離開肉體,就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佛:“你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是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

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

男人猜測:“是我的事業與成就嗎?”

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

佛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

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

佛祖:“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三魂七魄!”

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萬分傷心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

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

佛祖:“你活著時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2—

這個關於死亡的佛禪故事,讓人思考、頓悟。

我堅信:人是一種有靈魂的存在。人不僅存在,他還知道自己存在的存在。人和草木不同,和山川大地不同,甚至和魚蟲鳥獸也不同,那就是人有存在的自覺意識。有了這種自覺,人的存在就區別於無意識的物質存在了,這種存在的自覺,使他具有了領悟生活悲歡、感受生與死之差異的能力。

這種領悟非常重要。一個人有存在意識,對個體的生與死有覺悟,他的生存就會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對死亡的認識,它關乎到一個人選擇什麼方式活著、怎樣活著。接受了死亡教育的人,對生才會有一種謙卑和敬畏,才會對活著本身懷著一種鄭重之情。

智者告訴我: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反之,不認識死亡,人都是狂妄的。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一些人,活得志得意滿、飛揚跋扈。他以為身居“C位”,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覺得不僅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還能主宰一個區域、一個單位、一個團隊。

然而,這種自以為身處“C位”的快樂,其實是建在沙灘上的城堡,禁不起風浪的吹打。狂妄的人常常遺忘了一個重要事實:人是會死的。假若他意識到了死亡就在不遠處等著他,他就不會再沉浸於毫無來由的生的歡樂之中。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3—

明代大才子唐寅(唐伯虎),狂傲瀟灑一生,死前寫下《臨終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唐伯虎說,活著也會有散的那一天,又何妨死後魂歸地府。人間和地府都是一樣的,只當自己飄泊異鄉罷了。

把死去當作去異鄉,唐伯虎還算達觀。

是的。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4—

人生一世,花開一春。

在輪迴的渡口,你我皆是過客。

無論我們怎樣珍惜與挽留,抑或怎樣荒廢與拋棄,生命的田地終將是一片寂靜荒蕪,我們無力留下什麼。看看身邊人流如織,可真正駐足的又有多少?你就是再成功,光陰的橡皮也會慢慢擦去你的名字。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有些人、有些事,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所有的因緣悲喜自有安排,我們無須為一些意外而執著風月。擦肩雖只有剎那,駐足也不會是一生。

四十五歲才明白:某些東西,明明知道沒有意義,但依然很在意——誰都會有這樣的東西。

可是,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維摩詰經》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1—

有個四十五歲的男人,不幸患了肝癌。經過半年多的治療,醫生無力迴天。

最後時刻,骨瘦如柴的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於深度昏迷中離開人世。

他的靈魂剛剛離開肉體,就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佛:“你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是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

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

男人猜測:“是我的事業與成就嗎?”

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

佛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

男人說:“那麼,一定是我的軀體。”

佛祖:“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三魂七魄!”

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箱子裡面空空如也!

他淚流滿面,萬分傷心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

死者:“那麼,什麼是我的呢?”

佛祖:“你活著時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2—

這個關於死亡的佛禪故事,讓人思考、頓悟。

我堅信:人是一種有靈魂的存在。人不僅存在,他還知道自己存在的存在。人和草木不同,和山川大地不同,甚至和魚蟲鳥獸也不同,那就是人有存在的自覺意識。有了這種自覺,人的存在就區別於無意識的物質存在了,這種存在的自覺,使他具有了領悟生活悲歡、感受生與死之差異的能力。

這種領悟非常重要。一個人有存在意識,對個體的生與死有覺悟,他的生存就會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對死亡的認識,它關乎到一個人選擇什麼方式活著、怎樣活著。接受了死亡教育的人,對生才會有一種謙卑和敬畏,才會對活著本身懷著一種鄭重之情。

智者告訴我: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反之,不認識死亡,人都是狂妄的。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一些人,活得志得意滿、飛揚跋扈。他以為身居“C位”,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覺得不僅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還能主宰一個區域、一個單位、一個團隊。

然而,這種自以為身處“C位”的快樂,其實是建在沙灘上的城堡,禁不起風浪的吹打。狂妄的人常常遺忘了一個重要事實:人是會死的。假若他意識到了死亡就在不遠處等著他,他就不會再沉浸於毫無來由的生的歡樂之中。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3—

明代大才子唐寅(唐伯虎),狂傲瀟灑一生,死前寫下《臨終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唐伯虎說,活著也會有散的那一天,又何妨死後魂歸地府。人間和地府都是一樣的,只當自己飄泊異鄉罷了。

把死去當作去異鄉,唐伯虎還算達觀。

是的。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4—

人生一世,花開一春。

在輪迴的渡口,你我皆是過客。

無論我們怎樣珍惜與挽留,抑或怎樣荒廢與拋棄,生命的田地終將是一片寂靜荒蕪,我們無力留下什麼。看看身邊人流如織,可真正駐足的又有多少?你就是再成功,光陰的橡皮也會慢慢擦去你的名字。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有些人、有些事,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所有的因緣悲喜自有安排,我們無須為一些意外而執著風月。擦肩雖只有剎那,駐足也不會是一生。

四十五歲才明白:某些東西,明明知道沒有意義,但依然很在意——誰都會有這樣的東西。

可是,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維摩詰經》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中年之悟

—5—

人一旦認識了死亡,便不再狂妄。

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

人到中年以後,我不再計較無處不在的不平之事,不再計較別人的成功對自己的壓力,不再眼紅他人的財富。

走過半生,曾經滄海,閱人無數,見慣秋月春風,不再大驚小怪;歷盡是非成敗,不再憤憤不平。

這些年,我一路跋涉,遇見許許多多的過客。人來人往,看新貴飛揚跋扈,已不動聲色;看大款揮金如土,也氣定神閒,耐得住性子。

透過生死,才會明白健康的重要;透過成敗,才會明白通達的重要;透過得失,才會明白淡泊的重要。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苦苦追求那些原本可以放棄的,卻忽略了生命中那些最最寶貴的。人生難免會有迷茫,關鍵在於明白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多點淡然,少點虛榮,活得真實才能活得自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