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從文與張兆和:“對味”的愛情才夠味道

01 幸福不及彼岸花,伸手已是天涯路

沈從文說:“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

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是嘗不清“味道”的米酒,雖然醇香卻也醉人,當他還沒弄清楚為什麼而愛的時候,一輩子早已下不了船。

他追著她,一日不斷的寫了四年的情書,在才子的眼裡最柔美的文字最煽情的話語還不足以表達他對張的感情。而張兆和對沈從文的追求異常的反感,她甚至拿著沈寫給她的所有情書去校長鬍適那告了一狀。

胡適知道沈從文的心思,也一心想撮合這對才子佳人,他笑著說:“這也好,他文章寫得挺好,你們可以通通信嘛,你要知道,沈從文是在頑固地愛著你啊!”

“我也是頑固的不愛他啊!”張兆和回答得倔強利索,不容人置喙與反駁。

胡適希望張能給予沈一顆有愛的心,哪怕不能,也不要那麼決絕。

可是張依舊不肯。

沈從文日日寫信卻從不見回信,他在文字這頭盼著念著,甚至著了魔,只聽說張兆和的反應,他這頭已經哭成了淚人,這個“草根”才子的愛,就是那麼倔強那麼執著,他沒有放棄,他只散出話去,如果他失敗,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一是自殺。

胡適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沈從文寫信:“這個女子不能瞭解你,更不能瞭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你千萬要堅強,不要讓一個小女子誇口說她曾碎了沈從文的心,此人太年輕,生活經驗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胡適的話中肯的表達了他的看法,沈從文大張兆和5歲,二人生長環境家世完全不同,張兆和無法讀懂沈從文對於她的愛,這份倔強的愛是不一定能開會花朵的。

沈從文這頭早已停不下來,他只愛著深深的愛著,後來張兆和大學畢業回了蘇州,他就追去蘇州瞧她,買什麼禮物好呢,他特意找了巴金給建議,為了接近張兆和,他說服了二姐張允和,和張兆和的兄弟打成一片。

他的愛幾近瘋狂,他不放棄任何的可能,甚至求張允和去幫他說親。

面對沈從文強烈的愛情攻勢張兆和也放下了姿態和他一起並肩夕陽下、巷子口,沈從文終於抱得美人歸。

如果說張兆和是一隻“黑天鵝”,那麼沈從文無疑是一隻“黑蛤蟆”。他們的愛到此終於有了個美好的結局,可是萬事往往就是那麼可笑,一朝不得,心兒空空,一朝得到,兩面不同。

他們是才子佳人的合體,卻有著不同的文化信仰,一個專注,一個激進,一個雋永,一個深沉。曾經彼此吸引,後來間生分歧,沈從文愛著的三三,是當年那個18歲的少女還是內心對另一半的渴求,恐怕他自己也不得而知。

沈從文一度迷茫,他出入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林徽因開導他:“人生就是這樣的。你的詩人氣質造了你的反,使你對生活和其中的衝突迷茫不知所措。”

他這才知道他丟了最初的心,而張兆和永遠還是那個三三,只是他強加了太多的情感在她身上,他卻未曾想過張一直都不是那樣的人。這一切如其說是張不夠完美,不如說是他的詩人氣質做了怪。

《邊城》裡的翠翠,《長河》裡的天天,《三三》裡的三三,都是皮膚黝黑,眸子清明,天真活潑,如小獸般充滿青春的朝氣。

這明明是那年18歲的張兆和,他寫了那麼多的小說,有過那麼多的女主角,可是原型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張兆和。

喜歡的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時懷疑,分開後懷念,懷念時想見,相見時恨晚。這是大師的悲哀,何嘗不是普通人的悲哀呢!

02 知曉自己,勝過揣測他人

徐志摩為了林徽因成為中國歷史上離婚第一人,而他最終也沒能與林徽因相伴一生。

才子的才華是每個女人都無法抗拒的魅力,林徽因也不另外,她曾沉寂在這樣的愛戀裡不能自持,可是現實必須讓她理智思考。

最終她揮刀斷情,遠離了這場“不對味”的感情,原因不外乎她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以及對方需要什麼。

徐志摩愛著的林徽因是詩句裡的林徽因,是再別康橋裡的女子,是煙雨江南下的風景,那是情感裡的愛戀不過正好隱射在了林徽因的身上。

這樣的愛戀只要得不到就一輩子美好,一旦得到日後未必還能輕鬆到老。林徽因之才深知這樣的道理,所以她理智的做出了選擇。

而她的選擇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除了情感上的歸屬還有事業上的歸屬,她帶來了傳奇也帶來了傲世才華,除了翱翔詩詞裡,還在其他的領域熠熠生輝。

她沒有與徐志摩在一起,卻成了一輩子的知己;她沒有接受金嶽霖,卻成了無所不談的摯友。

她和樑思成舉案齊眉,是她成就了樑思成,成為了偉大的建築學家。

她成立了“太太的客廳”,為更多人的愛情和婚姻出謀劃策,那裡是洞天福地,也是這位才女最顯身手的地方。

世人無法抗拒林徽因的美,不只因為她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選擇了才情,更是她懂得怎樣的情感最“對味”,同樣的灶具煮出不同味道的湯汁,有些只能當好友卻不能當戀人,有些只能遠之不能靠近。

她是人間四月天,更勝無數風景。

03 “對味”的愛情才夠味道

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得不到想要的催人老,想得到的得到了可能會要人命。一番折騰,最後才發現,得到的最終卻不是自己想要的。

沈從文的愛情從最初的如火如荼到後來的溫水煮青蛙再到最後的懂得,是他一路給自己鋪墊的不歸路,他曾執著到不能自持,而後又不得其要,最終將所有的情感寄託於文字,他成就了心中所愛,卻有負身邊所愛,當他抽離出來,已經道不清錯誤在哪了。張兆和直到沈從文離開之後才明白這個曾如此愛她的男人內心所想,過去所不能理解的,一瞬間都理解了。

只是眼前人已經不再,這場愛戀最終還是沒能好好的說來生再見。大師的愛情尚且如此,我們這些常人又怎能逃得過愛情的矇蔽,它或許一時間矇蔽你,又或許一世矇蔽你,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逃的開的。

“對味”一言,不能是久不聞迴音的黑洞,不能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不能是毫無迴應的情感,不能是感動來的愛情,不能是渴求來的姻緣...

一個想喝茶的人你給她端了杯咖啡這就是你的不對,一個想吃素的人你給她點了一桌子肉食這就是你的錯。

你想吃甜,那就選能給你糖的人,你想吃鹹,那就選能給你鹽的人,你喜歡笑,那就選能帶給你開心的人,你喜歡鬧,那就選能逗你樂的人。

這就是“對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