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上世紀80年代,托夫勒在其著名的社會變遷開山之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歷經農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三次浪潮,人類文明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稱為“第三次浪潮文明”。

這意味著,早在四十年前,就有前人洞見科技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而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以提升。

歷經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數字經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發展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相互交叉、結合應用將互聯網廣泛滲透到工業、農業等經濟領域,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動力、發展方式,重塑社會治理格局。

據騰訊研究院分析,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可增長0.5%-0.62%。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數字經濟更是被視為撬動全球經濟的新槓桿。據預測,數字技能和技術的應用將使全球經濟到2020年有望累計增加2萬億美元;到2025年,全球經濟總值的一半來自於數字經濟。

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技術,未來將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穩進發展。通過加密技術能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可靠、透明、安全、可追溯的分佈式數據庫,推動互聯網數據記錄、傳播及存儲管理方式變革,大大降低信用成本,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重塑現有的產業組織模式、社會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向價值轉移的轉變。

因此,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信任機器”、是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社會新的基礎設施。

一、區塊鏈4.0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從下午一直忙到黃昏,在赫爾辛基的一個小服務器上創建、編譯、並打包了第一份源代碼,這份代碼簡陋到至今仍被很多程序員嘲笑,然而它還是正常進行了運算。當日下午18點15分,比特幣世界第一個區塊誕生。

如今,比特幣誕生已有十年的時間。十年間,人們喜歡把區塊鏈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比特幣代表的區塊鏈1.0、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和以EOS為代表的區塊鏈3.0。

區塊鏈1.0階段,實現於2009年的可編程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主要場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貨幣職能。

區塊鏈2.0階段,實現於2014年的可編程金融: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與智能合約相結合。區塊鏈從最初的貨幣體系,拓展到了對金融行業的使用場景和流程的優化,包括股權、債券、產權的登記與轉讓,以及在證券和金融合約領域防偽、交易、執行等。

區塊鏈3.0階段,實現於2017年的可編程社會:以EOS、Hyperledger Fabric為代表的共識協議得到了認可,解決了性能能耗問題,應用從金融延伸到各個領域。作為價值互聯網內核,區塊鏈能夠對互聯網中每一個代表價值的信息和字節都能得到產權的確認、追溯、計量和存儲。這使得它將技術應用拓展到金融領域之外,為各行各業提供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分佈式的解決方案。


"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上世紀80年代,托夫勒在其著名的社會變遷開山之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歷經農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三次浪潮,人類文明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稱為“第三次浪潮文明”。

這意味著,早在四十年前,就有前人洞見科技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而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以提升。

歷經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數字經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發展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相互交叉、結合應用將互聯網廣泛滲透到工業、農業等經濟領域,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動力、發展方式,重塑社會治理格局。

據騰訊研究院分析,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可增長0.5%-0.62%。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數字經濟更是被視為撬動全球經濟的新槓桿。據預測,數字技能和技術的應用將使全球經濟到2020年有望累計增加2萬億美元;到2025年,全球經濟總值的一半來自於數字經濟。

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技術,未來將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穩進發展。通過加密技術能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可靠、透明、安全、可追溯的分佈式數據庫,推動互聯網數據記錄、傳播及存儲管理方式變革,大大降低信用成本,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重塑現有的產業組織模式、社會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向價值轉移的轉變。

因此,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信任機器”、是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社會新的基礎設施。

一、區塊鏈4.0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從下午一直忙到黃昏,在赫爾辛基的一個小服務器上創建、編譯、並打包了第一份源代碼,這份代碼簡陋到至今仍被很多程序員嘲笑,然而它還是正常進行了運算。當日下午18點15分,比特幣世界第一個區塊誕生。

如今,比特幣誕生已有十年的時間。十年間,人們喜歡把區塊鏈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比特幣代表的區塊鏈1.0、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和以EOS為代表的區塊鏈3.0。

區塊鏈1.0階段,實現於2009年的可編程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主要場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貨幣職能。

區塊鏈2.0階段,實現於2014年的可編程金融: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與智能合約相結合。區塊鏈從最初的貨幣體系,拓展到了對金融行業的使用場景和流程的優化,包括股權、債券、產權的登記與轉讓,以及在證券和金融合約領域防偽、交易、執行等。

區塊鏈3.0階段,實現於2017年的可編程社會:以EOS、Hyperledger Fabric為代表的共識協議得到了認可,解決了性能能耗問題,應用從金融延伸到各個領域。作為價值互聯網內核,區塊鏈能夠對互聯網中每一個代表價值的信息和字節都能得到產權的確認、追溯、計量和存儲。這使得它將技術應用拓展到金融領域之外,為各行各業提供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分佈式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然而,現有的區塊鏈架構無法滿足多樣性企業數字化進程的需求,二者之間存在極大的供需矛盾。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編程貨幣,僅僅適用於貨幣支付與流通等場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可編程金融,儘管有智能合約支持Dapp的開發,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看出這個“全球計算機”項目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以EOS為代表的可編程社會項目中,大部分的企業卻面臨著區塊鏈人才嚴重短缺、嚴重缺乏技術開發能力、無法承擔高昂成本、區塊鏈知識門檻高、缺乏區塊鏈+思維等痛點。同時,多個聯盟鏈之間無法實現跨行業跨鏈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

這些問題都在形成區塊鏈與傳統行業進一步融合,實現數字經濟時代價值流轉網絡的阻力。因此,區塊鏈4.0時代,應該呈現為遵循共享、共建、共贏理念的科技生態格局。

二、共享、共贏、共建

1991年8月6日,開源操作系統minix的新聞討論組成員突然收到了一份神祕的投稿。在這份言辭較為緊張生澀的聲明中,還在上大學的21歲的芬蘭學生 Linus Benedict Torvalds 宣佈了他正在開發一款免費操作系統。他言辭懇切,公佈了該系統一部分開發進度,希望討論組的成員們能積極參與,並提出需求。


"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上世紀80年代,托夫勒在其著名的社會變遷開山之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歷經農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三次浪潮,人類文明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稱為“第三次浪潮文明”。

這意味著,早在四十年前,就有前人洞見科技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而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以提升。

歷經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數字經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發展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相互交叉、結合應用將互聯網廣泛滲透到工業、農業等經濟領域,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動力、發展方式,重塑社會治理格局。

據騰訊研究院分析,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可增長0.5%-0.62%。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數字經濟更是被視為撬動全球經濟的新槓桿。據預測,數字技能和技術的應用將使全球經濟到2020年有望累計增加2萬億美元;到2025年,全球經濟總值的一半來自於數字經濟。

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技術,未來將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穩進發展。通過加密技術能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可靠、透明、安全、可追溯的分佈式數據庫,推動互聯網數據記錄、傳播及存儲管理方式變革,大大降低信用成本,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重塑現有的產業組織模式、社會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向價值轉移的轉變。

因此,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信任機器”、是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社會新的基礎設施。

一、區塊鏈4.0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從下午一直忙到黃昏,在赫爾辛基的一個小服務器上創建、編譯、並打包了第一份源代碼,這份代碼簡陋到至今仍被很多程序員嘲笑,然而它還是正常進行了運算。當日下午18點15分,比特幣世界第一個區塊誕生。

如今,比特幣誕生已有十年的時間。十年間,人們喜歡把區塊鏈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比特幣代表的區塊鏈1.0、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和以EOS為代表的區塊鏈3.0。

區塊鏈1.0階段,實現於2009年的可編程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主要場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貨幣職能。

區塊鏈2.0階段,實現於2014年的可編程金融: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與智能合約相結合。區塊鏈從最初的貨幣體系,拓展到了對金融行業的使用場景和流程的優化,包括股權、債券、產權的登記與轉讓,以及在證券和金融合約領域防偽、交易、執行等。

區塊鏈3.0階段,實現於2017年的可編程社會:以EOS、Hyperledger Fabric為代表的共識協議得到了認可,解決了性能能耗問題,應用從金融延伸到各個領域。作為價值互聯網內核,區塊鏈能夠對互聯網中每一個代表價值的信息和字節都能得到產權的確認、追溯、計量和存儲。這使得它將技術應用拓展到金融領域之外,為各行各業提供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分佈式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然而,現有的區塊鏈架構無法滿足多樣性企業數字化進程的需求,二者之間存在極大的供需矛盾。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編程貨幣,僅僅適用於貨幣支付與流通等場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可編程金融,儘管有智能合約支持Dapp的開發,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看出這個“全球計算機”項目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以EOS為代表的可編程社會項目中,大部分的企業卻面臨著區塊鏈人才嚴重短缺、嚴重缺乏技術開發能力、無法承擔高昂成本、區塊鏈知識門檻高、缺乏區塊鏈+思維等痛點。同時,多個聯盟鏈之間無法實現跨行業跨鏈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

這些問題都在形成區塊鏈與傳統行業進一步融合,實現數字經濟時代價值流轉網絡的阻力。因此,區塊鏈4.0時代,應該呈現為遵循共享、共建、共贏理念的科技生態格局。

二、共享、共贏、共建

1991年8月6日,開源操作系統minix的新聞討論組成員突然收到了一份神祕的投稿。在這份言辭較為緊張生澀的聲明中,還在上大學的21歲的芬蘭學生 Linus Benedict Torvalds 宣佈了他正在開發一款免費操作系統。他言辭懇切,公佈了該系統一部分開發進度,希望討論組的成員們能積極參與,並提出需求。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誰能想到,28年後的今天,這塊開源免費的Linux系統已經統治了世界:基於 Linux而開發的 Android 當前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統,運行在超過 20 億臺移動設備上;微軟的 Azure 服務中最受用戶歡迎的操作系統也是基於 Linux;這一系統甚至應用到航空航天事業中:馬斯克的SpaceX 的 Dragon 飛船和 Falcon 9 火箭也是運行 Linux,就連NASA 國際空間站上的大部分計算機運行的都是 Linux。

這款開源、簡潔、風靡全球的Linux具備著如下特點: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或其他途徑免費獲得,並可以任意修改其源代碼,開發者們一起共建,支持多用戶,各個用戶對於自己的文件設備有自己特殊的權利,保證了各用戶之間互不影響。

來自全世界的無數程序員參與了Linux的修改、編寫工作,程序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靈感對其進行改變,這讓Linux吸收了無數程序員的精華,不斷壯大。遵循著共享、共建、共贏的理念,這一底層系統就像一個具備簡單原材料和工具的廚房,各色各樣的廚師都能從中製作出豐富美味的佳餚。

在區塊鏈4.0時代,應該存在這樣一種操作系統,遵循共享、共建、共贏的理念,給全世界、各行各業的開發者提供底層、開源、生態服務系統。

三、去中心化的企業服務生態系統

去中心化的企業服務生態系統,英文全稱為Decentralized Enterprise Service Ecosystem,簡稱DESE

基於區塊鏈4.0平臺,DESE突破了以往區塊鏈的弊端,對標區塊鏈4.0的linux系統,更智能化、專業化、國際化地幫助企業快速構建區塊鏈基礎設施,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模塊化和可擴展性,可廣泛應用於任何行業和場景。

致力於為全球商界建立一種新型的、可信任的、無技術門檻的共享型商業協同模式,DESE讓各參與方在無須具備區塊鏈技術,無須配備大量區塊鏈人才的前提下,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讓協作更加便捷與順暢,進而提升企業的資金使用率,提高價值流轉速度。


"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上世紀80年代,托夫勒在其著名的社會變遷開山之作《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歷經農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三次浪潮,人類文明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稱為“第三次浪潮文明”。

這意味著,早在四十年前,就有前人洞見科技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而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以提升。

歷經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數字經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發展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相互交叉、結合應用將互聯網廣泛滲透到工業、農業等經濟領域,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動力、發展方式,重塑社會治理格局。

據騰訊研究院分析,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可增長0.5%-0.62%。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數字經濟更是被視為撬動全球經濟的新槓桿。據預測,數字技能和技術的應用將使全球經濟到2020年有望累計增加2萬億美元;到2025年,全球經濟總值的一半來自於數字經濟。

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技術,未來將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穩進發展。通過加密技術能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可靠、透明、安全、可追溯的分佈式數據庫,推動互聯網數據記錄、傳播及存儲管理方式變革,大大降低信用成本,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重塑現有的產業組織模式、社會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向價值轉移的轉變。

因此,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信任機器”、是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社會新的基礎設施。

一、區塊鏈4.0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從下午一直忙到黃昏,在赫爾辛基的一個小服務器上創建、編譯、並打包了第一份源代碼,這份代碼簡陋到至今仍被很多程序員嘲笑,然而它還是正常進行了運算。當日下午18點15分,比特幣世界第一個區塊誕生。

如今,比特幣誕生已有十年的時間。十年間,人們喜歡把區塊鏈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比特幣代表的區塊鏈1.0、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和以EOS為代表的區塊鏈3.0。

區塊鏈1.0階段,實現於2009年的可編程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主要場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貨幣職能。

區塊鏈2.0階段,實現於2014年的可編程金融: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與智能合約相結合。區塊鏈從最初的貨幣體系,拓展到了對金融行業的使用場景和流程的優化,包括股權、債券、產權的登記與轉讓,以及在證券和金融合約領域防偽、交易、執行等。

區塊鏈3.0階段,實現於2017年的可編程社會:以EOS、Hyperledger Fabric為代表的共識協議得到了認可,解決了性能能耗問題,應用從金融延伸到各個領域。作為價值互聯網內核,區塊鏈能夠對互聯網中每一個代表價值的信息和字節都能得到產權的確認、追溯、計量和存儲。這使得它將技術應用拓展到金融領域之外,為各行各業提供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分佈式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然而,現有的區塊鏈架構無法滿足多樣性企業數字化進程的需求,二者之間存在極大的供需矛盾。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編程貨幣,僅僅適用於貨幣支付與流通等場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可編程金融,儘管有智能合約支持Dapp的開發,但到目前為止,還未看出這個“全球計算機”項目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以EOS為代表的可編程社會項目中,大部分的企業卻面臨著區塊鏈人才嚴重短缺、嚴重缺乏技術開發能力、無法承擔高昂成本、區塊鏈知識門檻高、缺乏區塊鏈+思維等痛點。同時,多個聯盟鏈之間無法實現跨行業跨鏈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

這些問題都在形成區塊鏈與傳統行業進一步融合,實現數字經濟時代價值流轉網絡的阻力。因此,區塊鏈4.0時代,應該呈現為遵循共享、共建、共贏理念的科技生態格局。

二、共享、共贏、共建

1991年8月6日,開源操作系統minix的新聞討論組成員突然收到了一份神祕的投稿。在這份言辭較為緊張生澀的聲明中,還在上大學的21歲的芬蘭學生 Linus Benedict Torvalds 宣佈了他正在開發一款免費操作系統。他言辭懇切,公佈了該系統一部分開發進度,希望討論組的成員們能積極參與,並提出需求。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誰能想到,28年後的今天,這塊開源免費的Linux系統已經統治了世界:基於 Linux而開發的 Android 當前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統,運行在超過 20 億臺移動設備上;微軟的 Azure 服務中最受用戶歡迎的操作系統也是基於 Linux;這一系統甚至應用到航空航天事業中:馬斯克的SpaceX 的 Dragon 飛船和 Falcon 9 火箭也是運行 Linux,就連NASA 國際空間站上的大部分計算機運行的都是 Linux。

這款開源、簡潔、風靡全球的Linux具備著如下特點: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或其他途徑免費獲得,並可以任意修改其源代碼,開發者們一起共建,支持多用戶,各個用戶對於自己的文件設備有自己特殊的權利,保證了各用戶之間互不影響。

來自全世界的無數程序員參與了Linux的修改、編寫工作,程序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靈感對其進行改變,這讓Linux吸收了無數程序員的精華,不斷壯大。遵循著共享、共建、共贏的理念,這一底層系統就像一個具備簡單原材料和工具的廚房,各色各樣的廚師都能從中製作出豐富美味的佳餚。

在區塊鏈4.0時代,應該存在這樣一種操作系統,遵循共享、共建、共贏的理念,給全世界、各行各業的開發者提供底層、開源、生態服務系統。

三、去中心化的企業服務生態系統

去中心化的企業服務生態系統,英文全稱為Decentralized Enterprise Service Ecosystem,簡稱DESE

基於區塊鏈4.0平臺,DESE突破了以往區塊鏈的弊端,對標區塊鏈4.0的linux系統,更智能化、專業化、國際化地幫助企業快速構建區塊鏈基礎設施,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模塊化和可擴展性,可廣泛應用於任何行業和場景。

致力於為全球商界建立一種新型的、可信任的、無技術門檻的共享型商業協同模式,DESE讓各參與方在無須具備區塊鏈技術,無須配備大量區塊鏈人才的前提下,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讓協作更加便捷與順暢,進而提升企業的資金使用率,提高價值流轉速度。


區塊鏈4.0時代,新一代區塊鏈分佈式系統的想象空間


遵循共享、共建、共贏的理念,DESE的特有技術包含核心共識算法、跨鏈、模塊組合。

1、核心共識算法:據調研公司HIS Markit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近70億的計算終端資源正在被浪費,且這一數字依然以每年25%的速度在增長。DESE使用AQT(Adequate)共識算法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DESE運行時將收集PC端或智能終端閒置的CPU、GPU、網絡資源,以終端授權模式將閒置網絡資源有償提供給不同應用。尤其在AI數據分析、GPU渲染、網絡資源分流等應用場景將起到重要作用。DESE前期將採用scrypt算法實現工作量證明,後續迭代中將採用新型算法AQT。

2、多鏈並行與跨鏈交易:DESE為了實現主鏈生態上的各平臺、區塊鏈、應用之間的數據共享,在側鏈、跨鏈技術上實現了突破。DESE通過開發多元化的數據結構和強大的智能合約平臺實現跨應用、跨鏈數據的交互、共享和轉換。開發者可通過部署自己的智能合約,自定義數據類型和數據結構,將區塊鏈或應用對接到DESE上,從而實現DESE鏈接不同的應用、不同的區塊鏈。鏈與鏈交互時,DESE會充當中介角色,主要負責數據傳遞及驗證工作。大部分跨鏈應用主要用於資產層面的對接、跨鏈交互,而在DESE的跨鏈應用中,不僅支持數據上的跨鏈對接,將來還支持分佈式多態數據存儲。

跨鏈交易是鏈與鏈之間的交易,其主要用於開啟跨鏈驗證,記載驗證信息。手續費與普通交易相近,驗證節點性能上有較高要求,所以通常要求早期的區塊鏈創建者自己提供與維持數個穩定節點。

3、模塊組合:DESE為用戶提供便捷式功能組裝與篩選。用戶只需通過DESE雲平臺輸入基本信息數據、進行功能模塊勾選即可在短時間內完成一條子鏈的創建。如有更深入應用,還可通過DESE SDK擴展自定義模塊功能(需開發者向雲服務平臺或社區提供開源模塊源碼),或者通過編寫智能合約完成複雜業務場景。

綜上所述,DESE是一個多鏈、多系統融合的協議網絡,不同的區塊鏈和系統可以支持不同業務體系,並通過DESE的各類協議進行協作,以模塊化、可插拔、靈活擴展的鬆耦合設計的架構體系,支持不同業務領域的需求,可以靈活擴展到各類業務應用。根據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領域的技術發展,DESE不斷升級分佈式賬本、智能合約、分佈式實體管理認證、分佈式數據交換等一系列協議的基礎層與應用接口。

任何企業無須區塊鏈開發能力,直接為用戶提供區塊鏈技術開發服務、去中心化應用開發服務、一站式數字資產服務等,這是區塊鏈4.0時代的科技生態特點,也是DESE項目致力發展的最終目標。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的關鍵要素,數據的採集、流通和交易離不開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結合。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商業社會新的基礎設施,區塊鏈4.0賦予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未來區塊鏈4.0將賦予人們更大更廣闊的世界,有多鏈構成的生態網絡,形成一個覆蓋全球的巨大計算機操作系統,覆蓋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群雄崛起的數字經濟時代,誰掌握了新科技及其應用的主導權,誰就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佔據了優勢地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關口,區塊鏈4.0的未來,也是DESE的未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