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錯判流放此人,為大清幾百年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是封建體制的僵化。但是我們如果拋開這一層面,近代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這些外國人在我們的土地上為所欲為,有一點是我們看的很清楚,便是中國武器裝備的落後,這點西方列強就先進很多。回顧一千多年,中國的四大發明領先世界,影響了世界文明。為什麼到了清朝會這樣呢?

這源於一個人的錯判流放,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就是清朝的火器專家戴梓,這個人在《清史》有所記載,描述了戴梓在當時已經可以製造出先進的火器,當時他所造的“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和“威遠將軍炮”(“子母炮”),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但是這個人卻被康熙皇帝流放,導致最後因病逝世,從此便沒有人再會製造火器了,以至於清末發生列強侵略中國的事情。

康熙錯判流放此人,為大清幾百年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皇帝是很看重人才的,尤其是這種技術人才,那為什麼會殺害戴梓呢?戴梓出生於官吏之家,從小便很聰穎,受他父親的影響,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做各種機械製造,曾經自己也製造過各種火器,最厲害的是製造出在百步外就能射殺敵人的火槍。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造反,聯合雲南的吳三桂,發動了叛亂,這使得康熙派出了康親王為大將軍,奉旨討伐吳三桂等亂賊。當時的戴梓棄筆從戎,參加到了康親王的隊伍中,在討伐過程中,戴梓在平定叛亂中,分析當前戰爭形勢,並獻上了“連珠火銃”,很快的叛亂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康熙錯判流放此人,為大清幾百年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回到京師後,康熙皇帝召見了戴梓,很重視他的才華,並封他為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並命他參預纂修《律呂正義》。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當時的荷蘭政府派來了特使,並敬獻了“蟠腸鳥槍”,有點藐視清朝。康熙命戴梓製造出10支槍回贈給荷蘭使者,這下子荷蘭使者傻眼了。沒過多久,戴梓又造出了“佛郎機”(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

當時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來到中國,向康熙炫耀比利時的“沖天炮”,並說道沒有一年時間不可能造出這種威猛的武器來。後來康熙皇帝便讓戴梓製造“沖天炮”,他僅僅用了8天時間,就製造出了“沖天炮”,而且威力比南懷仁的更加威猛,這讓康熙很高興,但是卻讓南懷仁啪啪打臉。南懷仁便心生嫉恨,搶了自己的風頭,一有機會便故意刁難他。

康熙錯判流放此人,為大清幾百年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戴梓這個人為人剛正不阿,敢於說別人的不是,因此在朝中得罪了不少的人,這也為他後來的遭遇埋下了伏筆。《清史稿》中這樣記載了一段話,“陳弘勳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戴)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

南懷仁一直對戴梓搶了他風頭的事耿耿於懷,後來便和張獻忠的養子一起,彈劾戴梓,誣陷他“私通東洋人”,企圖造反。康熙錯信南懷仁的鬼話,一氣之下將戴梓流放到盛京,在這裡戴梓終日以賣字畫為生,艱苦的生活了三十年。雖然他最後被特赦返鄉,但是那時已是風燭殘年,回到家沒多久便因病逝世。

康熙錯判流放此人,為大清幾百年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如果康熙當時可以稍加調查,不輕信小人,那麼戴梓便可以留在朝中,專心於火器製造。戴梓死後,便沒有人專心火器方面的研究,要是戴梓將火器研究寫成書,或許就不會有晚清末年八國聯軍拿著大炮攻打的窘境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