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明朝 服裝 朱元璋 張居正 首飾 法律 歷史毛先生 2019-09-16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玉色的紗,青色的襪,硃紅的錦。玉革帶,金首飾,光是頭上的飾品就有十幾來斤,所以皇后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呀!當然了,皇后的禮服是用於收到冊封或者去朝會的時候穿的正式裝,如此壯觀的場面怎可隨便敷衍了事呢?

誇張的說,即便是身負千斤重,皇后也會挺到儀式結束的。常服上,雖不及禮服的豪華奢侈,卻也不輸華麗的貴氣。一樣是金玉、珠寶和翡翠傍身,金龍鳳文刺繡,大紅的霞帔,黃色的衫藝,珠鑲雲鬢,玉帶羅裙,好一派高貴的裝飾,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寶物,這難道說的就是美人不可方物嗎?皇后的生活服飾是真的效仿不來的啊!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玉色的紗,青色的襪,硃紅的錦。玉革帶,金首飾,光是頭上的飾品就有十幾來斤,所以皇后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呀!當然了,皇后的禮服是用於收到冊封或者去朝會的時候穿的正式裝,如此壯觀的場面怎可隨便敷衍了事呢?

誇張的說,即便是身負千斤重,皇后也會挺到儀式結束的。常服上,雖不及禮服的豪華奢侈,卻也不輸華麗的貴氣。一樣是金玉、珠寶和翡翠傍身,金龍鳳文刺繡,大紅的霞帔,黃色的衫藝,珠鑲雲鬢,玉帶羅裙,好一派高貴的裝飾,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寶物,這難道說的就是美人不可方物嗎?皇后的生活服飾是真的效仿不來的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四、裝飾精緻的馬車和花轎

要說到明朝人的“臭美”,馬車和花轎也不能落下。要知道,在當時,除了衣服能顯示等級地位的差別之外,從大人們出行的車子和轎子也能看出個大概。明朝朝廷雖力行簡樸之風,但這映射身份地位的物品是絲毫不會吝嗇的。

也不能說是浪費吧,歷朝歷代在這方面都是很認真,很講究的。只不過與明朝的其他方面的一貫的樸素,出行方面的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更多人認為明朝的愛美之心更加急切。除了皇帝,其他官員百姓的車不能雕飾龍紋、鳳紋,這兩樣東西是皇家、皇權的專用。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玉色的紗,青色的襪,硃紅的錦。玉革帶,金首飾,光是頭上的飾品就有十幾來斤,所以皇后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呀!當然了,皇后的禮服是用於收到冊封或者去朝會的時候穿的正式裝,如此壯觀的場面怎可隨便敷衍了事呢?

誇張的說,即便是身負千斤重,皇后也會挺到儀式結束的。常服上,雖不及禮服的豪華奢侈,卻也不輸華麗的貴氣。一樣是金玉、珠寶和翡翠傍身,金龍鳳文刺繡,大紅的霞帔,黃色的衫藝,珠鑲雲鬢,玉帶羅裙,好一派高貴的裝飾,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寶物,這難道說的就是美人不可方物嗎?皇后的生活服飾是真的效仿不來的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四、裝飾精緻的馬車和花轎

要說到明朝人的“臭美”,馬車和花轎也不能落下。要知道,在當時,除了衣服能顯示等級地位的差別之外,從大人們出行的車子和轎子也能看出個大概。明朝朝廷雖力行簡樸之風,但這映射身份地位的物品是絲毫不會吝嗇的。

也不能說是浪費吧,歷朝歷代在這方面都是很認真,很講究的。只不過與明朝的其他方面的一貫的樸素,出行方面的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更多人認為明朝的愛美之心更加急切。除了皇帝,其他官員百姓的車不能雕飾龍紋、鳳紋,這兩樣東西是皇家、皇權的專用。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一到三品的官員可以雕飾金飾銀飾,青縵;四、五品相對素點,以獅子頭繡帶為裝飾,但是仍然不可以用龍頭為裝飾;剩下的就是素雲青帶,基本上都是淺淡的顏色。平民百姓嘛,因為大多數養不起馬,而且馬又用作軍事,所以他們只能步行,或者用驢代替馬。最熱鬧的就是花轎了,結婚這樣隆重的場合,即便是品位低點的官員也會精心佈置一下的。

畢竟人生只這一次,很受重視的。花轎的四個角落都掛有琉璃燈,非常漂亮,而且還墜有大紅繡球,特別喜慶,轎子周圍也有很多人陪行,到了地點也會有專門的人來接。這只是普通人家的花轎裝飾,如果換到皇家,一定又是九龍四鳳環繞,鳳冠霞帔傍身,金燦燦,紅彤彤的一片雍容華貴之氣。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玉色的紗,青色的襪,硃紅的錦。玉革帶,金首飾,光是頭上的飾品就有十幾來斤,所以皇后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呀!當然了,皇后的禮服是用於收到冊封或者去朝會的時候穿的正式裝,如此壯觀的場面怎可隨便敷衍了事呢?

誇張的說,即便是身負千斤重,皇后也會挺到儀式結束的。常服上,雖不及禮服的豪華奢侈,卻也不輸華麗的貴氣。一樣是金玉、珠寶和翡翠傍身,金龍鳳文刺繡,大紅的霞帔,黃色的衫藝,珠鑲雲鬢,玉帶羅裙,好一派高貴的裝飾,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寶物,這難道說的就是美人不可方物嗎?皇后的生活服飾是真的效仿不來的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四、裝飾精緻的馬車和花轎

要說到明朝人的“臭美”,馬車和花轎也不能落下。要知道,在當時,除了衣服能顯示等級地位的差別之外,從大人們出行的車子和轎子也能看出個大概。明朝朝廷雖力行簡樸之風,但這映射身份地位的物品是絲毫不會吝嗇的。

也不能說是浪費吧,歷朝歷代在這方面都是很認真,很講究的。只不過與明朝的其他方面的一貫的樸素,出行方面的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更多人認為明朝的愛美之心更加急切。除了皇帝,其他官員百姓的車不能雕飾龍紋、鳳紋,這兩樣東西是皇家、皇權的專用。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一到三品的官員可以雕飾金飾銀飾,青縵;四、五品相對素點,以獅子頭繡帶為裝飾,但是仍然不可以用龍頭為裝飾;剩下的就是素雲青帶,基本上都是淺淡的顏色。平民百姓嘛,因為大多數養不起馬,而且馬又用作軍事,所以他們只能步行,或者用驢代替馬。最熱鬧的就是花轎了,結婚這樣隆重的場合,即便是品位低點的官員也會精心佈置一下的。

畢竟人生只這一次,很受重視的。花轎的四個角落都掛有琉璃燈,非常漂亮,而且還墜有大紅繡球,特別喜慶,轎子周圍也有很多人陪行,到了地點也會有專門的人來接。這只是普通人家的花轎裝飾,如果換到皇家,一定又是九龍四鳳環繞,鳳冠霞帔傍身,金燦燦,紅彤彤的一片雍容華貴之氣。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五、明朝衣食住行下“臭美”的真面目

表面上明朝看似很注重外表的打扮和滿足,實際上是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和人民的政治手段。朱元璋利用衣服上的差別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等級觀念,是想要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來提醒人們尊卑有別,不可僭越的法律禮制。

通過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來束縛和規範著百姓的行為,以此來麻痺人們的思想,弱化人們的自由平等觀念,灌輸忠君報國的愚民理念,減小亂臣賊子反叛的可能性。也有比較好的一面就是,讓更多的人開始注重言行舉止,更加文明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境界,有利於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玉色的紗,青色的襪,硃紅的錦。玉革帶,金首飾,光是頭上的飾品就有十幾來斤,所以皇后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呀!當然了,皇后的禮服是用於收到冊封或者去朝會的時候穿的正式裝,如此壯觀的場面怎可隨便敷衍了事呢?

誇張的說,即便是身負千斤重,皇后也會挺到儀式結束的。常服上,雖不及禮服的豪華奢侈,卻也不輸華麗的貴氣。一樣是金玉、珠寶和翡翠傍身,金龍鳳文刺繡,大紅的霞帔,黃色的衫藝,珠鑲雲鬢,玉帶羅裙,好一派高貴的裝飾,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寶物,這難道說的就是美人不可方物嗎?皇后的生活服飾是真的效仿不來的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四、裝飾精緻的馬車和花轎

要說到明朝人的“臭美”,馬車和花轎也不能落下。要知道,在當時,除了衣服能顯示等級地位的差別之外,從大人們出行的車子和轎子也能看出個大概。明朝朝廷雖力行簡樸之風,但這映射身份地位的物品是絲毫不會吝嗇的。

也不能說是浪費吧,歷朝歷代在這方面都是很認真,很講究的。只不過與明朝的其他方面的一貫的樸素,出行方面的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更多人認為明朝的愛美之心更加急切。除了皇帝,其他官員百姓的車不能雕飾龍紋、鳳紋,這兩樣東西是皇家、皇權的專用。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一到三品的官員可以雕飾金飾銀飾,青縵;四、五品相對素點,以獅子頭繡帶為裝飾,但是仍然不可以用龍頭為裝飾;剩下的就是素雲青帶,基本上都是淺淡的顏色。平民百姓嘛,因為大多數養不起馬,而且馬又用作軍事,所以他們只能步行,或者用驢代替馬。最熱鬧的就是花轎了,結婚這樣隆重的場合,即便是品位低點的官員也會精心佈置一下的。

畢竟人生只這一次,很受重視的。花轎的四個角落都掛有琉璃燈,非常漂亮,而且還墜有大紅繡球,特別喜慶,轎子周圍也有很多人陪行,到了地點也會有專門的人來接。這只是普通人家的花轎裝飾,如果換到皇家,一定又是九龍四鳳環繞,鳳冠霞帔傍身,金燦燦,紅彤彤的一片雍容華貴之氣。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五、明朝衣食住行下“臭美”的真面目

表面上明朝看似很注重外表的打扮和滿足,實際上是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和人民的政治手段。朱元璋利用衣服上的差別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等級觀念,是想要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來提醒人們尊卑有別,不可僭越的法律禮制。

通過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來束縛和規範著百姓的行為,以此來麻痺人們的思想,弱化人們的自由平等觀念,灌輸忠君報國的愚民理念,減小亂臣賊子反叛的可能性。也有比較好的一面就是,讓更多的人開始注重言行舉止,更加文明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境界,有利於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明朝確實是個對服飾等外表非常重視、非常講究的朝代。衣服的華麗程度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非常符合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而且禮制中也倡導遵禮守法,忠君愛國,弒君乃大逆不道的行為。

明朝就是通過用這種方法來管理人們的行為,實現自己穩定的政治統治的,政治的穩定可以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經濟的繁榮又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老有所依,有經濟來源撫養,就不會發生一些盜竊事件,社會秩序也能穩定下來。

"

明朝自朱元璋創立以來,素來提倡節儉,消費有度。但是在服飾上卻很有研究,非常重視。正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衣服的穿著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在當時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區分官員地位等級的大小。從衣著服飾判斷官職的品級,每個級別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逾越法律規定的服飾禮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飾方面的格外講究就容易讓人誤認為是“臭美”的表現了。

正是因為明朝對衣服上的講究讓那個朝代的人更加註重衣服的穿著打扮,明代的張居正吃一頓飯都要換好幾次衣服;還出現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對盛行的衣服顏色和樣式競相模仿。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在明朝中後期,衣服服飾由於這種過分的講究導致出現了奢靡之風。一些歌女羨慕那些地位高高在上的人,就花錢買他們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時候的明朝衣服和地位都是相匹配的,都是固定的。所以鬧出了很多地位較低下的官員看到她們穿成這樣出門,還會下跪磕頭的笑話。那麼,明朝的服飾上到皇帝妃子,下到平民百姓,到底都有哪些講究呢?首先我們要從著裝講起。

一、等級嚴格分明的官服

明朝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加明顯,統治者特別注重尊卑等級秩序,所以在人們的形象代表——服飾上特別講究。基本達到某個官員等級應當穿相對應的官服,佩戴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帽,不可越過禮制,一服對一官。一官對一帽。

(一)官帽的不同。從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的樑數不同來區分。一品七樑,二品六樑,三品五樑……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樑,八、九品一樑。

(二)官服顏色的不同。他們的官服也是分的很細緻,一品到四品穿緋袍,五品到七品之間穿青袍,八、九品的官員則穿的是綠袍。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三)官服花樣的不同。他們的官服除了顏色上有分別,花樣和尺寸大小上也有明顯的對比。

一品是直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是直徑大概三寸的小獨科花。然後三品官員就另當別論了,不是獨科花,而是兩寸的散答花,不僅花樣的大小變小了,花的種類也換了,而且花旁邊沒有枝葉作陪襯。沒有想到,明朝對服飾講究細緻入微到這種地步。

後面的就更不容樂觀了,都是一兩寸的小雜花,有的小官連花紋都沒有,和一品的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四)腰帶的不同。一品官員的腰帶佩戴美玉或者花,也有素,二品的腰帶中間則是花犀,三、四品官員的腰帶是金色的荔枝,後面的就都是角質材料的黑革腰帶——烏角。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二、平民百姓之間的士庶冠服

官員之間的服飾如此講究,分類的如此細緻,真的讓人對明朝“臭美”形象佩服的五體投地啊!事實上,除了官員之間服飾上有差別,平民百姓之間的服飾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鞋子方面,明朝律令就規定庶人不可以穿靴,只穿皮札之類的鞋。

後來又對商人和一些僕人勞役這些地位卑微的人規定不能穿貂裘大衣。顏色方面,不許百姓用大紅色,青色和黃色,只能用淺的顏色,不能刺金色的繡,否則就是犯罪,嚴重的斷手斷腳都有可能。衣服的花樣上也不放過,也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大鵬鳥,蛇或者龍的圖案都不可以繡在平民百姓的衣服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從整體來看,朝廷對其衣服的尺寸也有所規定。對於儒生這考試的生員,袖長要過手。頭巾中庶人戴的是四方頭巾,不可以帶凌雲頭巾。雲是高地位的象徵,平民不可以觸碰。衣服的顏色跟官服一樣的地方就是都不準用黃色,因為黃色是天子的象徵,是富貴的象徵,是權力的象徵。用了就是表示有二心,想要造反。

而衣服的材質上除了綢,絹和布,平民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以素衣為主不說,首飾也只能帶銀、鐲,不可以帶金首飾,瑪瑙等這些高貴的物品。因為平民是最普通的社會階層,不可以比皇帝穿的亮麗。不可藐視至高無上的皇權。不難看出,朱元璋為了更好的管理百姓在衣服上可謂是大費周章啊!

三、頗有講究的皇后的禮服

要說明代“臭美”在衣服上的極致表現還必須說一下皇后的禮服,私服。絲毫不亞於皇帝的衣服。皇后貴為一國之母,自然雍容高貴,典雅端莊。在衣服品味上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才足以與皇帝相稱。她的帽子用翡翠裝飾,雕刻的花樣是九龍四鳳,輔之一許多小花。她的衣服有很多層,從裡到外都有講究。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玉色的紗,青色的襪,硃紅的錦。玉革帶,金首飾,光是頭上的飾品就有十幾來斤,所以皇后身上的“擔子”也不輕呀!當然了,皇后的禮服是用於收到冊封或者去朝會的時候穿的正式裝,如此壯觀的場面怎可隨便敷衍了事呢?

誇張的說,即便是身負千斤重,皇后也會挺到儀式結束的。常服上,雖不及禮服的豪華奢侈,卻也不輸華麗的貴氣。一樣是金玉、珠寶和翡翠傍身,金龍鳳文刺繡,大紅的霞帔,黃色的衫藝,珠鑲雲鬢,玉帶羅裙,好一派高貴的裝飾,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是寶物,這難道說的就是美人不可方物嗎?皇后的生活服飾是真的效仿不來的啊!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四、裝飾精緻的馬車和花轎

要說到明朝人的“臭美”,馬車和花轎也不能落下。要知道,在當時,除了衣服能顯示等級地位的差別之外,從大人們出行的車子和轎子也能看出個大概。明朝朝廷雖力行簡樸之風,但這映射身份地位的物品是絲毫不會吝嗇的。

也不能說是浪費吧,歷朝歷代在這方面都是很認真,很講究的。只不過與明朝的其他方面的一貫的樸素,出行方面的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更多人認為明朝的愛美之心更加急切。除了皇帝,其他官員百姓的車不能雕飾龍紋、鳳紋,這兩樣東西是皇家、皇權的專用。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一到三品的官員可以雕飾金飾銀飾,青縵;四、五品相對素點,以獅子頭繡帶為裝飾,但是仍然不可以用龍頭為裝飾;剩下的就是素雲青帶,基本上都是淺淡的顏色。平民百姓嘛,因為大多數養不起馬,而且馬又用作軍事,所以他們只能步行,或者用驢代替馬。最熱鬧的就是花轎了,結婚這樣隆重的場合,即便是品位低點的官員也會精心佈置一下的。

畢竟人生只這一次,很受重視的。花轎的四個角落都掛有琉璃燈,非常漂亮,而且還墜有大紅繡球,特別喜慶,轎子周圍也有很多人陪行,到了地點也會有專門的人來接。這只是普通人家的花轎裝飾,如果換到皇家,一定又是九龍四鳳環繞,鳳冠霞帔傍身,金燦燦,紅彤彤的一片雍容華貴之氣。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五、明朝衣食住行下“臭美”的真面目

表面上明朝看似很注重外表的打扮和滿足,實際上是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和人民的政治手段。朱元璋利用衣服上的差別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等級觀念,是想要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來提醒人們尊卑有別,不可僭越的法律禮制。

通過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來束縛和規範著百姓的行為,以此來麻痺人們的思想,弱化人們的自由平等觀念,灌輸忠君報國的愚民理念,減小亂臣賊子反叛的可能性。也有比較好的一面就是,讓更多的人開始注重言行舉止,更加文明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境界,有利於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明朝確實是個對服飾等外表非常重視、非常講究的朝代。衣服的華麗程度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非常符合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而且禮制中也倡導遵禮守法,忠君愛國,弒君乃大逆不道的行為。

明朝就是通過用這種方法來管理人們的行為,實現自己穩定的政治統治的,政治的穩定可以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經濟的繁榮又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老有所依,有經濟來源撫養,就不會發生一些盜竊事件,社會秩序也能穩定下來。

“臭美”的明朝,皇后即使身負千斤重,也要時刻保持優雅

大明朝自己的“臭美”之風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沒有發生割地,和親,賠款和納貢的現象。確實是百姓的福音,說明統治者的政治政策利國利民。良好的節儉之風不至於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

百姓和官員能夠和睦相處,不僭越法度禮制,做好本分,不奢侈浪費,杜絕奢靡之風。國家便會長遠持久的發展。內部和諧,無堅不摧,即使有外敵入侵,國人也能齊心協力一條心,快速平定叛亂。不像宋朝統治者的愚蠢與無能造就了很多賣官鬻爵的內奸,最後導致內憂外患,自取滅亡。而明朝力行節儉,懂得居安思危,才有了洪武之治和將近三百年的大明帝國。

參考文獻:

1:《明代文化研究》

2:《明朝文化》

3:《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