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玲借新版《半生緣》重返熒屏

近年來一直活躍在大銀幕的劉嘉玲近日亮相北京衛視《半生緣》媒體見面會,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半生緣》成為劉嘉玲重返小熒屏的第一部電視劇,她在劇中飾演姐姐顧曼璐。在接受採訪時,談到與原著中人物的年齡差,劉嘉玲迴應自己沒有年齡上的顧慮,自己目前這個階段所擁有的人生感悟更適合角色的狀態,她並沒有去演一個20多歲的小姑娘,而是希望帶給觀眾一個不同於以往的顧曼璐。

劉嘉玲已經有14年不拍電視劇了,她拍的上一部劇還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再次迴歸小熒屏,劉嘉玲表示自己出演《半生緣》不僅是因為主創團隊三顧茅廬的邀請,同時也是出於對張愛玲小說的喜愛,她對那個年代也充滿了一種創作的熱情:“我是張愛玲小說的書迷,她很多的經典作品我都看過,她書中的女孩都有很多要去追逐,但是當時那個社會由不得她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是那個年代那些女人的悲哀,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個電視劇,再感覺一下現在的女性是挺幸福的。”

張愛玲的小說常以一種清醒到近乎冷酷的態度俯瞰亂世人生,顧曼璐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著對人生無常的無奈感的人物。劇中,顧曼璐為了維持全家生計放棄了對愛情的追求,去了百樂門做舞女,後來逞一時意氣嫁給祝鴻才(郭曉東飾),又行差踏錯把妹妹顧曼楨(蔣欣飾)出賣給了自己的丈夫,悔恨不已的她最終在痛苦中含恨離世。

對於這個帶著濃厚悲情色彩的角色,劉嘉玲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顧曼璐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她沒有什麼知識和文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靈魂和身體讓一家人生活得富裕一點,犧牲自己來拯救整個家庭,而現實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美好,她越陷越深,最終無法自拔。”

劉嘉玲說,一開始接到劇本的時候,她也曾擔心自己能否適應電視劇的拍攝過程,畢竟電視劇無論拍攝時長和臺詞體量都與電影創作體系不盡相同,但她最終還是被劇本的魅力和製片方的誠意打動。

新版《半生緣》彙集了導演楊亞洲、藝術顧問施南生、造型總監張叔平,以及蔣欣、鄭元暢、郭曉東等主演的強大陣容。“整個劇組都在齊心協力地為觀眾呈現一個經典的電視劇,導演也非常專業,給了我們演員很多空間。”劉嘉玲表示與各位演員的合作也十分過癮,“這部劇像電影製作一樣採取了現場收音,這就對演員們的臺詞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都是在拍攝的過程中互相磨練、不斷進步。”

服飾也是《半生緣》的一大亮點,製片方特意邀請製作過《阿飛正傳》《花樣年華》《2046》的香港著名設計師張叔平。劉嘉玲讚歎,張叔平的旗袍已經做到出神入化,“他答應我來做《半生緣》,也花了很多心思,因為每件布料他都是從印度、泰國、馬來西亞那些地方找到的。”劉嘉玲透露:“我在劇中有150多套旗袍,都是量身定做的,我光試衣就飛到北京三四次。為此我也一直在嚴格管控自己的身材,不能胖也不能瘦,否則就不合身了。”劉嘉玲出生在蘇州,從小就聽外公、母親講歷史文化的故事。在她看來,中國的旗袍體現了非常好的東方美學,“我們國家有非常厚重的歷史文化,東方的那種美是有韻味的,我覺得我們應該傳承下去。”

參演新版《半生緣》,劉嘉玲也傾注了頗多心力。在片場,如果劇組早上七八點開工,凌晨四五點就能在片場看到她的身影。“我每天去現場開工都是興奮的,晚上回去會開心得睡不著覺。”劉嘉玲非常享受拍攝的過程,在劇組的每一天都顯得創作欲豐沛,甚至連顧曼璐的所有妝容都是她親自上陣,手法和想法堪比專業化妝師,並且根據劇情需要一度素顏示人。

談及《半生緣》的選角爭議,劉嘉玲也大方表態不懼比較。在她看來,每個人演繹出來的感覺都不一樣,自己目前這個階段反而更適合演繹顧曼璐:褪去青澀稚嫩的情感,留下人生起伏帶來的豐厚積澱,這正是這個角色所需要的狀態。劉嘉玲認為演員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人生感悟,就只會淪於片面的表達,難以捕捉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她希望帶給觀眾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的人物。

該劇將於近期在北京衛視播出。

本報記者 邱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