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鷹獵習俗

獵犬 動物 民俗 麗江熱線 2017-06-27

在麗江市委、麗江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推動麗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開展市級項目評審和省級項目的送審工作。2017年6月2日,雲南省政府印發《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公佈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2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全市共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增至53項,成果豐碩。《文化麗江》微信公眾號從本期開始,將刊發非遺代表性項目,為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努力。

納西族馴鷹技藝較完整地延續傳承了人類原始的馴鷹技藝,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馴鷹文化,2017年6月,《納西族馴鷹習俗》被列入雲南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李艦文是納西族漢子,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略顯消瘦,對鷹獵文化頗有研究,談起“黃鷹、破黃、雞鷹、鷂子、叫拳、兌膘、扎頭、起龍、熬鷹、叫拳”等專業鷹獵術語時,滔滔不絕,完全像個學者。

納西族鷹獵習俗

圖注:李艦文放鷹場景

李艦文自幼在家裡耳濡目染,經常接觸到鷹和獵犬等知識,年紀稍長就喜歡上了鷹獵文化。李紅藻是李艦文的伯父,楊汝餘是李艦文的岳父,李紅藻和楊汝餘從小非常熟悉,李紅藻和楊汝餘的馴鷹和放鷹技術高超,界內非常出名。李艦文從小就跟著兩位前輩學習馴鷹和放鷹技術,李艦文自幼參與馴鷹、養鷹和放鷹已經20多年,目前,他已是麗江周邊從事馴鷹、放鷹的一千多名馴鷹和放鷹的佼佼者。

“當年還是小夥子時,舉個鷹、牽只獵犬,在許多親朋好友眼裡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人”;“就是太喜歡鷹和獵犬才頂著壓力堅持到了今天”;“鷹獵文化包羅了眾多科學領域的知識、生物學、生態學、動物行為學、獸醫學等,是多種學科的綜合體。” 李艦文說,談起鷹獵文化,他娓娓道來。

納西族馴鷹歷史淵源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麗江民間一直流傳著馴鷹的習俗,傳承了古老的馴鷹技藝。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建立了一整套捕鷹、馴鷹、鷹獵的技藝系統,逐漸完成了對鷹速度力量的崇拜、神化,建立了頌揚鷹的品格、讚美鷹的體態、傳承鷹的精神的文化體系。

納西族傳統馴鷹習俗據宋笵成大《滇海虞衡志》卷六:“滇人喜趕山,多畜鷹,臂之者盈市,此皆效用於人之良禽也”。納西族牧民情歌《哦默達》中有一首唱到:“……絲線縫起了它的眼睛,獐皮栓住了它的雙腳,犀牛角板扣在了它的尾羽……”在這首古老的情歌中,有了對縫鷹眼,栓皮腳絆,扣尾板等納西族馴鷹技藝的專用名詞術語。納西族傳統大調《獵歌》,以對唱形式,敘述了行獵前的準備,出獵中的境遇,獲獵後歡欣的場景。由此可見,納西族馴鷹術應該是發源於原始狩獵時代,成熟於部落遷徙時代。

納西族鷹獵習俗

李艦文放鷹場景

在古老的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典籍中,出現了關於駕鷹、牽狗的象形文字;同時,在古老的東巴畫中,大量出現了駕鷹、牽狗的戰神形象。可見,在納西族部落遊牧遷徙時代,納西族馴鷹已經和納西族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了。

納西族學者郭大烈先生編著的《納西族史》中,也記載了納西族與馴鷹有關的村落名稱,如麗江縣寶山鄉的“卷尾狗寨”,永勝縣至今尚有“玩鷹寨”等稱呼的村落,這些地方當時是納西族木氏土司的領地。在納西族馴鷹習俗的專用術語方面,納西族馴鷹的內容分為:捕鷹;縫瞼;上腳絆;封尾;開食;噴水;開瞼;架手;熬鷹;兌膘(調膘水);叫拳;鷹獵;放歸自然。

納西族馴鷹主要步驟

捕鷹主要在每年秋季進行。捕鷹人鴿子等小動物為誘餌,成功捕獲山鷹。回家後,開展鷹縫眼,裝上腳絆、腳釦,主人戴上牛皮手套,將鷹架在手上開始“熬鷹”,整個“熬鷹”過程需要8-15天的時間。

納西族鷹獵習俗

鷹和獵犬

“調膘水”是馴鷹最為關鍵的第二步。“膘水”是指鷹肚子裡的膘油。在“熬鷹”的頭一兩天內,它每天要吃約三兩上好的新鮮牛肉,讓它吃飽吃好。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要控制鷹的進食量,每天僅讓它吃八成飽,讓鷹既體能充沛又有捕食慾望。

馴鷹的最後一步是“叫拳”,即在鷹利用進食時辰,選一個空闊地解開鷹的腳釦放飛,並通過口令,讓鷹飛回主人手臂進食。

馴化成功後,獵人帶著獵犬和獵鷹,選擇一處山雞與野兔生存活動的區域打獵。納西語稱為:“我克科克”,意為:“放鷹放狗”。這是一項團體娛樂活動,一般有4人以上參與,分工明確,又要相互配合,統一協作。 放鷹的最佳時間是在下午,此時其食慾相對增強,獵犬則不在上午精神飽滿,體力旺盛。因此在鷹獵活動中,有“早狗晚鷹”之說。活動要把握好時間,要留心犬、鷹、人的體力狀況。

納西族鷹獵習俗

馴鷹高手 李紅藻

納西族馴鷹是從10月份開始持續到次年的2月份。春節過後選擇鷹遷徙的路線把鷹放歸自然,讓鷹去繁衍後代,既減少飼養成本也維護了生態平衡。放歸時,還要請納西族東巴祭司做祭祀儀式。

納西族馴鷹重要價值

納西族馴鷹最核心價值在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納西族先民早就認識到人類生存與自然界生態平衡是相互鬥爭、相互依存的關係,如肆意破壞,造成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將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這種思想,在東巴經典籍中比比皆是,現在納西族的馴鷹多為親近自然為宗旨的娛樂、健身活動,納西族馴鷹中的和諧理念還表現在馴鷹過程中人與動物、人與人的互動關係和人類拼博精神的追求上。

納西族鷹獵習俗

納西族馴鷹是研究納西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活化石在納西族至今仍被延用的一些飾物、用具稱謂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某些名稱如“腳絆”、“鼓槌”、“雙丈開”等,均與納西族婦女傳統服飾中女襖,領褂的部件名稱相同或近似。在納西族馴鷹活動的專用術語方面,除將“放鷹”這一詞語為“我克”外,延用漢語成份的詞語較為常見,如“黃鷹、破黃、雞鷹、鷂子、叫拳、兌膘、扎頭、起龍”等用語。不難看出,納西族馴鷹跟中原漢文化密切相關,這些現象均源自於十四世紀中葉(公元1368年)後相繼出現的漢民族移民(民屯、軍屯)麗江所帶來的漢文化元素。

增強團結協作

納西族馴鷹是人與人、人與鷹、人與狗、鷹與獵狗之間和諧共融、互相配合、團結協作的過程。小小的馴鷹活動尚需團結協作,更大的社會活動就更需大家共同協作;今天麗江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大多數人都安於現狀,沉溺於諸多陋習的狀況時有發生,如果能夠利用業餘時間親近自然,釋放情懷,健身娛樂,將這一獨特的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下去就有更大的意義及價值。

納西族馴鷹直接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馴鷹傳統,其最核心的價值在於遵循自然生態的平衡與和諧;它還具有民族學、民俗學價值;它是喚起納西人民拼博奮鬥精神、增強團結協作的典範。今天的納西人養鷹、馴鷹不再以獲取食物為主要目的,它已經演化成為以娛樂健身、親近自然為目的的民俗活動,是承載納西族人民文化回憶、文化欣賞、文化傳承的生活方式。

納西族鷹獵習俗

納西族馴鷹習俗廣泛流傳於納西族聚居區,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父傳子、祖傳孫,在民間自然傳承,也有部分師徒傳承,其傳承譜系較為單純,村村寨寨的馴鷹人基本上都掌握馴鷹核心技藝。近年來,我市相關部門對納西族馴鷹習俗作了專題調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組織成立了麗江市鷹獵文化保護傳承協會,並頒佈了麗江鷹獵協會章程,2016年,麗江鷹獵文化基金會成立,麗江鷹獵文化基金會是麗江第一個公益性基金會,以保護與傳承鷹獵文化為宗旨,依法幫扶納西民間鷹獵文化活動,促進鷹獵文化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常態化健康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