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國民黨軍12兵團85軍110師前身是西北軍方振武部,參加過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我黨對這支部隊進行了長期的艱苦策反工作,逐步掌握了對該師的領導。1946年底,晉冀魯豫中央局批准在110師成立工作組,組長劉浩(110師聯繫人),成員有廖運周(110師師長)、廖宜民(110師副官處主任,廖運周的本家弟弟)、徐仁、劉揚、李俊成(後任工作組組長)、張士瑞、金克、楊振海等。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時,中原野戰軍在1948年11月25日基本完成對黃維兵團4個軍10餘萬人的大包圍,一切還立足未穩,合圍尚不嚴密。在雙堆集的黃維當時很清楚處境的危險,26日,他制定了一個突圍計劃,即在27日早晨,以10軍和85軍拼力向東南攻擊,18軍向西、向南掩護,並俟10軍、85軍攻擊進展後,再向東轉移。14軍在澮河南岸陣地防守掩護,儘可能集中兵力與10軍協力攻擊。他的企圖是以4個主力師,齊頭並進,迅猛突圍,直奔蚌埠以北。這個計劃如果得到貫徹執行的話,中原野戰軍能不能擋得住就不好說了。對85軍,他看中了正是廖運周的110師,全師近8000人,還沒有受到解放軍的打擊。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廖運周接到命令時,覺得那個“最有利的時機”到了,他一方面安排張士瑞把黃維突圍計劃送到解放軍陣地,一方面緊急開會部署起義事項。當時該師人事為:師長廖運周,副師長楊柳營,參謀長洪爐青。下面的3個團:

328團團長姜繼鑫(85軍軍長吳紹周的親信,起義前被吳紹周留下做軍預備隊,未拉走)

329團團長劉協侯(起義中堅力量)

330團團長金漢章(起義中堅力量)

張士瑞送計劃出去,未有迴音。廖運周不能再等了,他又派楊振海出去直接找解放軍聯絡。負責防守南面包圍圈的是王近山、杜義德的中野6縱和陝南12旅。楊振海到12旅陣地上被送到6縱,恰巧找到了老戰友6縱司令部作戰參謀武英,這麼一彙報,中原野戰軍才知道110師要起義,開始還不敢確定,擔心廖運周起義的誠意,畢竟6縱首長對廖不瞭解,一下子過來4個師,萬一讓出了口子,敵人跟出來,還真擋不住。通過武英的詳細介紹,王近山確定了110師是真起義,馬上做出周密安排,並向鄧小平彙報,讓武英作為聯絡員在楊振海走之後化裝進入110師。

為確保起義突然和不讓黃維生疑,廖運周在27日凌晨4時向黃維建議,先由110師率先行動,打頭陣,待進展順利,其他主力師再跟進,以擴大戰果。矇在鼓裡的黃維很是感動,連誇廖運周是好同學(兩人都是黃埔畢業)。廖運周剛回師部,武英就到了。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1948年11月27日晨6點,110師(欠328團)5000多人,從雙堆集附近的周莊、趙莊準時開出,按照擬定的路線,在通向解放軍6縱陣地的道路上迅速前進。行軍部署是329團為前衛,330團為後衛,師部及直屬隊(炮兵營、運輸營、特務連、化學炮連、通信連、工兵連)為本隊。開始行動時,部隊成一路縱隊,擺了20多里長,武英一看,這哪成,趕緊跟329團團長劉協侯說,劉馬上命令部隊成兩路縱隊出發。後來不斷改變口令:成四路縱隊跟上!成六路縱隊跟上!成八路縱隊跑步前進!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兩個小時後,110師通過了解放軍陣地,到達目的地吳大莊和西張莊,總行軍約30裡!起義順利成功。當天下午轉至左翼2縱防地彭家寨、孟莊、李莊隱蔽起來,該師炮兵營則參加了6縱17旅阻擊黃維兵團突圍的戰鬥。

12月1日,110師正式通電起義。可以說,110師的起義是在沒有得到上級批准的情況下,抓住時機,當機立斷,主動發起的。它的成功是長期埋伏、有效掌握部隊的必然結果。

對於110師的戰場反戈,黃維開始還以為是解放軍截斷了聯絡而得不到任何消息,後來知道時簡直要氣死,大罵廖運周不講義氣,是叛徒。據18軍軍長楊伯濤回憶,得知廖運周起義屬實已經是一個星期之後。他認為110師的起義嚴重影響了85軍的士氣,導致該軍作戰意志非常消沉。而且,“按當時的態勢,如果廖不起義,整個第85軍集結到雙堆集東南,則又是一種情況,戰役會更殘酷。廖師的起義也影響了第12兵團的軍心,一般軍師長無不洩氣。接著第23師黃子華在陣地上向解放軍投降,雖有種種原因,但主要是廖運周師起義的連鎖反應。”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後,110師又轉至河南鹿邑五臺廟地區(今屬鄲城縣)進行短期學習和整訓。當時中原軍區派袁血卒率一個30多人的工作組進駐該師,開始艱苦細緻的改造工作,使起義部隊的思想覺悟、生活作風等許多方面 有了很大提高和進步。不久,110師又轉至漯河地區繼續整訓。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分編為二野第13軍和14軍,決定以起義的110師一部及原4縱11旅和22旅各一團組成14軍42師。師長廖運周、政委張子明(原陝南12旅副政委)、副師長崔正三(原4縱11旅33團團長)、副政委李俊成、參謀長羅春雲(原4縱11旅32團團長,有的資料講參謀長是廖宜民,實際他擔任的是臨時參謀處長)、政治部主任範戈(原4縱政治部祕書長)、供給處處長楊戰士、衛生處處長李國文。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廖運周與張子明

42師124團由原4縱11旅33團改稱,團長崔正三(兼),政委張渡人。125團由原4縱22旅64團改稱,團長周仕泰,政委周力。126團是個新組建的團隊,由64團的第3、6、8連組成第1營。從33團抽調骨幹42人,結合豫西郾城遊擊大隊組成第2營。起義的110師400餘人分散編入1、2營各連。第3營是部隊到江西后,8月份從山東渤海軍區警衛團調來4個連組建。該團團長劉協侯,政委魯子敬。編入126團的400人,應該是原329團的核心。42師的3個團中,124團是師主力團,125團其次,126團更後。沒人會想到,以後126團的名氣會蓋過124團和125團。

42師編成後,即在軍的序列裡開始南下,先後參加了渡江戰役,追擊浙贛線、湘贛邊作戰,戰果不多。直到參加廣東戰役和廣西戰役,才真正受到了鍛鍊,戰鬥力明顯提升。當時師長廖運周去北京參加開國大典,部隊主要由政委張子明和副師長崔正三指揮。10月24日,125團在廣東戰役江電公路阻擊戰中,打退西逃之敵8次集團衝鋒,團副政委和1營營長、教導員均英勇犧牲,斃敵數百人,俘敵700餘人,對全殲陽江之敵起到了重要作用。14軍軍長李成芳當即通令嘉獎:“你們今日戰鬥的很好,望動員全體指戰員,再接再厲,為全殲劉安祺兵團而努力,以盡全功。”戰後,4兵團司令員陳賡也對125團的阻擊戰鬥進行了表揚。

12月5日,124團在廣西戰役中搶佔平銀渡,猛打猛衝,斃傷敵團長以下300餘人,俘敵1380餘人,繳獲大批槍炮等軍用物資。爾後,42師主力在41師122團的配合下圍攻欽州,全殲白崇禧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及直屬部隊一部,共俘敵12000餘人,取得重大勝利。1950年1月,42師進軍雲南,在昆明短暫休整後,於3月初向滇西進軍,4月到達麗江,途中還抽調出124團參加了西昌戰役。這一年多來的南下行軍作戰,對42師鍛鍊很大,累計殲敵2萬餘人。相比以前110師官兵不知為誰而戰,現在全體指戰員則有了統一的信念,那就是向華南、向西南進軍,消滅殘餘的國民黨軍,解放全中國。在追擊作戰中,廣大指戰員表現出高度頑強精神,在寒冷天氣,仍著單衣,爬山涉水,忍飢受凍,每天行軍都超過百里,基本沒有停止過戰鬥行動。對於起義官兵而言,這在以前是完全做不到的。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42師進駐麗江後,兼麗江邊防區,開始在麗江地區的劍川、鶴慶、華坪、中甸、德欽、維西等縣建政剿匪。1950年10月,還合編了隨盧漢起義的74軍改編的解放軍暫編第12軍之36師,補充了數千名士兵。此後,42師長期戰鬥在滇西高原上,牢記使命,保衛邊疆,鞏固國防,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為滇西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一直到1968年調防滇南蒙自。

1950年10月至1963年2月期間,為和平解放西藏,42師先後3次奉命進軍西藏,參加昌都戰役、解放察隅、平息康(南)中(甸)小(涼山)叛亂作戰,給叛亂分子以沉重打擊,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陰謀,維護了祖國統一,增進了民族團結。這是42師保衛祖國邊疆做出的最大的功勳,永載史冊!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需要指出的是,進軍和駐守察隅的42師126團團直一部和第1營後來劃給西藏軍區,改成了153團,戰鬥力很高,參加了剿匪、平叛和中印邊境自衛作戰,有出色表現。1963年3月9日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的肖明生就是該團5連炮排戰士。以後發展為53師157團,在歷次整編中仍有餘脈可循。126團以老1營歸建的1連和40師118團的1個連及14軍軍直警衛連為基礎,又重新組建了1營。

1964年8月,42師126團組織成建制、全副武裝泅渡金沙江訓練,其經驗受到主席的親筆批示,並在全軍推廣,126團此後積極貫徹“八六指示”,開展走、渡、打配套訓練,超過90%以上的人員可以泅渡昆明軍區黨委提出的渡過“四江一河”(即怒江、金沙江、瀾滄江、紅河)的要求。更厲害的是,126團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均能多次整建制泅渡過金沙江,全面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該團多次受到總部、昆明軍區、14軍的通報表揚,成為全軍武裝泅渡江河的先進團,這是42師在解放軍軍史上的又一大亮點。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1979年2月,42師奉命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任務是首先殲滅拔坡、班老、那馬地區越軍,然後沿7號公路向郭參、鋪樓方向發展進攻,協同兄弟部隊40師殲滅紅河東岸之敵。該師指戰員頑強作戰,英勇殺敵,基本實現了作戰企圖,共殲敵1047人(42師犧牲256人,傷880人),其中斃敵254團少校副團長以下979人,俘敵68人,繳獲各種火炮30門、輕重機槍83挺等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戰後,昆明軍區給126團記集體三等功,其1連被授予“鋼刀連”榮譽。124團2連班長高華忠被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42師亦獎給124團1連“猛搗敵巢”錦旗。

這是一支起義部隊,越打越強成為主力,對越反擊創造叢林作戰典範

1981年5月7日起,42師奉命參加扣林山拔點還擊作戰,包括防禦作戰在內,歷時兩個多月,全殲越軍313師19團9連、11連和824特工團一部,共殲敵802人(42師犧牲104人,傷369人),繳獲火炮18門及軍用物資一批,有力打擊了越軍囂張氣焰,被譽為“創造了在山嶽叢林地作戰的典範”。戰後,126團1營被授予“扣林山戰鬥英雄營”稱號。昆明軍區給126團記集體二等功,126團3營記集體一等功、授予126團3營7連“能攻善守英雄連”稱號等獎勵。

本文作者:平生一卷清風讀,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