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發現崗子遺址 填補考古空白

考古 文物 陶器 長白山 延邊新聞網 2017-03-26
敦化發現崗子遺址 填補考古空白

張成國/圖

3月10日,“敦化崗子遺址的新發現和崗子類型座談會”在吉林省政府會議室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崗子遺址是張福有的一個考古新發現。

2016年4月以來,吉林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福有先後11次到敦化考古調查,首次發現敦化市官地鎮東山頭青銅時代遺址和崗子鐵器時代遺址。這是《敦化市文物志》和“三普”(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未掌握的新發現。

崗子遺址位於敦化市官地鎮崗子村東南,沙河東岸的斷崖上,其東北距石湖古城約1公里,西面隔沙河與通溝嶺山城相望。

敦化發現崗子遺址 填補考古空白

張成國/圖

東山頭遺址,位於敦化市官地鎮老虎洞村東山頭屯北的“C”形山崗上。這條山崗,名為通溝嶺。今之官地鎮崗子村,清代為通溝鎮,建有通溝鎮古廟1座,雖遭嚴重破壞,但至今猶存。這條“C”形大崗,在崗子村即前通溝鎮方位看,是南山,當地至今仍稱之為南山。東山頭的崗頂由南山和北側的山頭連接而成“C”字形,山崗東為沙河,由南向北流去。南、西、北側為一脈相連的高崗,高崗總長度約3600米,崗頂部寬敞,地面較為平坦。該遺址的總體範圍很大,近似於圓形,直徑約有1200米,總面積約有1.13平方公里。採集石器、陶器等遺物多在崗頂部。崗頂20至30米較為平坦之處,為遺物集中露頭地帶,主要有七個區域,包括一個疑似渤海國時期的瞭望臺。

東山頭和崗子兩處遺址,發現文物累計面積26370平方米。張福有在兩個遺址共採集石斧、石鋤、石球、敲擊器、研磨器、石網墜、石刀、黑曜石片和陶片、口沿、器底、器耳、陶豆等180件。這兩個遺址地表文物密集,文化內涵豐富,年代從距今約3000年到2000年之間。2016年5月,敦化市文物管理所對這片耕地進行了全面調查。7月19日,敦化市文廣新局邀請州文物處專家對其進行了聯合調查。11月2日,敦化市副市長孫紅霞和文廣新局領導協助吉林省文史研究館等相關人員又對其進行了複查。發現在這片耕地上,遺物廣泛散佈於耕地地表,遺物分佈文化層深度不詳。在採集到的遺物中,有口沿、器底、器耳、陶豆等夾砂陶器殘塊,經考證大多是陶豆和陶罐的殘片。經省文史館學者和吉林省考古專家對出土遺物進行研究與鑑定,初步認為,該遺址可與團結文化和扶余文化相比較,該區域被定名為崗子(通溝鎮)遺址。此次發現受到吉林省文物局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視。

敦化發現崗子遺址 填補考古空白

張成國/圖

在10日的座談會上,吉林大學林沄、魏存成兩位考古學家,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金旭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安文榮,吉林省政府文史館館員蔣力華等專家,以及延邊州和敦化市相關人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肯定了敦化崗子遺址的重要性,並就如何進一步開展考古調查和遺址保護等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專家一致認為,崗子遺址的發現不僅對敦化來說很重要,對於渤海國和東北史地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林沄教授充分肯定張福有填補考古空白的重要意義,贊同將其命名為“崗子類型”,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金旭東認為,崗子遺址的發現拓寬了對扶余等文化研究的視野,提供了新的證據,並就下一步全面調查提出要求。座談會上,敦化市政府表示將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做好崗子遺址的保護工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