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縣堯王陵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伊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勳。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定都平陽(現臨汾陶寺遺址),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創立了最早中國,被譽為“國祖”。

鄄城縣堯王陵
鄄城縣堯王陵

堯到年老後,部落聯盟推薦了舜作為繼承人。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全國多處都有堯陵冢,主要有臨汾堯陵、鄄城堯陵、菏澤堯陵和東平堯陵。

鄄城縣堯王陵
鄄城縣堯王陵

鄄城堯陵位於山東省鄄城縣趙前莊村南300米,堯陵陵區東西75米,南北86米,地勢平坦,現有墓冢直徑15米,高8米。堯陵位於趙千莊村南300米穀林苗圃內,陵區東南現為苗圃場區,其餘三面皆為耕地。繞墓冢一週修有石質墓牆,防止了水土流失。墓碑修有青磚碑樓保護,祭文碑建有四角攢尖的石質碑樓。陵區東南角有新恢復的歷明清時期祭文碑和修堯廟碑、堯母靈臺碑、堯廟碑等漢碑共十二通。陵區西南方有新立重修堯陵紀念碑一通。

鄄城縣堯王陵

堯生活在新石器時代,歷史上由於水災多次被淹沒,一直延續至今保存較完整。墓冢前有清光緒二十九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墓碑東南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濮州知州薛孟所立“祭文碑”一通,螭首龜蚨,碑文草書,共162字,主要記述祭祀的時間、地點、人員、祭品及頌詞。

鄄城縣堯王陵
鄄城縣堯王陵

文物部門曾經對遺址進行試掘。據出土的遺物分析,最早當屬龍山文化,延續至商周、漢、金、明、清。發現了商代晚期的房基、灰坑及小型臺基等遺蹟,漢、金時期遺蹟有灰坑及墊土。所獲遺物主要為陶器殘片,其中商代的最豐富,出土石鐮、刀、斧、鑿、鏃、戈及骨鏃、椎、笄、卜骨等文物10餘件。該遺址主要為龍山及商代晚期的小型聚落。金代灰坑中發現的飾釉鴟吻,表明當時可能有寺廟建築。另外,當地百姓已掘出明代的“修堯廟碑”。這說明最遲從宋金時期開始,此處演變為重要的寺廟場所。

鄄城縣堯王陵
鄄城縣堯王陵

堯帝陵文化旅遊風景區開工建設

鄄城縣堯王陵

新中國成立後,堯陵繼續受到保護,2006年被公佈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鄄城縣人民政府在堯陵陵區設立縣公安局農場,堯陵歸農場管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