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的摩天大樓時代將結束!

經濟 美國 建築 彭博社 新華網 2017-06-15

美國彭博新聞社6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摩天大樓時代已過去了上海中心大廈高逾2000英尺,是世界第二高的建築。在一處世界絕無僅有的摩天大樓超級集群中,它鶴立雞群。唯一的問題?找人在那裡工作:上海中心大廈只有60%的空間出租出去,進駐的租戶只佔三成。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中心大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其目前的困境顯示中國房地產市場——而且,更重要的是,職業人士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正經歷一些重大變化。

20年來,上海的城市天際線象徵了中國的經濟復興和現代化。近些年,似乎中國每一個雄心勃勃的城市都在走城市中心高度集中、高樓林立的相同模式——目前世界在建的500英尺以上高樓有大約46%是在中國。儘管這種模式具有象徵性的價值,如今幾乎肯定過時了——將來的中國城市可能看起來迥然不同。以下是三點原因:

原因一:中國飛速的城市化導致城市不斷擴張,帶來通勤時間長、幸福感下降和經濟效率低下等問題。2014年,北京和上海的平均單程通勤時間超過50分鐘——比在紐約還長,而上下班往返6個小時並不稀奇。調查始終顯示,出行時間長(包括通勤)是中國白領不滿上升的一個原因。而對僱主來說,城市不斷蔓延意味著他們用人的難度和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原因二:工作場所習慣在發生改變。上一代中國人向來看重終身就業和大單位的穩定——而大單位往往就是在城市中心和高樓裡辦公的公司。但如今,中國的千禧一代與其他地方的同齡人一樣,他們更能接受多元的工作方式——零工、兼職和創業。目前還流行共享工作空間。大公司越來越不容易吸引經濟條件不佳的年輕人——他們一般不得不住在遠離價位高的市中心的地方。而創造年輕人喜歡的、新穎的工作場所,在傳統的辦公大樓也很難做到。

原因三:對於城市的擁擠,政府也渴望做出改變。目前,中國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對特大城市人口設限,鼓勵在傳統的城市中心周邊發展所謂的城市群。而這些城市群將有著不同的功能(如製造業、服務業、學區、行政單位等),人口不太稠密。它們還會有高速通勤鐵路相連,避開擁擠。隨著市區的壓力減小,建更高、更密的城市的必要性降低了。今年4月,國家宣佈新建的雄安新區的目的是從擁擠的北京市中心吸收部分人口和企業,而這也將成為全國的趨勢。(作者亞當·明特,陳俊安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