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導讀:奧運光環下的體育紀錄片有契機,也有危機。

文 | 青山

隨著奧運週期的臨近,各類體育紀錄片不斷立項播出,甚至連平臺的轉型也藉此“東風”。

2019年5月10日,北京廣播電視臺冬奧紀實頻道上星播出,它綜合了原有的紀實頻道和體育頻道,實行24小時播出,節目內容設置包括日播冬奧新聞節目《2022》、人物訪談節目《我與奧運》、科普服務節目《冰雪微課堂》等,而《雙奧之城》等系列紀錄片,也著重記錄北京城市與奧運夢想的融合之處,揭祕冬奧建設中的科技創新。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目前體育紀錄片的投放平臺主要是電視媒體,但是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語境的變化,電視化生產的體育紀錄片也面臨著較為深刻的危機。

奧運週期來臨,電視仍是主戰場?

體育題材所具有的這種跨文化傳播優勢能否轉化為實際傳播效果?如何通過體育紀錄片的可視化影像,讓世界看到一個多維的中國形象?

對體育紀錄片來說,收視群體較為年輕,收視習慣逐漸從大屏轉向小屏,所以體育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在媒介選擇和傳播模式上進行多屏傳播、全平臺的傳播是必然之選。

在體育紀錄片的發展歷史上,有兩個完全不能忽視的重要案例,分別是ESPN的“30 for 30”系列和央視的《體育人間》,他們以各自優質且持續的存在,既記錄著長達十年的體育歷史變遷,也是考察體育紀錄片發展轉型的重要參照。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ESPN在2012年的估值就已達660億美元,成為體育媒體最大的贏家。由此, ESPN開始尋找一種紀念體育歷史時刻的方式,於是,ESPN體育紀錄片30 for 30系列隨之誕生。該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部是2009年10月6日播出的《國王的贖金》,該片講述了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的里程碑式交易,從此30 for 30逐漸演變成系列節目。ESPN的30 for 30通過鏡頭和故事書寫體育歷史,其製作過程也成為ESPN生產歷史的過程,這超越了體育的主題,使體育紀錄片的藝術價值得到了提升。

從創辦之初,30 for 30就將節目定位為“書寫歷史的歷史”。於是,在故事主題選擇上,考慮的是如何通過事件和人物去展示歷史。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30 for 30已播出的100多部紀錄片涵蓋了美國體育史上所有備受爭議的事件,其主題和人物一直保持著“不一定是最著名的體育事件,但一定是最有趣的體育事件”的原則。

故事的重點不是故事中的著名運動員、世界冠軍或體育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引發的更大的社會話題和影響。

而在中國,一檔產生過較大影響的紀錄片欄目是央視體育頻道的《體育人間》,它2001年進入籌劃階段,次年正式開播。這檔欄目的創立初衷是為了打破競技體育限制,在現實世界中對體育的價值進行發掘。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在我國體育紀錄片行業中, 《體育人間》一直扮演風向標的角色。在中國體育的關鍵時刻,它都不曾缺席,既將鏡頭給了聞名於世的世界冠軍,也通過鏡頭展現了很多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體育愛好者,盡最大能力對尋常人體育生活中不為人知、不尋常的一面進行挖掘並展現。從整體上看,近年來我國體育紀錄片取得的持續性成就中,怎麼也不能忽視《體育人間》,因為它受到人們越來越廣泛的喜愛,成效顯著,成為我國紀錄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標誌。

用人和歷史,對抗賽事直播

說了平臺,但一部好的體育紀錄片究竟要怎麼講故事呢?它與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直播相比,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在哪?

今年6月,以阿根廷足球巨星馬拉多納命名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多納》將在6月份正式上映。不同於市面上其它講述馬拉多納的影片,這部影片中的很多影像資料連馬拉多納本人都不曾見過。

新紀錄片試圖將平凡人迭戈和傳奇人物馬拉多納區分開來,講述他在20世紀80年代時期賽場內外的故事。不過由於電影的海報將馬拉多納冠以“叛逆者、英雄、騙子、上帝”的稱號,馬拉多納本人也表示,自己不會去現場觀看該影片。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挑戰者姚明》這部紀錄片詳細描述了姚明首個NBA賽季的經歷,從加盟之初的糟糕表現,再到適應NBA後的突然爆發,姚明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在片中找到痕跡。其中還穿插著巴克利預言落空親吻驢屁股、“姚鯊對決”的臺前幕後等等。

表面上這是一部講述籃球和姚明的影片,但實際上姚明和籃球都只是一個符號,它所指代的是一群遠離家鄉,突破預言的障礙和文化差異的衝突,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的年輕人。對於每一個漂泊的人而言,不論是不是球迷,或許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而另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不可擊敗》則把視角迴歸到普通人身上,它講述了田納西州馬納薩斯高中,一群非洲裔的問題少年組成了學校裡的橄欖球隊,隊內氛圍死氣沉沉,他們也很少取勝。直到教練比爾-考特尼來到,孩子們打破了14年不勝的魔咒,最終走向成功的故事。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時間回溯到一百多年前,1897年7月,一部名為《科貝特-菲茨西蒙斯冠軍爭奪戰》的電影面世,這是首部長片電影,時長超過90分鐘,它也是擁有開創意義的作品,見證了膠片從35mm到63mm寬銀幕時代到來。用膠片記載了1897年聖帕特里克節當天,詹姆斯-J-科貝特與鮑勃-菲茨西蒙斯在內華達州卡森城進行的拳擊賽。這是電影與體育首次結合,體育紀錄片這個全新的文化概念,在121年前的那個夏天誕生了。

有人評論道,“體育紀錄片可以是稍縱即逝的比賽細節,可以是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可以是對人生旅程的回望,可以是對社會形態的審視。它可以是勵志,可以是感動,可以是反思,可以是遺憾。”

體育紀錄片“多方入局”

他們都是歷史投機者者嗎?

在美國,過去的五年中,體育紀錄片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老牌的電視紀錄片製作機構如HBO、PBS、ESPN和新加入的電視網如NBA TV、NFL NETWORK、GOLF CHANNEL都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體育電視紀錄片這種媒介形式。體育紀錄電影製作者、視頻製作者、製作人共同推動了過去三十年間紀錄片行業的繁榮,紀錄片的數量、種類、頻道都得到了大力發展。

美國體育文化和更廣泛的美國公眾想象都得到了新的融合。

以美劇迷們頗為熟悉的Netflix為例,這個流媒體平臺,通過最大程度的利用互聯網的數據及效率優勢,來滿足現代人多變的需求。現在關於如何進入體育圈,Netflix依然用了自己的固有的優勢——自制體育記錄片以及購買經典體育紀錄片播放權,接連推出了《伊卡洛斯》《偉大的孤獨》《艾弗森》等紀錄片。

紀錄片與體育的“愛恨糾纏”

而體育紀錄片在中國的發展則稍微曲折一些。20 世紀80 年代,我國急需用體育精神來鼓舞民眾,我國的體育賽事發展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體育運動員的捷報頻傳,中國的體育紀錄電影也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一時期的紀錄片項目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與我國體育強項相關,像排球,素材比較單一。

到了90年代,我國的體育紀錄片開始走下坡路,這與這一時期的政治色彩比較吻合。我國開始走向全面經濟生產時代,已經不再需要用體育來鼓舞人們的士氣。進入21世紀,隨著重大體育國際賽事,尤其是奧運會的促進,中國的體育紀錄片又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體育紀錄片從圍觀到成為體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就是一部體育現代化的影像史。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體育紀錄片是一個小眾領域,但卻是豐富而有趣的,從體育紀錄片中能夠看到社會的多個面向。

2022年北京和張家口冬奧會即將到來,不禁讓人想起北京奧運會週期內,政治與商業雙重推動之下,體育紀錄片的井噴式發展。所以,可以預見,體育紀錄片又要迎來一個大的發展契機。但問題是,體育紀錄片如何擺脫這種賽事週期性,跳出單一商業模式,走上真正的產業化之路?在這種機會之下,電視臺、視頻網站和獨立製作人又怎樣能借此蛻變呢?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