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概況

昌邑區,隸屬於吉林省吉林市,位於吉林市西北部,介於北緯43°50′~44°6′35〞,東經126°31′~126°47′之間,西側與船營區為鄰,南、東兩面以松花江為界,與豐滿區、龍潭區相隔,北側與九臺市相連接;屬溫帶季風氣候。全區總面積857.36平方公里[1],下轄16個街道、3個鎮、2個民族鄉,3個省級開放區;戶籍總人口56.68萬(2015年末)[2]

昌邑區以境內過去的昌邑屯得名。清乾隆十二年,永吉州改為吉林廳,昌邑屯隸屬吉林廳。1949年,昌邑區增設錢家屯、江灣路、振昌三個街政府。1951年8月,恢復區政權,昌邑區改稱第一區人民政府。

境內著名景點有:文廟、東市商業街、兒童公園等。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概況

昌邑區位於吉林市區西北部,城區三面環江,一面靠山。西側與船營區為鄰(西側以吉林大街、桃源路和桃園山為界,與船營區的南京街道、沙河子、南山道、張久和、大紅土、於溝子、二官地、銅匠匠鋪村接壤),南、東兩面以松花江為界,與豐滿區、龍潭區相隔,北側與九臺市相連接。昌邑區江岸線長56.6千米,沿江岸有吉林、哈龍、松江、清源、龍潭五座跨江鋼筋混凝土公路大橋和長圖鐵路鋼樑大橋。座標範圍為北43°50′~44°6′35〞,東經126°31′~126°47′。總面積為769.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昌邑區地處長白山山脈向松遼平原過度地帶,其地形地貌是西高東低,由丘陵到平原,起伏不大。丘陵區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平原主要分佈在中部和東南部。昌邑區地形隨江勢南高北低,略呈琵琶形。

氣候環境

昌邑區的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乾燥,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冬季漫長而寒冷。昌邑區年平均氣溫3℃-5℃,氣溫受地形影響,由西、西北向東、東南氣溫逐漸降低。一月份平均氣溫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氣溫最高,一般在21℃-23℃,極端最高氣溫36.6℃。山區無霜期120天,平原區可達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約700毫米左右。昌邑區日照時數2400-2600小時,全年總輻射量為1150千卡/平方毫米。

土地資源

昌邑區土地總幅員面積769.92平方千米。2006年末,昌邑區實有耕地面積2964.1公頃,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2.48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可利用建設用地170公頃,而且土壤肥沃,日照充足,80%的耕地分佈在森林環抱的山區、半山區。[6]

礦產資源

截止2006年,昌邑區境內的礦種有:金、硅灰石、花崗岩,礦泉水和粘土,沙石等,儲量較為豐富。昌邑區各類礦產年產量17.541萬噸。[6]

水利資源

昌邑區每年降雨量為674.2毫米,摺合水量為5.08億立方米。截止2006年,昌邑區共有大小河流16條,昌邑區地下水資源儲藏量為93076.46萬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是全吉林市人均水平的7倍。[6]

生物資源

截止2006年,昌邑區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種類有木材利用植物、食用植物、食用菌、藥用植物、山果植物、野生動物等六大類:木材利用植物類有針葉林(包括長白落葉松等九種植物)、闊葉林(包括山楊等十三種植物)、灌木林(包括胡枝子等八種植物);食用植物類有蕨菜等九種;食用菌類有黃蘑等十餘種;藥用植物類有刺五加、五味子等三十一種藥材;山果植物類有山葡萄等九種;野生動物有狐狸、黃鼬等二十三種。[6]

地熱資源

樺皮廠鎮境內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吉——舒地震斷裂帶”經過,該斷裂帶在樺皮廠鎮境內長約8千米,寬約1千米,涉及柳屯、永勝、東勝三個村。在斷裂帶範圍內地下2000米處蘊藏著可開採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地熱資源。1991年吉林油田地質普查時,鑽得1700米深井,地下熱水從井口自流,水溫43.8℃。經化驗該水各項指標均符合GB8537-96標準,為長白山源水,來自原始生態平衡從未汙染的天然深層礦泉。對皮膚病、風溼病均有一定療效,是極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據有關部門勘測,井深2000米時,水溫可達到63.8℃。每口井日出水量可達800立方米,截止2006年,已打出三口地熱井。[6]

人口民族

2006年末,昌邑區總人口547801人(戶籍人口),佔全市總人口的12.73%,其中,非農業人口428312人,佔全區人口的78.19%。全區總戶數186481戶,全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51.9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全區共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佔總人口的88.2%;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1.8%,人口超過1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和朝鮮族,人口在5千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4]

人口

2012年,昌邑區戶籍人口實有戶數228511戶,人口622800人,男性人口308296人,女性人口314504人,農業人口149759人,非農業人口473041人;出生人口1653人,人口出生率為7.47%,死亡人口5817人,死亡率為9.33%,人口自然增長-1164人,增長率為-1.87%。[1]

民族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昌邑區共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佔總人口的88.2%;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1.8%,人口超過1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和朝鮮族,人口在5千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

景區

大口欽火車站、霧凇島、前河火車站、文廟博物館、吉林市龍潭山公園、舒蘭市森林公園、朱雀山森林公園、吉林豐滿發電廠、吉林隕石博物館、松花湖風景區、蛟河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金日成讀書紀念室、文廟、睡佛、曾通屯、聖母山、西團山遺址、東北電力學院(大學)

水上旅遊主要指江城賓館至土城子鄉的霧凇島(打漁樓),長約80公里。吉林市霧凇是國家確定的獨特人文景觀,全國知名。土城子鄉的江心島(霧凇島),集吉林霧凇之最。附近還有清朝為皇家建立的“漁樓”遣址,尚須恢復。這裡具有滿族、朝鮮族特色的人文景觀。

陸路旅遊吉長北線樺皮廠至左家陸路生態園旅遊區是集溫泉洗浴、餐飲、休閒、垂釣、狩獵、觀光、特產種植業、養殖業為一體的科技園旅遊區。該項目已初步啟動,溫泉日接待能力200人。

文化古蹟旅遊吉林市文廟坐落在松江東路,江城賓館東側,是為紀念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而修建的。吉林文廟面朝松花江,整個院落佔地16 354平方米。有殿堂64間,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金碧輝煌,氣勢宏偉,是全國五大孔廟之一。它以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為主體建築,構成三進院落,從南至北依次為照壁、泮池、櫺星門、左右掖門、每進院落均有東西廡。院內植有文冠、佛頭、聖柳等三十餘種珍貴樹種和萱草、牡丹等名貴花卉。撥亂反正後,政府撥巨資重新修建,並在大成門前又修建了孔子雕像。在院內東南角建成了碑林,收藏了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碑刻供遊人觀賞。為了保護文物古蹟,又建立了文廟博物館,是吉林市一處重要的旅遊景觀。

沿江旅遊

主要指江城賓館至土城子鄉的霧凇島(打漁樓),長約80公里。春,夏,秋季有風景靚麗的沿江清水綠帶,冬季有冰清玉潔的霧凇。吉林市霧凇是中國四大自然景觀之一;土城子鄉的江心島(霧凇島),集吉林霧凇之最,是著名的攝影基地。附近還有清朝為皇家建立的“漁樓”遣址,尚須恢復。這裡還有具有滿族、朝鮮族特色的人文景觀。

鄉村旅遊

吉長北線孤店子至左家沿線是集溫泉洗浴、餐飲、休閒、垂釣、特產種植業、養殖業,現代觀光農業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區。

文化古蹟旅遊:吉林市文廟坐落在松江東路,是為紀念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在1907年由當時的吉林巡撫朱家寶、提學史吳魯聘人臨摹南京文廟,規擇東萊門外天壇衚衕(文廟衚衕)開始修建,於1909年落成的。吉林文廟面朝松花江,整個院落佔地 16354平方米。有殿堂64間,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金碧輝煌,氣勢宏偉,是全國五大孔廟之一。它以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為主體建築,構成三進院落,從南至北依次為照壁、泮池、櫺星門、左右掖門,每進院落均有東西廡。院內植有文冠、佛頭、聖柳等三十餘種珍貴樹種和萱草、牡丹等名貴花卉。歷史上經過五次維修,1984年省政府撥巨資大規模重新修建,並在大成門前又修建了孔子雕像。在院內東南角建成了碑林,收藏了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碑刻供遊人觀賞。為了保護文物古蹟,又建立了文廟博物館,是吉林市重要的人文景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