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水與朱熹

國學 朱熹 旅遊 中國青年網 2017-06-12

□梨雪

福建武夷山其實不高,也不險,其山水卻令歷代文人騷客傾倒,當今還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定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之地,想來必定有原因。

武夷山的秀麗風光,其實只是它的外在自然美,而蘊涵厚重的人文氣息,才是令它名揚中外的實質內涵。在五曲隱屏峰下的綠樹婆娑中,有一座古樸典雅的院落,這就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武夷精舍,它又名紫陽書院或朱文公祠,素磚素瓦,一樓二進,十分清雅。

入內可見懸掛的“朱子四大家訓”、“慎終追遠”等匾額,及“正氣”、“四季讀書詩”等真跡拓片,都是朱熹當年手書留傳下來的。舍內還有一幅朱熹畫像,是朱熹晚年對著鏡子的自畫像。

而對後人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正廳牆壁上懸掛著的四幅條屏,上寫著朱子四大家訓:“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

細細研究這家訓甚覺有理,確實是齊家之道;若參照此治國,也未必無可取之處。

武夷精舍四周古樹參天,修竹環繞,屋前有荷塘一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相傳朱熹這首著名的《觀書有感》七絕詩,就是在這池邊讀書時信手寫就的。

朱熹重要的著作《四書集註》,更是在這武夷精舍裡完稿。然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精舍已非原跡,它在歷史上曾經歷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一九九八年。

朱熹十四歲初來武夷山,直到七十歲逝去,在武夷山從學、著述及授徒,生活了五十餘年。可以說朱子理學就是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朱熹的影響下,僅宋元期間在武夷山創立書院授徒的著名學者就有四十三位。就是這種深厚的人文氣息,把偌大的一座武夷山,薰陶成為一座理學名山。

當年朱熹沉醉於武夷山的絢麗景色,曾寫過十首全面描述武夷丹山綠水秀美風貌的詩篇,名為《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箇中奇絕處,棹歌閒聽兩三聲。”

這九曲溪全長約六十公里,武夷山風景區的絕大部分佳景,就分佈在從星村至武夷宮這段約十公里長的河流兩岸。

為了體驗一下朱熹對九曲風光的讚賞,我們來到星村古鎮碼頭,六人一組乘坐寬約兩米、長約九米的竹筏,在兩名筏工的引領下隨波逐流漫遊九曲溪,飽覽三十六峰的雄姿百態,體驗碧綠如帶的曲水柔情。

過淺灘,繞礁石,渡急流,蕩清波,舉頭覽奇峰,俯首觀水色,伸手觸漪漣,側耳聽瀾聲。泛筏於九曲溪上,才覺朱熹詩中的所言非虛:沉浸在這綠水清漣中,確實會產生出一種迴歸自然神交古遠、忘憂消愁樂如神仙的感覺,這與之前我們登上天遊峰頂,俯觀群山與曲水的感受迥然不同。

就此我悟出一個道理:觀山賞水既要深入其中領略其精華,又要有一種換位的思維,登山以觀水,臨水以看山,水因映山而更秀,山因倚水而益青。只有這樣,才能多焦點、多角度全面把握山水的精神與韻味。

以此推廣之,就是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要力求全面,不因其長而遮短,也不因其短而廢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