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炎黃?孔子為何要把堯舜時期定為中國文明的開端?

國學 孔子 堯典 黃帝 史海隨筆 2017-03-27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全世界華人都很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然而在先賢孔子看來,炎黃時期雖然是中華文明的發祥,但真正華夏文化的開端,應當是從堯舜才算起點。

不是炎黃?孔子為何要把堯舜時期定為中國文明的開端?

《尚書》代表了先秦時期文化的巔峰,孔子整理《尚書》,第一篇就是《堯典》。堯以前的史料孔夫子不可能沒有,但是都被他刪去不用了,可見孔子認為堯之前的歷史不足以徵用。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認為“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訓”,因此在《五帝本紀》中司馬遷更多地是抄錄《堯典》中對堯舜事蹟的記載,而對黃帝的描寫也並不詳盡。

而在另一本儒家作品《禮記》中,孔子把他之前的歷史一分為二,即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天下為私以禹、湯、文、武為代表,天下為公之時便以堯舜為代表。“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孔子對堯舜推崇之至,卻對黃帝避而不談,也算是孔夫子一貫的態度了。

而事實上,黃帝處於原始部落社會時期,流傳下來的更多是神話和傳說。中國的文化史直到堯舜時代,才漸漸有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社會制度的影子。

不是炎黃?孔子為何要把堯舜時期定為中國文明的開端?

堯帝禪讓給舜帝

堯舜時期對社會制度的貢獻有哪些呢?

天下即國家

在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明裡,國家是一個經歷了無數次聚合後的產物。而在古代中國,早至夏、商、周,以及之後的歷朝歷代大多都是統一的國家控制中原,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屹立東方的主要原因。而這種深入人心的“大中華”概念,應當追溯到堯舜時期。堯舜的社會雖然沒有嚴格意義的國家,但已經有由“四嶽”、“十二牧”等部落酋長組成的聯席會議了,這種制度成為了夏朝建國的基石。

正朔制度

正朔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即君主每年制定曆法,規定正月和朔日(正月初一)的時間,並形成文件發給邦國,由邦國的諸侯在祖廟舉行受朔儀式,即“奉正朔”。《堯典》中提到的“敬授人時”無疑就是正朔制度的雛形。

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天下,“車同軌,字同文”,統一了度量衡。而秦皇之前,堯舜時期就已經統一過度量衡了,《尚書·舜典》中舜帝“同律度量衡”,說明古人很早就意識到度量衡統一的重要性了。

禮樂制度

春秋戰國的混亂歸因於“禮崩樂壞”,而中國古文明的萌芽很大程度歸功於禮儀和樂舞的發達。早在《堯典》中就有“詩言志,歌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理論,構成了中國詩歌史、音樂史、舞蹈史的開端。

不是炎黃?孔子為何要把堯舜時期定為中國文明的開端?

青銅器上先秦樂舞的圖案

刑罰制度

堯舜時期以仁政著稱,但仁政不意味不作為,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刑罰制度來懲罰不法之徒。舜帝任用皐陶作為司刑罰的官員,制定了“五刑”。雖然“五刑”中更多隻是象徵性懲罰,不含後代殘酷的死刑和肉刑,但是中國刑法史的開端,無疑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

祭祀制度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伴隨著國家和等級制度的發展出現的,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才有權利祭天和祭祀社稷,而諸侯、卿大夫、平民依次降級,可謂等級分明。

不是炎黃?孔子為何要把堯舜時期定為中國文明的開端?

古代祭祀的“重器”——編鐘


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炎黃雖是精神起源,堯舜才是制度始祖。孔子從堯舜開始修《尚書》,足見其不凡的見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