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百景·飛來寺

觀音 佛像 抗日戰爭 文物 溧陽論壇 2017-04-28

溧陽百景·飛來寺

在溧陽竹簀鎮的水西村,參觀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後,汽車東行二里多路,就來到了“溧陽百景”之一的西芮村飛來寺。

飛來寺,古稱天竺院,為溧陽古寺之一。它坐北向南,背靠連綿起伏的茅山餘脈,前有廣闊的田野河川輝映,遠處則以南山為屏,周圍村莊猶如眾星拱月,宋巷裡、西街口、南莊、儲莊、花培咀、金山、船埠頭等村就在寺院的周圍,前馬和洙湯兩個大村只距寺院兩裡許。寺院始建於漢代,歷經滄桑,幾度興廢,太平天國時期又遭兵焚,寺院全毀,同治初年重建前、中兩進,1924年再建觀音殿,為第三進。前進九間,中座七間,後幢五間,計二十一間,佔地約三畝,整個寺院建築為三進殿宇,一幢高於一幢,氣勢雄偉宏大。“文革”期間,寺屋全部被拆毀。2003年5月,經溧陽市政府批准重建,原籍前馬鎮花培村的臺胞宋和春先生先後投資三十餘萬元,加之募集到的民間資金,興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放生池及僧房、齋堂等四十餘間,請來了釋迦牟尼、觀音、地藏王、藥師佛、阿彌陀佛、十八羅漢等四十多尊佛像,還新建了圍牆,添置了一對千佛塔、一座香燭房、一鼎銅香爐和鍾亭、寶鼎、天香炬。

飛來寺內有一塊“飛來石”。民間傳說,飛來石是漢代劉邦駕崩那天自天上飛落下來的。據說此石當時入土兩米,出土兩米,圍圓兩米,可能是隕石從天而降。經文物專家調查考證,飛來石是溧陽市目前僅存的兩塊隕石之一(另一塊在大石山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飛來寺正因為有飛來石而命名。據嘉慶《溧陽縣誌》記載,飛來石,原系一塊隕石,後經加工成長方形,石長一百五十釐米,寬六十釐米,高四十釐米,重約八百公斤。石色青黑,光滑細膩。石面有石筋,色白如玉,每逢風雨,石紋隱隱約約地顯出,形似梅枝,十分奇特,故志書稱“月梅古石”。該石一直埋于飛來寺“大雄寶殿”佛像神臺前,與地面持平,以供朝拜者跪拜之用。原山門上有一門楹聯雲:“一石飛來留聖蹟,五村耆老答神麻。”既道明瞭飛來石的由來,也交代了因石建寺的緣由。

溧陽百景·飛來寺

原飛來寺,主殿為觀音殿,主佛為觀音大士。舊時,飛來寺佛事頻繁,每日求籤討方者,問卜休咎者,懺悔許願者,過寄謝神者,日有數起。一年之中,春季有二月十九坐庚申;夏季有七月初七拜斗;秋季有九月十九廟會;冬季設壇打醮、過年安土,佛事頻繁,僧侶齊聚,香火旺盛,燈燭通明,誦經不絕,梵音繚繞,熱鬧非凡,盛況空前。

飛來寺早在清末民初就設有私塾在內。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分設在西街口、宋巷裡時,飛來寺曾作為新四軍的後方醫院。同時,新四軍一支隊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溧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飛來寺開辦了飛來寺抗日小學,一直開辦到1945年10月新四軍北撤。抗戰勝利後,改稱為飛來寺小學。後於1954年改稱為西宋小學。

如今,飛來寺一年有三次廟會,即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尤其是九月十九的廟會,是觀音菩薩的生日,頗為隆重,香客雲集。飛來寺佛像燦爛,紫金光聚,金鼓交參,香雲繚繞,梵音遠揚,常年香火鼎盛。(芮金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