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蜂成長記

工蜂 蜂王 花蜜 蜂蜜 採蜜兄弟 2017-05-28

工蜂成長記在家好!我是勤勞工蜂,由蜂王媽媽生下受精卵後孵化20天后發育而成。其中巢房卵3天,幼蟲發育6天后吐繭封住巢房,在裡頭蛹化,11天破繭蛹,人們說我“出房”。出房後1~5天稱我為幼年蜂,6~18天叫我青年蜂,18~45天叫我壯年蜂,45天發後叫我老年蜂。

我出房後首先要做的是爬上蜜脾吸食蜂蜜,吃飽後休息一會。這短短的休息期間我的翅膀會變得挺硬,外殼也變黑變硬。然後我會接受護衛姐姐們哺餵給我的物質。這些物質裡含有蜂王媽媽的信息素。我接受了這些蜂王信息素就認準了蜂群的蜂王媽媽 。

我幼年便開始參加工作了,剛出巢時趴在巢脾上給未出生的弟妹們保溫孵化。2天發後,我身體強硬了便去巢內各處走動,瞭解巢內情況並清理巢內的碎屑,把巢內突起的地方咬平,把縫隙填補上,不讓巢蟲生存,把粗糙刮蹭的地方磨光滑,扇風調節巢內溫溼度,去檢查卵和幼蟲的生長髮育情況,哺餵幼蟲,有病患的幼蟲會被我們從巢穴清除出來,交給搬屍工拖出箱外去。

我吃下蜂蜜後會從腹部的蠟腺裡分泌出蜂蠟,用後足把蠟刮下來,遞給前足和嘴巴,把蠟築成巢脾。我是天生的建築工,會建出科學合理的巢脾。產自西方的意蜂築巢會採集樹膠摻入,我們中華蜜蜂不採樹膠,所以我們的巢脾是純蜂蠟的。巢脾繁殖一批幼蟲後,幼蟲在巢房裡有脫落的皮和排洩出來的物質,巢房會變窄變舊變暗變脆,巢脾繁殖幾代後我們就咬掉重建。

7日齡後,我們吃下蜂蜜還產生蜂王漿,用來餵給剛孵出的幼蟲,也餵給蜂王。蜂王漿營養價值非常高,蜂王只吃蜂王漿以滿足其一天不停地產卵所需的營養。蜂王身邊有一小群體格健壯的青年蜂,叫護衛蜂,時刻跟在蜂王左右,普通者不直接接觸蜂王。普通者的要求會通過護衛蜂傳達給蜂王;蜂王的要求通過護衛蜂傳達給我們。這卻似人類社會:護蜂類好比中央重臣,有時候群內要作一此重要決策,由護衛去溝通、促成、推進。蜂王接受我們哺餵的同時,也餵給護衛蜂蜂王信息素,護衛再把它餵給身邊的同胞們,這樣相互傳遞著。只要人們留意觀察蜂箱的巢門口,會發現從巢內出來的外出蜂,遇到從外面出差歸來就與它親吻,相互喂口水。這一動作,其實就有餵給蜂王信息素。這樣一個一個喂下去,蜂王信息素會越來越淡。如果一個蜂王體格不夠健壯,或者蜂群太大了,工蜂太多了,蜂王分泌的蜂王信息素則不夠用,吃不到蜂王信息素的工蜂會產生分離情緒:如懶散不想出工,並把一些巢房改造成王臺,開始著手培養新王。我們把這種情緒傳遞給護衛蜂,護衛蜂再催促蜂王去王臺產下受精卵,催其去雄蜂巢房產下未受精卵。新王將要出生的前二三天,老蜂王媽媽便自覺地帶著部分姐妹去他處安家,人們稱其為自然分蜂。工蜂成長記

隨著日齡的不斷增長和經驗不斷積累,十二三日齡的同胞便參加外出採集工作,主要以採集花蜜、花粉為主;30日齡以上者則轉向偵察、保衛、拖屍工作。守衛蜜蜂與護衛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好比人類社會的總統侍衛和單位保安。幼年蜜蜂會在晴朗的下午集體飛出巢外,在巢穴的附近環繞飛舞,“嗡嗡”聲不絕於耳,頗為壯觀,這叫“試飛”。是幼年蜂外出瞭解巢穴的位置,掌握周邊的情況。從此,“家”的方位座標在腦子裡紮根。

出房2周後,幼年蜜蜂成為青壯年蜂了,要外出採集了。

採集蜂從花朵裡吸取花蜜,這些花蜜並不是直接消化吸收掉,而是儲存在蜜蜂腹部前端一個叫“蜜囊”的內臟裡頭。天然的花蜜,是一和含量稀薄的蜜汁,除了含有水分和糖分,還含有各種微生物和雜質,蜜蜂不宜直接食用,否則,會拉稀。

採集蜂飛回蜂巢,把混有蜜蜂口腔分泌物的花蜜反吐到巢房裡。天然或土法飼養的蜂巢,巢脾的上半部多用於儲蜜和花粉,下半部多用於育蟲。花蜜吐入巢房後採集的蜜蜂仍然外出採集,巢內的幼年蜜蜂會過來對花蜜進行加工,只有釀成了的蜜,才能作為蜜蜂食物。釀蜜的工作主要有濃縮和以酵。

濃縮有兩種方法:自然蒸發和強制蒸發。巢內空氣溫度越高越有利於自然蒸發,但是溫度太高又會影響蟲卵和幼蟲的發育,所以蜜蜂花很多的力量投入強制蒸發的工作中。蜜蜂們用翅膀不停地往外扇風,加強巢內空氣流動,促進蒸發。有時還用它們長長的軟喙蘸些蜜汁,把喙貼在胸前再向外伸展,把蜜汁掛在喙上拉成很薄的一片水膜,擴大受熱面積和通風面積,加速蒸發。在蜜蜂採集繁忙季節,會聽到蜂箱內工蜂們“嗡嗡”地扇翅膀,徹夜不停工作十分辛苦。幼年時就參與釀蜜工作,在把姐姐們採回的濃度在10%~30%花蜜進行加工,靠不停地扇風來蒸發水分,然後吐蠟封存備用。釀蜜是群裡的一項主要工作,參與者還包括青壯年蜂和老年蜂。

濃縮的同時,我們給蜜汁混入唾液,唾液中的生物酶能促進蜜汁發生化學發應,進一步發酵。蜜汁不斷地“濃縮—發酵—濃縮”,最終釀成蜂蜜。成熟的蜂蜜,一時又吃不完,則把它封在巢房裡, 這就是封蓋蜜。封蓋後的蜜隔絕空氣,能長久儲存,備過冬或缺蜜 的時候食用。學過生物化學的人知道,如果一和物質達到一定純度後,微生物就不能在其中繁衍。如果 整個巢脾都用來育子,蜂農就稱之為子脾。

蜂花粉的製作與蜂蜜的製作類似,但花粉中含的水分少,蒸發工作輕鬆多了。我們會鑽井有花粉的巢房裡,用頭把花粉頂實。花粉對蜜蜂育子至關重要,繁殖季節要保證蜜蜂能採到足夠的花粉。

勞累與年齡的增長,使我們逐漸衰老,體力日漸不支。老年時身體顏色變黑,絨毛脫落,胸背發亮,肢腳行動不便,嚴重的出現顫抖。這時候就只能乾點採水之類的簡易工作。我們一般不會把家安在離水源很遠的地方,一般蜂巢周邊200M內都有水源,再遠不超過500M,這是為了照顧老年蜂方便採水。採水是為了給幼蜂喂水和保護巢內溼度,巢內太乾燥會使兄弟姐妹發育不良或死亡。水質不好蜜蜂容易患病,現在lj野外到處是化工汙染,這也是野生同胞日益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一般有3個月的壽命。但是,這個壽命期浮動很大,在繁忙季節,勞動量大,一生只有35天左右,如果採集蜂不夠,新出房的幼年蜂早早就投入了採集工作。它們就死得更快,只有半個月的壽命就匆匆告別“蜂世”了。但是,在入冬前最後一批破繭出蛹的工蜂,由於出生後沒有參加太多的工作,壽命比較長,可達五六個月。

那麼,蜜蜂究竟是怎麼死去的呢?有病死、天敵獵殺等。一旦暴發疾病,很容易感染全群,因為我們之間要相互哺餵蜂王信息素,這導致病害擴散。我們的天敵也很多:如壁虎、蜘蛛、鳥類、胡蜂、蛤蟆等。附近有胡蜂,發現蜂箱後就在巢門口且懸飛,我們剛出門胡蜂就以非常快的速度撲上去叼走,我們連反應都來不及。相對於體形龐大的胡蜂,我們跟本沒有反手這力。對胡蜂如人工驅逐,它們就會離蜂箱更遠處,在人打不到的地方等候獵殺。胡蜂一旦發現某處的蜜蜂容易捕食,就會把那裡當成食物定點供應站,召集幾個同夥長期在那裡守候掠食,一天不停地獵食,嚴重的時候被害的蜜蜂可達上百隻。蛤蟆、蜘蛛、壁虎也是如此,這幫壞傢伙!

但是,我們更多的是死於勞累。我們自覺地投入勞動,只有在爭蜂或儲蜜充足的情況下才休息一下。有時,好不容易找到了花叢,想落在花朵上採集,但是突然間翅膀一軟,掉了下去——蜂到花下死,做鬼也辛勞!我們在花蕊上採粉,採著採著,突然眼前一黑,掉下花根,只動了幾下,企圖再次飛上那高高的花枝,採更多的花粉,但是實在起不來了,想休息一會積攢體力,可是這一休息,就再也沒起來······我們採上花粉往回飛,飛著飛著,感覺體力不支,努力拼盡最後一點力氣,力氣耗盡,掉下地面,下死了······採了花粉往回飛,近了近了,巢門近在眼前,可是卻一個擺抖,一頭撞在門邊上,掉在箱門口,掙扎著回過頭來,望一眼家門口,無力地軟下去了,卻再也進不了那個近在眼前的家門······

除非病害原因,蜜蜂決不會在蜂巢內死亡,但我們也不會因為臨近死亡而停止工作。奇怪的是:即使勞累過度,只要進入了家門,我們就不會死。或許這個“家”是令蜜蜂忘卻一切疲憊的所在。有了家,所有的苦累都會消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