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起初稱為中路梆子,由山陝梆子北上發展到晉中平原,在結合祁太秧歌、汾孝秧歌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了滿洲梆子、桐州梆子逐漸發展形成的,是我國諸多梆子腔中的一支,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汾陽自古就有“無汾不成戲”的美稱,不僅戲班眾多,被譽為“優伶流動大樞紐”、“戲曲研究小中心”,而且晉劇藝術人才輩出,支撐起了晉劇半邊天。山西省成立較早的老牌劇團——鼓鋒晉劇團就誕生於此。今天,就由小編帶您一起來詳細瞭解一下汾陽鼓鋒晉劇團的發展史。

汾陽戲班概述

汾陽戲班興起於清代中葉,興盛於民國初年,在晉劇發展史上頗有影響。民國6年(1917年),城內衛巷街張映漢,就在自家院內修建小戲臺,購置桌椅板公式,擺設茶點,創辦“會仙茶園”,吸引戲班和票友演出。城內八室庵街葉應元創辦娃娃戲班,又稱“福盛園”,該戲班行當齊全,藝術力量強,先後出名的客籍藝人有王林山、高文翰、史立世等,本籍藝人有張萬順、路大富、王雲山、任恩等。此外還有三皇廟呂明山創辦的“聚奎園”;菽禾村劉錫書創辦的娃娃班;東嶽廟巷樑禮創辦的“恭梨園”;唐興莊村李水德創辦的娃娃班和小相村胡瑞芝創辦的“風攪雪”班等。

民國26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福盛園戲班停演。民國32年,葉應元之子葉志剛繼承父業,重振戲班,並在“八福茶園”舊址創建了“集星樓戲院”,後來人們把這個戲班習慣地稱為“集星樓戲院”。當時出名的藝人有王林山、尹有生、韓懷儉、史立世、張萬順、郭雲山、孫福娥等。民國33年,在赴平遙演出歸途中,名藝人郭雲山、冀蘭香、張懷禮離班參加解放區文藝工作隊。民國34年,戲班散夥。民國35年,葉志剛、馬守成、嶽廣德、範克讓等人集股再振戲班,先後聘請的主要藝人有王思明、侯八元、霍樹章等,並吸收部分年輕學員,如馬玉樓、王桂英、鄧巧英、尹豔樓等。在這之後,名藝人張寶善、李寶香、王虎兒以及李合山、侯步高、秦亮、高瑞祥等,從榆次等地來汾參加“集星樓戲院”。

鼓鋒晉劇團的前身——古風劇團

1948年汾陽解放,“集星樓戲院”獲得新生。是年冬,中共二地委決定徐溝“大眾劇團”和汾陽“集星樓戲院”合併成立汾陽“古風劇團”,並派王易風、馬公式等人組織整編工作,李進前任團指導員,李金旺任團文化教員,推選葉志剛、王玉山為正副團長。該劇團有演職人員65人。當時除排練演出傳統劇目外,還排演了《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等現代戲。1950年聘調王銀柱、範翠平、丁玉英等藝人來團演出。是年,新排《應徵前夕》、《新貧女淚》、《關不住的姑娘》等新劇目。

建國後的鼓鋒晉劇團

1951年,汾陽古風劇團更名為汾陽鼓鋒劇團。同年,劇團赴河南、西安等地觀摩演出學習藝技。1952年聘調鄭雅樓、郭雲山、冀蘭香等一批老藝人來團演出。1953-1954年,先後發掘和排演郭雲山的《高平關》、韓俊山的《法門寺》、鄭雅樓的《伐子都》、尹有生的《晒鞋》、董小樓的《翠屏山》等十幾部演出劇目,充分發揮了名演員的優勢。

1954年秋,由韓俊山、郭雲山主演的《鬧公堂》和鄭雅樓主演的《回鬥關》參加晉中地區第一次戲曲匯演,博得好評。1955年,招收新學員30名。是年,新排大型現代劇《樑秋燕》,獲晉中地區戲曲匯演二等獎。1957年整理改編傳統戲《伐子都》,參加晉中地區匯演獲劇目集體獎,鄭雅樓獲優秀演員獎,馮煊獲司鼓一等獎。同年秋,代表晉中地區參加全省戲曲匯演獲一等獎。1958年,演出《封神榜》引起轟動。1959-1965年,先後排演《野火春風斗古城》、《武大媽》、《紅色的種子》、《洪湖赤衛隊》、《豐收之後》、《蘆蕩火種》、《山村供銷員》、《三下桃園》等現代戲。1966年一度被迫停演。1968年,劇團經整頓後新排現代劇目,曾赴忻縣、內蒙古、寧夏等地演出。1970-1975年,李開雲、楊金保、董翠雲、張春義等中年演員調來劇團工作,又招收新學員20餘名,由省話劇團郭健排導了《沙家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渡口》、《劃線》、《審椅子》等革命樣板戲和小型現代劇。1976年以來恢復傳統劇目上演,新排《逼上梁山》、《十五貫》、《逼婚記》、《狸貓換太子》、《臥虎令)、《蝴蝶杯》、《法門寺》等。

1980年後,汾陽鼓鋒晉劇團改革經營管理,實行定場次、定劇目、定時間、定效益,以團核算,分隊演出。1982年,青年演出隊聘請太原市實驗晉劇團馬兆錄排導《寇準外傳》,省廣播電臺為該劇錄音並播出。同年冬,該劇目參加呂梁地區戲曲調演獲戲劇革新獎、音樂唱腔革新獎,王冬花、高愛琴等獲演員二等獎。1985年,劇團有演職人員160人。1988年,呂梁地區舉辦戲劇調演,劇團以新編歷史劇《蒙冤救帥》獲演出一等獎和其它多項獎勵。1999年,創排新編歷史故事劇《唐太宗嫁女》,並參加山西省慶祝建國50週年獻禮展演榮獲優秀劇目獎,劉春蓮、張曉玲等演員榮獲表演獎。

鼓鋒晉劇團自成立以來就陣容強大,幾十年形成了極具代表性的晉劇演唱風格和音樂體系,培養了司鼓馮煊、琴師劉萬生等眾多優秀藝術家,從這裡走出了馬玉樓、田桂蘭等諸多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和劉和仁等一大批晉劇音樂家,演出足跡遍及晉、陝、蒙、冀等省,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幾度輝煌,開創了“演員名三晉、劇目拿大獎、音樂領風騷”的品牌優勢。

2011年10月,鼓鋒晉劇團響應全國文藝院團改制精神實行了轉企改制。目前,劇團擁有完善的演出設備,老、中、青三代演員行當齊全,文武場樂隊演繹精湛,每年依託文化部、財政部配送的流動舞臺車堅持開展送戲下鄉近百場,全力滿足當地群眾看戲需求,贏得良好社會效益。

新時代的鼓鋒晉劇團

2016年,按照國家藝術基金申報指南要求,汾陽市鼓鋒晉劇團申報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大型舞臺藝術新創作劇目——晉劇《汾陽王》。該劇講述了唐朝廣德、永泰年間,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聯兵回紇,進犯長安,大唐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山西省汾陽市人)古稀之年再度掛帥、單騎赴叛營、說服回紇、感化吐蕃,避免了再生戰亂。全劇表現了郭子儀為中興大唐、親民愛民、顧全大局的愛國情懷和不戰而勝的軍事謀略、智勇雙全的名將風範,突出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永恆主題。

同年8月,晉劇《汾陽王》被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立項。在汾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通過主創團隊和鼓鋒晉劇團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2017年6月10日,晉劇《汾陽王》如期在太原市尖草坪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了首演。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監督有關專家,汾陽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與汾陽、太原兩市的600餘名觀眾一同觀摩、觀看了演出。為滿足當地群眾和廣大戲迷的觀賞需求,本劇目在首演期間還加演一場,觀眾爆滿,為順利完成40場劇目巡演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形成了“看《汾陽王》戲、喝汾陽王酒”的特色氛圍。

2018年,鼓鋒晉劇團迎來建團70週年。同年10月舉辦了回報社會惠民演出專場,受到廣大市民的好評。該團知名老藝人孟芳娥、宋玉花、張春義等仍活躍於晉劇舞臺,中青年演員王冬花、劉春蓮、張曉玲、楊利元、李福萍、武振強以及後起之秀遊雲鳳、武偉芬、喬春梅、褚海燕等都是當今鼓鋒劇團骨幹演員,他們一直為劇團默默付出,為晉劇事業傾情奉獻。

廣大讀者朋友們,現在大家對汾陽鼓鋒晉劇團的發展一定有比較詳細的瞭解了吧!

呂梁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