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時期(約公元前30世紀初—公元前21世紀初)封丘區域是黃帝及其後裔遷徙活動之地,有“黃陵”一村可以佐證。也是神農氏後人姜鉅部落的活動區域。其先民也先後經歷了製造石器、骨器、從事漁獵、牧業進而轉入農業生產的發展階段。生活上開始使用簡單的陶器。即上文所述的青堆文化時期。

再早上溯到人類誕生,這裡肯定也是有人類生存的,只是無文字考證而已。從現在起,我們進入文字證據時代:

“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鉅為黃帝師,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為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失國,子孫為齊大夫,遂居渤海蓨(tiáo)縣(今河北景縣)。裔孫岌,字仲山,後漢侍中、涼州刺史,生咺(xuān),咺四世孫仁,仁孫釋,晉侍中、東夷校尉,二子:忄坐、悛。悛二子:放、奕。奕,燕太尉。二子:蘄、勸。蘄孫鑑,後魏滄水太守。三子:琳、回、滑。”(《新唐書·宰相世系(一)下》)


新鄉故事:封丘故事從這裡開始

這裡就把封丘封氏一脈說清楚了,姓姜。祖先姜鉅,為炎帝的孫子,任黃帝的老師,相當於以後的宰相。黃帝胙土命氏,把以後稱作汴州封丘的這塊土地封給了姜鉅,姜鉅的後人便以“封”為氏。

到夏后氏時代,《縣誌》記載禹曾在封丘縣城東三裡的鈞臺集會,封各氏族首領為諸侯,姜鉅的後人姜封父列為諸侯,成為封父侯國。有封父亭,就是封父國的都城所在。而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時期,作為統治中心的“都城”遷來遷去,不外在黃濟下游兩岸。

作為黃濟腹地的古封父之地,肯定是夏商王朝多次經略的,僅從文字記載之始的諸多地名判斷,這是一塊較早開發的富庶之地:人口眾多,名邑環聚,一派生機。至周時期,由於也處黃河稍上流域的周族始興,後期重心才東移洛邑一帶。到周朝時喪失國家,封父的子孫一支成為齊國大夫,居住在今河北景縣一帶。其後人封岌東漢時為侍中、涼州刺史;封釋為晉朝侍中、東夷校尉;封鑑為後魏時滄水太守。

新鄉故事:封丘故事從這裡開始

韓憑息氏祠堂

這裡有一個問題:“至周失國”以後,這中間數百千年間,封丘之地被《春秋》、戰國先後稱作蟲牢、長丘、平丘、黃池、淳于、戚城、鶴城、期城、雲響城、臨濟、延鄉,且處南北東西不同方位:蟲牢屬鄭,淳于屬州國,長丘屬宋,平丘、戚城、鶴城屬衛,黃池、期城、雲響城先後屬衛鄭韓宋等,秦時分屬大梁縣、陽武縣、南燕縣,漢初稱衍侯國,直至西漢武帝設封丘縣,封丘縣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而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焦……邶……於餘丘……封父……”(《晉書·地理》)

“封父”二字作為侯國最早見諸於《左傳·定公四年》,為公元前506年。中有“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文字。“封父”之“封”為以後“封丘”之“封”之肇始。也就是說到春秋年間,封父國仍然是作為一個諸侯國存在著的。

新鄉故事:封丘故事從這裡開始

繁弱,古代良弓。上面《左傳》中文字說明封丘古代盛產弓,且為上品。好弓的標準不外兩項:一是材質,可能是用這裡盛產的紅荊木做的;二是有優秀的工匠。弓是那個時代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利器,相當於現世的火箭。

此也說明另外一個問題,這裡是周圍氏族部落或強國政體覬覦侵襲之區,又為一富庶之地,因為經常處於禦敵、臨敵狀態,就要有得力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隊伍。良弓繁弱由此產生,馳名遠近。

新鄉故事:封丘故事從這裡開始

封丘陳橋驛

兩宋名臣洪皓《過封邱見熊主簿》詩有“封邱封父國,繁弱大弓良。人器今安在,興衰古不常”句,即詠此事。

“封父亭,在縣治坊西北,夏后氏之世,封父為諸侯,建亭於此,以為公餘適情之所。按:亭雖久廢,而封之命名取義,實始於是。今署西有隙地,應構祠數楹,仍作亭其上。歲時禋祀,以奉父如杞祀東樓、虞祀古公者,或亦溯源始封之義乎?”(順治本《封丘縣誌》)

“亭臺(封父舊亭),在縣治西北隅,邑人稱為‘八景’之一也,遺蹟久沒於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知縣侯於酇移至關帝廟之西,偏祠三楹而無亭,時為商務會會議廳,木主猶存。”(民國本《封丘縣誌》)

《封丘縣文物保護單位範圍一覽表》中列:“封父亭,縣級,縣城西街鋁合金窗紗廠院內,(所建年代)清。夏代姜封父列為諸侯,建有封父亭以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亭廢,今存遺址,建議復修。重點保護區自亭舊址向四周各擴10米,一般保護區自重點保護區外沿向四周各擴10米。”

新鄉故事:封丘故事從這裡開始

封父亭,筆者理解:古為封父之國,至秦時為亭,一個鄉鎮級別的行政單位,因在封父地,故以封父名之,像漢高祖微時,任亭長之類。而絕非一個房亭建築而已。但亭因封父而來,可能有亭臺建築以祀封父,以至“封父舊亭”成為封丘舊八景之一,讓後人吟誦。

邑人庠生陳邦卿有《封父舊亭》詩,錄於下以作此文之結。

封父亭前萬匯昌,夏家曾此裂封疆。

帶河礪岱千年久,鐵券金章百世長。

鳥韻風柔聲睍睆,花香雨細氣芬芳。

登臨感慨前朝事,紅日西沉碧水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