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鑑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鬆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製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製。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製,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鑑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鬆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製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製。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製,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3、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4、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5、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6、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7、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裡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8、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0、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鑑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鬆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製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製。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製,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3、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4、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5、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6、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7、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裡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8、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0、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嘉慶時期瓷器的認識

(1796—1820年)

一、嘉慶時期瓷器的概況

嘉慶一朝,景德鎮御窯廠己無專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製作上處於因循守舊的狀態。乾隆皇帝雖然已經遜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嘉慶初年御窯廠的燒製不過是乾隆瓷的延續;其造型式樣。圖案等,均因襲前朝舊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窯”之說,而品種和數量卻己遠遠不及乾隆盛世。嘉慶晚期瓷藝漸趨低下,沒有什麼突出的創新之作。

嘉慶瓷器的造型,較前朝無人的變化,如官窯中的玉壺春瓶、蒜頭瓶、賞瓶、燈籠樽、石榴樽、多穆壺、月牙罐等,幾乎與乾隆同類品一樣,不看款識就難以區分。有的粉彩器上,甚至仍寫乾隆御題詩句。前時所盛行的雙耳瓶、各式壁瓶、方勝式瓶、人抱瓶、香插等,此時仍在燒製。祭、法、供器類亦多,以後則少見。一些精細的作品仍具乾隆時的規範;後期的器型,則相形見絀。乾隆時期獨創的一類奇巧華麗的觀賞品,如曇花一現,至嘉關時已經極為少見。但傳統類及前時創燒的新品種卻基本延續下來,其胎釉和青花、粉彩的色調及一色釉品種,大都仍保持著乾隆時的風貌。乾隆時常見的廣彩、各種色地及軋道工藝的粉彩和瓶、樽類頸部加耳裝飾,嘉慶時依然流行。粉彩中的百花鋪地器仍保持著昔日的風貌。官、民有各型的餐具類和蓋碗、茶具類,也大量燒造,併成為晚清時的主要品種。外銷瓷的湯罐、溫盤、面盆、蓋盒等,較雍正、乾隆時為多。汝、官、哥類仿古品種仍有燒製,但較之昔日宏偉的場面和規模,己不可同日而語。

官窯器中出現帽筒,漸次取代了以前的圓球形帶座帽架,有的器身還有鏤孔裝飾。此類器,延續製作至晚清、民國時期。官窯五彩器中僅保存下傳統的龍鳳碗和月令花卉杯。這時開始大量燒製的薄胎盤、碗、杯、碟類。胎體輕薄,繪工細膩,紋飾以名勝天然景物為主。如“西湖十景”、“長江十景”、“洞庭十景”等等;也有的繪耕織圖和九獅圖。前朝士大夫階層所喜好的小文玩類,如文具小九件及扳指、鼻菸壺等,此時仍然大量製作,十分流行。

嘉慶早期官窯器雖少。卻較為精緻,大器也很規整,與乾隆器相同。民窯器則相差很遠,至於小件器中的瓶、罐、盤、碗和文具類,有的還能細緻如前。因嘉慶後期的風格道光時的風格相近,故而傳統的習慣上又有“嘉、道窯”之說。

此時,盛行各種堂名款識,並影響到以後的制瓷署款。它們多見於文具、餐具、祭器之類。

"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鑑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鬆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製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製。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製,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3、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4、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5、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6、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7、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裡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8、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0、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嘉慶時期瓷器的認識

(1796—1820年)

一、嘉慶時期瓷器的概況

嘉慶一朝,景德鎮御窯廠己無專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製作上處於因循守舊的狀態。乾隆皇帝雖然已經遜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嘉慶初年御窯廠的燒製不過是乾隆瓷的延續;其造型式樣。圖案等,均因襲前朝舊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窯”之說,而品種和數量卻己遠遠不及乾隆盛世。嘉慶晚期瓷藝漸趨低下,沒有什麼突出的創新之作。

嘉慶瓷器的造型,較前朝無人的變化,如官窯中的玉壺春瓶、蒜頭瓶、賞瓶、燈籠樽、石榴樽、多穆壺、月牙罐等,幾乎與乾隆同類品一樣,不看款識就難以區分。有的粉彩器上,甚至仍寫乾隆御題詩句。前時所盛行的雙耳瓶、各式壁瓶、方勝式瓶、人抱瓶、香插等,此時仍在燒製。祭、法、供器類亦多,以後則少見。一些精細的作品仍具乾隆時的規範;後期的器型,則相形見絀。乾隆時期獨創的一類奇巧華麗的觀賞品,如曇花一現,至嘉關時已經極為少見。但傳統類及前時創燒的新品種卻基本延續下來,其胎釉和青花、粉彩的色調及一色釉品種,大都仍保持著乾隆時的風貌。乾隆時常見的廣彩、各種色地及軋道工藝的粉彩和瓶、樽類頸部加耳裝飾,嘉慶時依然流行。粉彩中的百花鋪地器仍保持著昔日的風貌。官、民有各型的餐具類和蓋碗、茶具類,也大量燒造,併成為晚清時的主要品種。外銷瓷的湯罐、溫盤、面盆、蓋盒等,較雍正、乾隆時為多。汝、官、哥類仿古品種仍有燒製,但較之昔日宏偉的場面和規模,己不可同日而語。

官窯器中出現帽筒,漸次取代了以前的圓球形帶座帽架,有的器身還有鏤孔裝飾。此類器,延續製作至晚清、民國時期。官窯五彩器中僅保存下傳統的龍鳳碗和月令花卉杯。這時開始大量燒製的薄胎盤、碗、杯、碟類。胎體輕薄,繪工細膩,紋飾以名勝天然景物為主。如“西湖十景”、“長江十景”、“洞庭十景”等等;也有的繪耕織圖和九獅圖。前朝士大夫階層所喜好的小文玩類,如文具小九件及扳指、鼻菸壺等,此時仍然大量製作,十分流行。

嘉慶早期官窯器雖少。卻較為精緻,大器也很規整,與乾隆器相同。民窯器則相差很遠,至於小件器中的瓶、罐、盤、碗和文具類,有的還能細緻如前。因嘉慶後期的風格道光時的風格相近,故而傳統的習慣上又有“嘉、道窯”之說。

此時,盛行各種堂名款識,並影響到以後的制瓷署款。它們多見於文具、餐具、祭器之類。

嘉慶道光瓷器鑑定要領

二、造型特徵

嘉慶時期瓷器的造型,基本沿襲乾隆一朝,無甚創新之作。其前朝的風格接近於乾隆時期,如官窯的粉彩仕女歌舞或進寶圖大瓶、粉彩撇口瓶、雙耳瓶、蓋碗、海棠洗、青花或綠地粉彩開光的茶壺等,其器型、紋飾、色彩均與乾隆同類器極為相近,但從總體上看,工藝技巧己經見拙,造型不及前時秀美與比例協調。後期器物的紋飾,如紋彩九龍紋、獅紋與青花壽鳥朝鳳、丹鳳朝陽、凸花獅球等,風格又與以後道光時期類同。人物圖案的圓器類,器型歪斜,工藝欠精,彩料粗糙,色調漂浮,紋飾更是尤如貼花般呆滯。

器型選例:

帽筒——呈圓柱形高筒狀,官窯器有黃地雲龍鏤孔裝飾,器裡和底部施有綠釉。清代帽筒最早見於此時,以後延續至民國時(民國時作為民間的陳設物,大都是成對燒製)。

面盆——器壁較康熙、乾隆時的平底折沿式淺盆略有增高,也有的同於乾隆時較高的收底式;以後乃至清末,皆按此較高器型製作。器種有粉彩器,常繪纏枝蓮、勾蓮牡丹、嬰戲、仕女、山水等紋飾,色彩略顯深重。

煙壺——官窯器造型仍沿襲乾隆時的式樣,但繪工及施彩均顯粗率。如官窯款的紫地開光靈芝天竺圖案(此圖案自雍正開始,乾隆、嘉慶時較多用)的粉彩器,工藝雖然比乾隆時的遜色。民窯器物更顯粗俗。其他青花、彩器、素彩釉的各種小件文玩品,皆如此。

茶具——有壺、碗、洗等,以蓋碗為多。有嘉慶官窯款的茶壺、蓋碗和洗,器上書有乾隆御題烹茶詩。署“嘉慶丁己”(嘉慶二年)的青花器與紅彩器,均同於乾隆時同類器。洗有橢圓、海棠、菊辨式,器壁較矮淺,底有四小足。見有青花、紫地和綠地粉彩器:其紫地者開光繪有瓜碟、百子圖等,綠地者通常繪葫蘆紋飾或開光題詩句等。

食盒——器型較多,盤、碗、杯、碟、池、罐、溫鍋、勺、匙俱有。胎有厚薄,工藝有精細和粗糙之分,精細的多加金飾,其中以彩器為上。錦紋軋道和器裡施綠釉的工藝較乾隆時盛行,並影響到晚清成套的民窯製作。紋飾常繪仕女、花卉、比之後來各朝,製作可謂精細。

雕塑——此時,各種人物抱瓶式香插、太平像及宗法器的瓷雕,與乾隆時大體相同。但民窯的佛像和人物雕塑,卻外形簡陋,線條生硬;尤其是觀音像,頭呈方額,面部失神,施彩濃厚黯澀,工藝粗率,己完全失去了前朝唐英監製時的圓潤清秀風采。

鏤雕大盤——器型同於乾隆時的折沿大盤,折邊處也以鏤孔成連環式樣;粉彩器常以紫地。綠地繪勾蓮紋,底施豆辨綠釉,署紅彩篆書官窯款識,製作頗為精細。

三、圖案紋飾特徵

嘉慶瓷器紋飾,大體沿襲乾隆時期的風格,工筆與寫意並用,但總的筆法纖細拘謹,構圖刻板。刻、印、劃、鏤雕、貼塑等工藝技法也同於前朝,但不及前朝的細緻工整。此時,除流行夔鳳、蝙蝠、瓜蝶綿綿(象徵福壽綿長,三葉(福壽三多)、百子龍燈、榴開百子、纏枝蓮“壽”、“喜”字等寓意吉祥的紋飾外,還有大量的以鳳凰、鴛鴦等表示君臣、父子、夫婦等封建倫理關係的圖案。

常見圖案紋飾:

雲龍、雙龍、夔龍、龍鳳、夔鳳、雙鳳、雲蝠、蝙蝠、獅球、虎、魚、天鵝、菊花、桃蝠、鴛鴦臥蓮、八仙、三星、山水人物、十六子、仕女嬰戲、御窯廠全景、瓜蝶、花蝶、三果、壽桃、石榴、葫蘆、白竹、菊石、松石、竹石芭蕉、折枝果、百花、靈枝、葡萄、皮球花、荷花、十二花神、十二月花卉、梧桐、牡丹、纏枝牡丹、團菊、團花、雲頭朵花、折枝花、蓮花、雲頭、冰梅、暗八仙、萬壽無疆、佛日常明、福祿壽吉祥語、詩句、梵文、錦紋等。

四、各品種特徵

青花——與乾隆時類同,青花色澤大部分仍然穩定,但部分器物中己出現暗淡漂浮的現象。紋飾層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窯器更是如此。

青花釉裡紅——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釉裡紅色不及乾隆時鮮豔,青花時有暈散。

五彩——有承襲前朝舊制的撇口式五彩鳳碗,還有單一的月令花卉杯,一直沿襲製作至清末宣統時期,規格、紋飾各朝均同。

嘉慶官窯抹紅地描金五彩嬰戲大碗,僅摹仿康熙的五彩器,其造型源於明代正德青花嬰戲碗,彩色鮮豔,給畫生動,頗似康熙時的同類器,堪稱嘉慶五彩仿古精品。

鬥彩——見於《清檔》記載,又稱作“五彩”。其中的花卉扁瓶、瓜蝶罐、鴛鴦碗、寶相花盤、壽桃盤,器型、彩色、圖案紋飾等均同於前朝,並沿襲製作至宣統時期。

琺瑯彩——雍正和乾隆時的如意館精作,此時已經停燒,僅見珊瑚紅地琺瑯彩花卉小碗,景德鎮所制被稱為“洋彩”的一類,有洋黃釉地洋蓮碗,開光山水、花卉、三羊開泰的洋彩盤、碗等。

粉彩——嘉慶時,粉彩器仍為主要的品種,並能保持乾隆時的風格。前時多見的“百花不露地”(俗稱“萬花錦”)裝飾仍然採用,並有發展為金地百花的。“萬花錦”的器物,見有紙槌瓶、罐、杯、碗等。粉彩的軋道技法,一直沿用至光緒時,以後則少見。軋道的工藝,越來越不及乾隆時精緻規整,民窯尤甚。粉彩器裡和器底仍多施豆辨綠釉,色澤比乾隆時的逐漸深重,並欠勻淨。此外,白地粉彩器較少,一般均帶色地,繪工尤顯板滯。繪有三葉、佛日常明的碗和八寶杯、盤之類,沿襲製作至光緒時期,它和稱作洋彩的洋黃釉地洋蓮碗及山水、花卉盤類,都成為傳統的品種,規格、紋飾等均同於乾隆時期。

嘉慶以後的瓷器,色彩品種減少,釉面稀薄,不夠勻淨,彩色厚薄不一。較前時厚者色重;薄者淺淡。

前時大量燒製的冬青釉粉彩器,嘉慶時僅見圓珠形罐。民窯器中,則常見瓜蝶紋的圓形罐和盤、碗等。

單色釉——冬青、紅、藍釉及茶葉末釉、爐鈞釉、窯變釉、均與前朝大致相同,茶葉末釉稍欠滋潤;器型較前朝的呆滯,其中以綬帶葫蘆瓶最為典型。

五、胎釉特徵

胎體:

前朝胎體仍和乾隆時相近,器型製作規整;尤其是民窯圓器,常常與乾隆時的同類器相混。嘉慶後期,胎體漸趨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的質量則同於道光時期,以指輕叩,其聲脆靈響亮。

釉面:

嘉慶前朝釉面,仍能保持乾隆時的細潤特點。但小件器物較之乾隆時己有顯著區別,施釉稀薄,釉面泛青,光潤不足,常有波浪現象。

六、鑑定要點

1.早期製作接近乾隆時風貌,故有“乾、嘉窯”之論;晚期作品見拙,故又有“嘉、道窯”之說。

2.青花色調大多穩定,同於乾隆時期;少數出現黑暗、淺淡和漂浮的色澤。

3.器型、胎與釉等雖不如乾隆時規矩,但基本上保持著前朝的製作水平。從整個時期的瓷器製作水準來看,早期器物較為精細,遠勝於晚期的製作;晚期則工藝低下,近似道光粗率笨拙的風格。

4、彩器的豆辨綠釉,明顯不及乾隆時光潤,色深而不勻。乾隆時釉面中勻淨的小皺紋,至此時日漸消失。

5.對於乾隆或嘉慶時期的一些無款的頗有爭議的民窯器物,在斷代時都應慎之又慎,多作對比和反覆詳察。

6.官窯款識仍然規範;民窯草率款識漸多,還有寫半邊字的現象。

道光時期瓷器的認識

(1821—1850年)

一、道光時期瓷器的概況

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從此中國社會進入半殖民地的歷史時期。隨著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經濟的解體和門戶和對外開放,清王朝國勢衰頹,民力耗竭。

此時,景德鎮的瓷業和前時相比,生產規模縮小,官、民窯的產量和質量明顯下降,前時一代輩出的優秀工匠及制瓷藝術家們已經先後故去,御窯廠處於人才匱乏和青黃不接的境況中。因而,除沿襲嘉慶時時的一些品種的製作遺風外,其他各類品種工藝水平低下,一朝不如一朝。故每提及清代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的瓷藝,猶如論述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一樣,其社會狀況和制瓷水平都是每況愈下,由盛世的高峰滑向衰敗的低谷。

據《清檔》記載,此時的官窯器仍在燒造,所需費用仍同乾隆、嘉慶時一樣,統由九江關的稅銀中報銷。

道光一朝造型的時代風格較為明顯。早期的器型有的仍能保持嘉慶時的風格;之後經三十年的演變,漸由規整趨向笨拙;乃至後來的咸豐朝,厚笨特點更為突出,因而道光、咸豐兩朝的瓷器有其相同的特徵,如器物的外形線條折角處多顯得板滯生硬,遠不及雍正和乾隆時的秀美圓潤。自嘉慶後期始,胎質日益粗鬆,同品種的胎體與前時相比,由於密度小而重量顯輕,道光時更甚,琢器的胎體多數較厚笨,民窯尤為突出。但民窯中,也不乏大量的胎質細白,製作規整,口沿稍薄的薄胎圓器。

釉面最顯著的特點是,施釉不勻,釉表有明顯的的水波紋樣的折皺,俗稱“波浪釉”;釉面薄,白而泛鬆,無瑩潤感。

故宮博物院藏有署“退思堂制”款的紅彩小碗,製作於道光二十九年,碗外壁楷書題寫“戒菸歌”,落款“德齋主人”。文辭通俗,是研究當時社會狀況頗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此時,瓷器的圖案紋飾,深受以封建統治者為代表的及享樂風氣的影響,過去少見的鬥雞戲狗及鴿子、鸚鵡、貓、狗、蟈蟈、蟋蟀等圖案,在官、民窯的器物上較多地作為主題紋飾出現。被稱為“探花及第”的由各種彩蝶等昆蟲組成的紋飾,繪製得極為生動細緻。由此此時嗜好鼻菸的人增多,鼻菸壺的製作較前朝更為流行,造型也更為多樣;有的呈蛋形或豆角、茄子等蔬菜形狀,也有的雕鏤出大獅、小獅精細圖案;還有的按雍正鼻菸壺的模樣仿造的青花、粉彩器,亦署“雍正年制”的款識,但器身較雍正、乾隆時的膨鼓。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繪畫,常配以詩句和說明。“無雙譜”的新穎書畫,此時尤為風行;乾隆時己有的天仙配、豐登年景、嬰戲爆竹及葡萄等圖案,此時也有較多的繪製。畫面人物,多著清裝,繪畫的風格,深受當時仕女畫家金廷標、費丹旭等人的影響。乾隆、嘉慶以來士大夫階層中所崛起的金石文物考據風氣,對制瓷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秦磚漢瓦、金石文字、博古、印譜、故紙殘卷等圖案,隨炎盛行起來,此時飲茶也成一種嗜好而風行於世,從精緻和各式蓋碗、茶壺、茶盤、茶托等大量傳世茶具上,便可窺見一斑。傳世較多的一類薄胎粉彩花口什錦盤、碗,繪有“西湖十景”與花卉等圖案,製作精細,是道光朝典型的品種。前時多見有貫耳瓶、賞瓶、花盆、魚缸、蓋罐、帽筒、花果形食盒等,亦流傳甚廣。民窯中還常見一種冬瓜罐,有青花、豆青釉青花、粉彩、一色釉等品種。小文玩類仍在製作,但工藝己遠不及前時考究,造型板滯,胎體厚實,輕薄的極少。

道光時燒製的名為“宣窯”、“宣青”的青花器,在《清檔》中有所記載,但從大量的傳世品來看,道光官窯仿宣德青花器的製作,比之宣德器相去甚遠,徒有虛名而己。其他類型有青花器。釉裡紅器,也都是器型拙笨,色澤漂浮。

道光時遠有很多專仿雍正的粉彩、鬥彩、墨彩、白地油紅彩描金器和仿乾隆的青花器等,但較之雍正、乾隆器釉質粗鬆,色澤淺淡。喜用紫色(雪青色),為道光和咸豐時粉彩器共同的時代風尚。窯變釉尚覺鮮亮,邊角處仍呈現藍、綠、月白等色彩,釉表常有明顯的棕眼,釉汁垂流現象嚴重。民窯器底足常與窯具粘邊,留有粘痕,並不加修飾,而多塗施以醬黃釉;有的則塗白釉。

二、造型特徵

道光時期,瓷器製作工藝欠精,器型笨拙,造型風格與後來的咸豐一朝十分接近。

器型選例:

綬帶葫蘆——小口長頸,垂圓腹,對稱扁圓綬帶形耳,彎曲弧度較大。此種造型,清代自雍正紿,器形雋秀,乾隆時較漸規範;道光時則胎厚體重,形象見拙。多見茶葉末釉品種,釉面枯澀粗糙。

石榴樽——花口折沿,短頸圓腹下收,撇足高深。與乾隆、嘉慶時的同類器相比較,顯得厚重而粗笨。釉面品種以窯變釉為主。

盆——橢圓形,撇口,器壁下收,圈足。胎厚質鬆。粉白色釉面,呈起伏不平的波浪狀。青花色澤清淡而新鮮,紋飾較呆板,多繪鳳凰牡丹。粉彩帶奩花盆,較前朝胎厚體重。

洗——有橢圓、方形、瓜形、佛手形、蝴蝶形、凸字形方形等多種樣式。胎體厚重笨拙。品種有粉彩、豆青釉、藍釉描金等。多以折枝花、蝴蝶、人物故事為飾。一色釉器施釉較厚,色澤濃重。

蓋碗——蓋合於撇口內,器壁下收,圈足。胎薄體輕,釉質鬆軟。品種以粉彩為主,多繪花草蟲蝶。

缸——自嘉慶以後,屬於大器類的大瓶,魚缸、花盆尤多,其造型明顯見拙,胎體輕薄或厚重不等,品種有青花、五彩、粉彩、白釉、藍釉等。

三、圖案紋飾特徵

道光時期瓷器上的紋飾繪畫受當時畫家畫風的影響,紋飾線條纖細,畫意板滯,人物有形無神。

常見圖案紋飾:

雲龍、團龍、龍鳳、雲鳳、夔鳳、花蝶、瓜蝶、鳳凰、牡丹、花鳥、魚藻、三羊、雞、鴿、狗、貓、蟈蟈、蟋蟀、纏枝蓮邊“喜”或“壽”字、菊花、葡萄、石榴、佛手、三葉、櫻桃、梅花、三友、白菜、四季花、靈芝、西湖十景、廬山十景、羊城八景、嬰戲、年景、豐登、夜宴、西廂、七夕會、仕女歌舞、八仙、十二月花神、博古、八寶、八卦、秦磚漢瓦、金石文字、喜、吉、壽、萬壽無疆、“星月皎潔,銀河在天”等等。

四、各品種特徵

青花——前朝色調與嘉慶時期相近,藍色雖不甚鮮亮,卻淡雅宜人,呈色較穩定,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後期的青花色調,有的不夠深沉而有漂浮感,這是由於胎質疏鬆與釉面結合不緊密所致。常見器有燈籠樽、賞瓶、玉壺春瓶、膽瓶、葫蘆瓶、梅瓶、花盆、罐、魚缸、鼎爐、花觚、洗、煙壺、盤、碗等.

釉裡紅——此時常見繪團鳳紋的碗,釉面不平,呈波浪狀,色調淺淡而不勻。

五彩——與嘉慶時的器型和色調基本一致。見有傳統的龍鳳紋碗、杯。

粉彩——粉彩色澤不及乾隆時鮮豔,色地彩色較重,一般彩色淡淺,繪畫因襲傳統的紋樣,如三秋、石榴、過枝梅、桃花、博古、年景、歌舞仕女、三星、八仙等,圖案呆滯、人物有形無神。但有姓名小傳的“無雙譜”人物及蟲草圖案等,繪得頗為精細;民窯中亦有精品。

署“慎德堂”款(慎德款為圓明園內道光皇帝的行宮)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御用品,工藝製作相當精細。見有天竺靈仙雙耳瓶及山水人物瓶、八仙瓶、博古瓶、年景瓶、梅雀瓶、八卦風箏瓶、紅魚綠藻天球瓶、三羊花盆、三葉碗、十二花神杯等。署有其他名款的器物亦很精緻,如“巨德堂”罐、蓋碗、煙壺、水盛、花盆、魚缸等,道光官窯款的粉彩開光七夕圖碗,民國時有仿品,但仿品胎薄,彩與青花色淡。

黃釉地粉彩——有琺瑯彩的效果。見有黃釉地紅彩嬰戲百子穿帶花瓶。

紅彩——色調紅中泛黑,表面不甚光亮,施彩較薄。多繪纏枝蓮託“喜”字與桃蝠紋飾,圖案板滯。也有的以紅彩為地,留出白色竹子、纏枝菊紋(此為雍正至宣統的傳統品種)。造型有各式瓶、罐、五供和盤、碗等。民窯造型品種繁多,如瓶、樽、罐、蓋碗、蓋缸、盤、碗等,釉面多顯波浪紋,繪畫內容以纏枝蓮、三果、花卉等圖案為主。

墨彩——常見有盤和套杯一類,仿效雍正時墨彩,色彩極淡。但其胎釉都顯疏鬆,不及雍正時細潤緊密;器足處理不規整。

綠彩——清代傳統的綠彩雲龍八寶蓋罐,自康熙時開始燒製,乾隆和嘉慶時最為多見;此時仍在燒造,但器型略有差異,不及前時秀美;胎體顯得厚拙;綠色較濃深。道光之後這一品種不再製作。

紫彩——道光、咸豐時期,紫彩常大面積地施用於粉彩之中,用於樹木和靈芝等圖案。其色澤與以前的那種茄皮紫色不同,近似藕荷,通常又稱作雪青色。

金彩——此時,各種色釉地飾金彩較為普遍,常能見到在霽藍釉、冬青釉瓶、罐、方格洗上描繪金彩纏枝蓮加“喜”、“壽”字等吉祥內容的紋飾,佈局繁密,金色不及前時光亮奪目。醬釉金彩見有提樑壺、端把壺等。精緻的粉彩紋飾也加繪金彩,還有以金彩塗釉的藍料彩杯。

黃釉綠花——見有繪雲龍、桃、鳥、枝花、“壽”字的盤、碗。此為清代歷朝傳統的器物,造型、紋飾大體一致,唯此時的胎體較厚。

三彩——傳統的黃綠紫三彩器雖仍在製作,但胎質己遠不及康熙時細密堅硬,器壁亦有薄厚不勻的弊病。見有黃地三彩團龍鳳象耳瓶和傳統的盤、碟等器,其中瓶、罐類施彩常夾雪青(藕荷)或青金藍色。

仿洋彩——是類似琺瑯彩的粉彩器(乾隆時稱為“洋黃”)。代表器物有外壁黃釉地凸花,內心飾粉彩三桃的大碗和黃釉地繪洋蓮紋碗及紅地黃料彩開光碗。

鬥彩——色調與乾隆、嘉慶時相仿,略見濃深。器型有墩式碗、折腰碗及一般碗、盤等,與前朝相比,造型明顯笨拙,胎厚釉鬆。此時還有鬥彩加繪粉彩的太白醉酒紋筆筒。現今臺灣有仿道光的鬥彩鴛鴦蓮碗,極為工細,但釉面過青。

紅釉——色澤多不及雍正、乾隆時鮮豔明亮,因釉料配製成分比例雖以掌握,紅釉器出窯後常泛灰黑色。釉面雖肥厚,但有疏鬆感。常見器有天球瓶、雙耳瓶、蓋罐、盤、碗等。

黃釉——清代各朝黃釉器的釉面色澤,深淺大體相似,裝飾有光素與暗刻龍紋、團花等,道光時亦然。常見器有獸耳樽、大碗、盤、碗、杯類。清代晚期道光之後幾朝的黃釉器物,在造型上雖略有差異,但主要仍憑款識區分年代。此時的蛋黃色釉較前略厚。

天藍釉——與乾隆時大體相同,只是胎體笨重,釉面顯厚,器型有三孔葫蘆、方形井字格洗和葵花平蓋方盒等等。

藍釉——道光藍釉釉面雖然肥厚,但不鮮豔。由於其色澤的濃淡各不相同,釉色的名稱又可細分為霽藍(天青)、淺藍、磚藍。常見器物有天球瓶、象耳方瓶、鳳耳瓶、賞瓶及盤、碗等。

冬青釉——釉麵肥厚,但不及前時細潤光亮,色澤往往不勻,深色的較為常見。器型有雙耳瓶、月牙耳罐、蓋罐、盤、碗等。

豆青加粉——在素胎是以白粉堆凸起白花紋樣,用青花勾描出紋飾廓線,再整體滿施豆青色釉,乍看雖具有仿康熙、乾隆同類器的效果,但細察便覺胎釉疏鬆,紋飾運筆纖膩,青花色澤較前淺淡,白粉部釉面易於破泡。此類三星人、博古方瓶和人物蓋罐等多為民窯器,官窯器少見。

茶葉末釉——釉質疏鬆,釉面有細小桔皮紋,不及乾隆時細潤。底足胎釉相接處無乾隆時的小鋸齒紋,傳統的綬帶葫蘆瓶、紙槌瓶、造型較前朝笨拙,胎體厚重。

仿汝釉——與嘉慶器型相近,但釉面顯厚,開細碎片紋的不多。四方倭角瓶(又稱八方一統瓶)的釉面之中,常見有雪花一樣的斑片,當時火候不足所致。

仿官釉——造型不及乾隆時秀麗,釉面雖厚,但無慎密感。常見器有琮式瓶、貫耳瓶、穿帶瓶、三孔葫蘆、葵口碗等。

仿哥釉——釉麵肥厚鬆軟並多開片呈灰白色,器型有:四方琮式瓶、海棠式瓶、獅耳或象耳方瓶、葵口樽、花盆、水盛、筆洗等。官窯器中除署本朝年款外,還有署“成化年制”和“雍正年制”的款識,也有無款器。器口塗施黑釉的,胎為白色,足部處理較粗。

仿定釉——胎薄體輕,釉面瑩白光潤。雖為仿定,但不像定窯器,不妨稱之為白釉暗花器。器型有凸花瓶、刻花雲龍膽瓶、水盛、印盒之類;底部或篆刻道光官款,或以青花書“洪武年制”、“成化年制”、“雍正年制”。

窯變釉——《清檔》中記載的道光窯變釉,名為鈞釉,實為仿鈞。此時的釉面玻璃質感強,呈紅紫色,仍能出現藍及月白色的垂流條紋。官窯所制傳統的杏圓貫耳穿帶方瓶、雲耳瓶和石榴樽等,仍能追步前朝製作水平。

爐鈞釉——早期的釉面尚能保持前朝的風貌;中期以後的釉面不再出現乾隆時那種藍、綠、月白交錯組成的條紋斑片,而僅有淺綠和藍色中雜以紫色的圓點。見有燈籠樽、水盛、印盒等器。

五、胎釉特徵

胎體:

胎有薄厚之分。厚胎的多為琢器類,器壁常薄厚不勻,有粗笨感;薄胎的以圓器為主,胎質較為細白。民窯中的薄胎盤、碗粗,胎雖很薄,但質地疏鬆,以指輕叩無堅緻聲音。晚清的此類器物,率皆如此。

釉面:

道光瓷的釉面,除少數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呈現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紋,被稱為“波浪釉”(俗稱“浪蕩釉”)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此種現象自乾隆晚期開始出現,道光時最為突出。釉面有的有小皺紋,有的較為平整。

六、鑑定要點

1.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笨拙。

2.胎體粗鬆,厚薄不勻,官窯器足脊多不整齊。

3.釉面多較稀薄,亦有肥厚的,與胎體結合不緊;普遍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4.民窯紋飾以寫意畫為主,官窯器以圖案畫為多,畫意刻板呆滯,中期以後更為突出;反映祝壽、喜慶及玩物享樂之類內容的畫面,此時出現較多。

5.以“慎德堂制”款為代表的堂名款極為盛行,就當時水平而論,製作堪稱精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