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赤水河的文明源流

赤水河 渭河 終南山 建築 魅力華州 2017-06-11

河流因山脈生成,人類從山林中走出,山系與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赤水河,一條紅色的河,一條英雄的河,一條美麗的河,一條文明的河,彎彎曲曲,百折不回,幽靜地流淌了千萬年……這條秦嶺山中流出的大河,誕生於遠古洪荒,沖刷著秦嶺成山初期的丹崖地貌,浸滲了天然的礦物質氧化鐵紅巖山體,流著流著變成了赭紅色,流到了中古時期的南北朝,人們叫它赤水。它發源於秦嶺華州段北坡,由箭峪河和澗峪河匯聚而成,綿延40多公里,北流入渭河,是華州大地上六條南山支流中最大的河流,在陝西省南山支流中排名第二,也是華州人類文明的源頭。

赤水河的兩大水系,像扇面形鋪展在高塘原上。其中:箭峪河系古稱竹水,又名大赤水,發源於箭峪嶺下的海棠溝,出峪流入華州區東陽鄉境內。其支流有臨渭區的羊峪、葫蘆峪、黑掌峪和華州境內的黃鹿峪、西牛峪等水。澗峪河系古稱灌水,又名小赤水,今是渭南市區居民用水的水源地。它發源於東澗峪和西澗峪,至澗峪口黑虎洞匯合北流後,先後納入東牛峪、處仁峪、李峪、霸王溝等水源。確切說,箭峪、澗峪兩河,流至聖山鄉武家堡匯合後才稱赤水,為臨渭區、華州區界河。

華州是華夏民族之根,老官臺文化的發祥地。赤水河,華州大地上一條重要水系,千萬年來養育了河兩岸的人民,沿河的人文傳說、歷史故事、重大事件燦爛豐富。周處在這裡斬蛟,西北革命先驅在這裡舉起渭華烽火,留下了革命舊址紀念館,造就了駐蘇大使潘自立、第一任奧委會主任鍾師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副檢察長高克林。陝西傳播馬列主義第一人王尚德,在河邊建立赤水職校,成立了陝西渭南第一個黨團組織。西赤水淹頭村走出了共產黨的父子將軍張宗遜、張又俠。

赤水流到了1928年,革命先烈、共產黨人劉志丹、唐澍、謝子長、潘自立、高克林等一批革命前輩,在渭華塬上舉行了震撼西北的渭華起義,創立了西北工農革命軍,建立起以高塘為中心的紅色革命武裝割據的蘇維埃政權。起義由於反動派鎮壓而失敗了,但為西北人探索革命道路總結了經驗,鍛鍊了幹部,為以後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河畔的渭華起義故址矗立,紀念塔巍峨高聳,彷彿在昭示後人: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僅次於南昌、秋收、廣州的第四大起義。

千百年來,赤水河是關中東去中原的必經之地,儘管歷經金戈鐵馬襲擾,血雨腥風洗禮,赤水河仍保住了自身的綺麗風光與盎然生機。從遠古時期的女媧造人、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馬刨泉等民間傳說,到“華封三祝、堯帝三辭”的故事,無不閃耀著濃厚的人文光澤。神祕的龍耳山石篋、雞子山堯帝陵,被神祕的歷史面紗遮掩,兩千年來成了人們心中不解的謎團。罕見的三教堂中,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同居一室,儒、釋、道三教文化融為一體,反映出華族人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赤水河兩岸民風淳樸,水美田肥魚蝦成群,生活安閒。人們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息間隙吼著曲兒解乏,吼出了中國戲劇之祖——老腔,演繹成後來的秦腔戲。赤水邊南山塬,號稱關中的“戲窩子”,皮影班社多多,主唱委婉細膩的碗碗腔,源於華地遠古的“鄭聲”,被周總理親口命名為“華劇”,世界皮影戲就誕生在這裡,2006年華州被國家授予中國的皮影之鄉。塬上的民間藝術表演鐵裡芯子、華州花饃、蘊空山廟會、華州竹編、傳統木工技藝等,均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東陽花鳥字剪紙、老同家空心手工掛麵等,更是風情獨俱。

赤水奔流到中游,沖刷出風景秀麗的聖山川穀,聖山得名於聖母——曹皇姑。遙望河西坡崖腰,破廟荒留古洞,相傳晉初司馬氏殺戮曹魏宗室,皇姑逃難,輾轉於赤水,她削髮為尼,在此立祠建廟,施藥治病,人們稱其“聖母”,一脈傳承滴水觀音。古剎今已傾圮,倒是始建於唐代的禪修寺,歷經千年風雨不衰,大雄寶殿不用一釘一鈀,為華州僅存的元代木質榫卯結構建築,依舊展示著華人先祖的勤勞智慧。赤水潺潺,古寺幽幽,靜謐中增添了幾份禪味。

中下游的赤水河,是臨渭區和華州區的界河。古代河兩岸百姓因爭水引發故事不斷,盛唐時曾驚動武則天,女皇下詔:江村先用,餘水歸下游。清光緒二十六年關中大旱,江村與西岸蔡郭村,為灌溉發生激烈爭鬥,後經官府調停,蔡郭村爭取到“子醜寅卯”用水權,其餘時辰歸江村及鄰村。1929年兩村又因爭水官司打到蘭州法院,法院判定:“江村墨守舊曆,不符今規,著按用水田畝,重分均衡……”不服的江村上訴,終審“維持原判,不得再告”。赤水河爭水的重大事件,界河碑石上均有記載。

橋上橋是赤水河上一道風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地人在河中挖沙發現,1992年4月20日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原長70米,高7.9米,寬5.45米。後因泥沙淤積,村內建築東進,現橋長僅存54米。上橋橋面兩側,各砌有1米高的石護欄。下到河床細觀,上橋9個橋孔,下橋9個橋孔可見6個。上橋拱頂9個昂揚的龍頭只剩6個,橋北對應石雕龍尾可見兩個。南迎水面,護河安瀾。近看下橋拱頂中間,雕刻有不同花飾。橋面鋪墊條石,雕琢牡丹花紋。據《三續華州志》記載:下橋始建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於康熙六年(1667年)。後因山洪暴發,河床淤高,橋眼堵塞,遂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原橋之上疊架了一座九孔石橋,形成罕見的“橋上橋”奇觀。

赤水河孕育了豐富的物產,川塬交接處盛產的赤水大蔥,是國家級地標產品。其特點是身高個粗白長,質脆辛辣回甜,做菜香味濃烈,燒湯再爛漂浮不沉,品質佳耐儲藏。種植地在赤水鎮南,高塘鎮北,方圓10餘平方公里。如今沿河百姓看到大蔥的市場前景,也都紛紛種植,赤水大蔥已經成為赤水人民奔小康的重要經濟農副產品。

赤水河從源頭到入渭口,大小橋樑17座,溝通了兩岸人們的聯繫。河水澆灌著沃野,到處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滿目蒼翠,溼潤的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清香,給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明嘉靖進士陳榮《過赤水河》詩中有句:“渭水東邊赤水津,溪流清淺靜無塵。”清代渭南知縣樊增祥《赤水勘堤歸有述》詩中寫道:“馬度垂虹趁晚涼,意行經過幾漁莊。溪停柳色侵波綠,山店桃花雜飯香。耕織最憐秦俗儉,靴衫不礙楚人狂。眼前好景無人會,拾得明璣入錦囊。”

赤水鎮,曾是華州的第二大鄉鎮,歷史上為勾連渭華的東西結點,商業發達,資本厚實,手工業作坊、冶鐵治具比比皆是,釀酒做醋晒醬星羅棋佈,宿店糧行商鋪林立。赤水街戲園子(有戲樓,有廣場)就有三家,每家均可容納數千人。集市貿易繁榮景象,渭、華兩縣縣誌和其他古籍均有記載。如今的赤水鎮,小吃品種繁多,赤水扯麵、滷肉、牛舌餅、麻花、醪糟……香飄外地。山貨、竹器、糧棉、煤炭、蔬菜在這兒集散;上集趕會人山人海,日用時髦商貨麇集。外縣、外省以及天津上海等地客商,在赤水設立貨棧,收購農副土特產品,運銷外地。赤水原本一條街,一水分兩鎮,兩鎮屬兩縣,橋上橋又把東、西赤水連為一體,獨特的奇鎮奇橋奇水奇景,中央、地方電視臺多次報道,赤水已馳名全國。

赤水河穿越隴海鐵路、西潼公路、連霍高速,流經赤水古鎮後,沿臨渭區、華州區交界,流至詹劉村西,北逾大壩入渭。這裡便是詹劉險工,河堤與大壩相交,赤水與渭水相匯,渭河離大壩不足百米,兩河漲水非常恐懼,洪水一旦倒灌,衝破大壩或赤水河東西岸,華州華陰臨渭沿河40萬人危在旦夕,好一個險字了得!“03·8”水災,上千軍民在此抗洪,頭上大雨傾盆,腳下泥水粘靴,給養送不上來,戰士民工少吃沒喝,沒人叫苦;滑倒跌傷,堅持不下火線,大家冒雨流汗大幹,與洪水搶時間,水漲一寸,堤增2寸;水漲一尺,堤增2尺,硬是鎖住洪峰,使惡蛟低頭,順利通過詹劉險工,確保了大壩以內村鎮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來到大壩北坡下的詹劉綜合防洪工程區,鐵籠石箱環環相扣,排成石基石牆,壘起石樑石壩,寬大厚重的石磯直插赤、渭合流相交處,將洪水逼回到主河航道。站在高大的磯頭上,目下三面河水,人心卻感踏實安全。北眺東逝的渭河,高鐵彩虹飛架,河灘寬闊廣袤,水天浩渺一色;回望赤水河上斜拉現代新橋豎琴頻彈,綠化美化後的大壩巨龍鎖洪,改建後的新村鄉鎮如詩如畫,隱約高聳的山塬莽蒼……赤水河一路向北流來,千迴百轉,不捨晝夜,流淌過戰亂洪水帶給百姓的苦難,也流淌著治水安居的幸福生活;流淌過華族的起根發苗,也流淌著富國強民的今是昨非。

赤水河,一條承載著中國夢之河,一條寄託著華州人希冀之河,在河清海晏的原野上,奔流不息,匯入渭水黃河,流出關中衝出潼關,流向九州世界,將華夏文明向五湖四海傳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