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包法利夫人》的創作特點'

"

知識點提要

1.《包法利夫人》(1856)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一部力作。

2.“包法利主義”:指一種不切實際、想入非非的品性。它與愛瑪這個形象結成一體,成為文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包法利主義”是平庸卑汙的現實和渴望理想愛情、超越實際可能的幻想相沖突的產物。“包法利主義”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時期享樂生活盛行的惡濁風氣孕育而成的,福樓拜對此持譴責態度。

"

知識點提要

1.《包法利夫人》(1856)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一部力作。

2.“包法利主義”:指一種不切實際、想入非非的品性。它與愛瑪這個形象結成一體,成為文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包法利主義”是平庸卑汙的現實和渴望理想愛情、超越實際可能的幻想相沖突的產物。“包法利主義”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時期享樂生活盛行的惡濁風氣孕育而成的,福樓拜對此持譴責態度。

「外國文學」《包法利夫人》的創作特點

結合具體理解

在藝術上,《包法利夫人》一向被看作一部典範作品。

1.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樓拜更注重精神氣質的描繪,而不是性格特點的刻畫。愛瑪的耽於幻想,包法利的渾渾噩噩,郝麥的講求實利,都是從人物的精神狀態和特點去表現的。這種精神氣質的形成同環境存在密切關係,換言之,這是環境的產物。

2.在遣詞造句上,福樓拜不愧為大師。《包法利夫人》文字的精美在法國小說中可以說首屈一指,名句不勝枚舉。比喻貼切,聲音鏗鏘,都是不易之句。福樓拜還十分重視段落的安排和前後文的配搭關係,

3.在敘述角度上,福樓拜力求變化。比如在上卷第9章中有一段包法利夫婦用餐的描寫,這對夫婦用餐的場面表現得較為特殊,讀者只面對愛瑪一個人,僅僅通過她的眼睛才看到這個場面。讀者看到愛瑪的心靈,並進而看到餐桌上所發生的情況。這一段敘述不同於一般的第三人稱的寫法。文字從白描轉到人物感受,再回到白描,敘述角度幾經變換。這樣描寫非常客觀,作者隱沒不見,只是描寫角度不斷變換而己。評論家將這種角度變換稱之為電影手法。

4.在小說結構上,《包法利夫人》全書分成基本對稱的兩部分,按女主人公的經歷來安排,她的發展至農業展覽會形成高潮,然後走下坡路,直到結尾。這種十分均衡的配置使得全書的結構非常穩固,有別於其他小說。

5.倡導“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福樓拜不主張作家對現實生活直接進行闡釋和評價,反對作家個人的主觀願望和情感愛憎干預作品的構思、故事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為了追求客觀的敘述效果,他採用了剋制、中立的方式講述故事,在敘述角度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打破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權威敘述人全知敘事的模式,而採用了多種視角敘述,並在其中進行靈活轉換。在語言上,大量運用自由間接引語,模糊敘述人語言和人物語言的界限,取得了客觀而又含蓄雋永的獨特效果。

7.側重描寫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惡濁。在描寫的對象上,福樓拜更多地側重於描寫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惡濁,現實主義文學中具有進取心的英雄人物形象從其小說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卑劣角色。其中,“談吐就像人行道一樣平板”的包法利先生,是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造就的渾渾噩噩社會風氣的形象體現。

加深印象

《包法利夫人》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首先,愛瑪的悲劇是對卑汙得令人窒息的現實的深刻揭露。作者對愛瑪的悲劇命運仍然抱有深切的同情。結局飽含了作者對現存社會憤怒的斥責。

其次,該書體現了平庸惡濁的社會風氣產生平庸人物這樣一種現象,包法利就是代表。這種逆來順受的窩囊人物,是平庸的社會風氣產生的新典型,也是福樓拜敏銳的發現,這不能不說是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揭露。平庸惡濁的社會風氣還產生了一系列卑劣的角色,他們本是資產階級的“精華人物”,其中,刻畫得最出色的是郝麥。再次,為了揭露現實,小說展現了兩幅對照鮮明的畫面。老農婦勒魯的存在是對這幅經濟繁榮景象活生生的控訴!她幾十年的辛勞,只換得一枚值25法郎的銀質獎章。小說裡描寫當局提出“政治的衝突要比空氣的騷亂可怕多了”,含蓄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氣氛。總之,小說寫出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社會現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