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鞍山客運站原址位於虹橋東段北側,主樓二層。有候車廳和售票廳,及一個不大的院內停車場。客運站建成於1968年,其主要功能是往來於鞍山周邊其他城市的長途客運。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當時少有中心換乘站的說法,但將長途客運設在火車站隔著一座虹橋,與城市軌道交通的“老摩電”站前站點一路之隔,在客運站周邊市內公交車站點彙集,都是在人們目力所及之處,各個車站非常容易找到,方便旅客換乘其他交通工具。

候車廳內的景象與當時全國各地的長途客運站佈置的幾乎一樣,進門兩側是幾個售票口和小賣店,候車大廳頂棚掛著吊扇、水磨石的地面,旅客候車的粗重長條木椅,鐵管焊制檢票口分隔護欄。但是,因為其波浪式的屋頂造型,在當時周邊一片灰色,造型方方正正建築的對比下,顯得很是與眾不同,令人過目難忘。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客運站建成初期僅有的20多臺車輛運行,承載著鞍山與周邊城鄉連接的重要功能。當時最遠的線路是到岫巖縣和蓋縣。受當時的路況和車輛所限,到海城隆昌的司乘人員發車到終點後,無法當天返回,還需要在當地駐在點住宿,第二天再發車返回鞍山市內。

上世紀60至70年代,鞍山客運站在成年人的記憶中,也許更多的是回老家探親的興奮或送父母回鄉離別的愁緒。而在孩子們的記憶裡,更多的是盼望也許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秋天帶來酸甜的大紅棗,或者是其它好吃的食物。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鞍山的八卦服裝市場,五一路水果批發市場和食品批發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鞍山周邊城鄉人們來鞍山做生意或逛街購物,鞍山人也向全國流動。

鞍山客運站候車大廳東鄰建國路(現建國大道)是一排檢票口,待發的客車成排停在發車口。後來隨著客運線路的增加,路面車輛增多,客運站前面的建國路交通非常擁擠,一些外地到鞍山的長途大客,甚至擠到路對面的鞍山市消防隊門前臨時停放。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為此,政府先遷走了鞍山市消防大隊,接著立項建設新的客運站。同時,政府將位於鐵西民生路的一家汽車運輸公司的大樓和場院改造為長途客運西站,檯安方向的客運線路都轉移至此,直至鞍山客運總站建成。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老客運站原址曾一度被改造他用,後來被拆除變成有軌電車和近郊公交車集中發車站點,更加方便了旅客換乘,但現在則被一幢新建的大廈佔據。

新的客運站大樓在火車站東南方向不遠處破土動工。為方便換乘,政府將此處居民居住區搬遷,還嘗試了貨幣化安置搬遷戶。1994年1月,鞍山公路長途客運站站建成投入使用,使用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旅客出發按路途長短分兩層檢票。發車線路87條,日發班次870餘次,日均發送旅客近萬人次,高峰客流量近2萬人次。2000年以後,公路客運市場迅猛發展,客流量暴增,運力雖然逐年遞增仍然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鞍山公路長途客運站發停車位異常緊張,遠郊客車甚至都需要在站外上下車。此後,政府甚至還規劃了新的長途客運西站、長途客運北站。

(本文圖片來源於市圖書館、博物館及網絡,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上世紀80年代初的鞍山客運站。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鞍山客運站。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上世紀80年代,鞍山客運站獨特的波浪造型屋頂。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上世紀80年代,火車站,長途客運站,軌道交通都觸目可及的交通換乘區域。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上世紀70年代後期,道路車輛不多,客運站前面比較通暢。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上世紀90年代,客運站站舍被改造為娛樂城。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客運站原址站舍拆除後,一度變成為近郊公交車發車站點。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2003年初,即將拆遷建設長途客運站的居民小區。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現在的鞍山客運總站。

鞍山記憶:鞍山客運站

來源:鋼都週報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