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

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
6 個回答
阿无推文
2017-07-24

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

書評:人性有善惡請勿忘本心——評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文/北風來襲

《羅生門》之所以名聲大躁,在很多人看來是由於黑澤明導演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的緣故。其實電影是基於芥川龍之介的兩部短篇小說《羅生門》和《竹林中》揉合改編而成。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是短篇小說為主,尤以《羅生門》名氣最大,打開豆瓣讀書,一搜書名,就有各種各樣的版本跳出來。本書則是彙集了芥川龍之介的16個短篇,尤如他短暫的一生一樣。

“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有人無聲無息的活個八九十年,有人雖然只有二三十年如電光火石一閃而過,卻是留下了萬丈光芒。“鬼才”芥川龍之介也只是有三十五歲的生命,1892-1927。他說過“為了寫出非凡的作品,有時難免要把靈魂出賣給魔鬼”,而他的作品,雖然篇幅都不長,卻是充滿著對於人性陰暗一面的思考。

《羅生門》講的是人為了生存,到最後已經無法顧及道德。《竹林中》則由由七個人的話組成的,各自從各自角度描述一個案件,關鍵的三人說法明顯矛盾,而其餘四人也是各有隱瞞,人們的言語都會遵從於動物趨利避害的天性。“羅生門”因而成了各說各是的代名詞。

《芋粥》則有些怪誕,講的一個受人蔑視的下等官。員,最大願望就是“飽餐芋粥”,結果還真是實現了。最後由狐狸託夢,他人請客,只到吃得再也吃不下,才明白最大的願望原來也可以很容易實現。看著這個故事好像聊齋一樣,極像是他救了一條狗,那成精的狗又放了狐狸,一切飽餐都是妖精給提供的一樣。

《袈裟與盛遠》講奸。婦與奸。夫意圖謀害本夫,但在起意上二人各執一詞,都推給對方。小說也是以二人獨白形式分為兩部分。《運》也是有些怪誕,人到底應該是順從命運還是反抗命運?《鼻子》講的是因擁有一個異形鼻子老感到不自在,但正常以後卻又覺得還是原來自在的怪誕故事。《蜘蛛之絲》講惡人雖有一好終歸還是惡性難改。《菸草與魔鬼》是講一人猜植物名稱,如何用計誑出名字。

《杜子春》則象是寓言,輕而易舉得到的財富是不會珍惜的。《地獄變》則寫了一個奇怪的畫師和他的女兒的悲慘遭遇及與一隻猴子間的感情。《報恩記》則用了作者慣用的以不同人物口吻的獨白形成的小說,恩恩相報,商人救了盜賊一命,盜賊又救了商人一家,商人之子在病死前又代替了盜賊歸案。

《某個傻子的一生》用了數十個片斷,看不太明白,是在講他看過的書嗎?《一篇戀愛小說》講男子為了能彈鋼琴經常去某家,女主人則誤以為男子愛上了她。《六宮公主》則講了一個沒落女貴族的悲慘一生。《枯野抄》講一位高僧死前諸弟子的表現。《阿富的貞cao》則講一位女傭為了找回主人的貓甘願將身體獻給乞丐,但乞丐沒想到女傭竟然能為一隻貓如此,被其大義鎮住,沒有動手,最終二人都有了好歸宿。

總之,芥川龍之介的這些短篇小說充滿了奇幻、荒誕色彩,有點寓言和神話傳說、民間軼事的味道,有些故事易懂,有些故事晦澀,題材不同,卻都指向人性的善惡。或許羅生門就是一道位於人世與地獄間的城門,一扇評斷是非善惡的叩心之門,一線光明,一念幽冥。

老李有刀
2017-07-27

最早知道《羅生門》是在大二的一門課上,任課老師放映了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將近兩個小時,放完還拖了一會兒下課時間,印象很是深刻,隱約感到其中呈現的人性的盤根繁複,誰在撒謊?都說的是事實,那麼誰說的是真實?大三有“日本文學”課,較為系統地讀過一些日本文學作品,三島由紀夫作品的剛烈之美,讓人動盪,還有夏目漱石,松本清張等的作品,都有深刻的閱讀體驗。讀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文字帶來的感受與影像帶來的衝擊還是有不同,它有影像未能展現的文外之音,也有不能抵達影像展現的部分。總體來看,起碼在華語圈,《羅生門》評價如此之高更多是因為黑澤明的電影,可能在西方也是如此。

黑澤明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幾座最高峰,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庫布裡克等幾座最高峰的位置中有黑澤明的位置,可以說他是日本電影第一人,同時深深影響了華語電影導演,雖然芥川龍之介也是日本文學大師,但就傳播影響來看,遠不及黑澤明。

再說《羅生門》,黑澤明電影主要改編的是芥川龍之介另一部作品《竹林中》,但內核還是“羅生門”。“羅生門”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展現這種人性複雜局面的專有詞彙,也是客觀呈現了人性複雜狀況的現實,這種現實基礎才是《羅生門》評價如此之高的根本所在。面對一個局面,涉及到各種層次的對人性的考驗,這種考驗又有各種利害關係的考量,而人在這種時候往往是脆弱的,經不起考驗的,在這種局面中暴露的人性之負雜,很可能超出你我的想象,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與警醒的現狀。

简约生活教育
2017-07-24


有一個事實是:我們現在經常說起的羅生門,並不是芥川龍之介筆下最初的《羅生門》。

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實則是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個故事《竹林中》——一樁撲朔迷離的謀殺案,幾個嫌疑人各執一詞的招供。黑澤明實在是個厲害的導演,因為其作品影響過於深遠,“羅生門”逐漸演變為一個具有新的含義,與其原意相去甚遠的典故。如今這個詞語時常在新聞報道中出現,形容一個事件中幾個當事人的說法相互矛盾,致使事件真相越來越難以捉摸的僵局。

因此,當我們分析《羅生門》的地位和影響時,應該分清楚哪些屬於黑澤明的電影等衍生作品的影響,而哪些又屬於文字本身。我們應該回溯到這篇寥寥數語的小說在文學歷史中最本真的意義。

如果讓我評價它,如果我也有資格評價它——我只能說至少在我心裡,《羅生門》無疑是偉大的,它完全對得起那麼高的褒揚。無關電影,無關“羅生門”這個詞語的發散性含義,無關人們的各種解讀,我所敬佩的只是這篇小說本身。

它是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個人間地獄,真真正正的、可怕至極的地獄。不提別的,光憑這一點,《羅生門》已經是難以超越的。

我相信芥川龍之介的心底,也存在著某個角落,他時常躲進那個角落,暗自揣摩,這世上最恐怖的地獄是什麼模樣。然後他把一切想象訴諸筆端,努力身臨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創造的地獄裡,是經歷過地震颱風、大火饑荒幾度災難後的京都,一個亦真亦幻的荒涼鬼城。那裡連日暮都是難以描述的陰森,狐狸作窩,烏鴉覓食,強盜流竄,屍體遍地。

芥川的偉大,在於他能於無聲之處喚起驚雷,以簡單的情節超越一切描摹。你以為這已經是極致了,他卻用文字告訴你,不是。

人間地獄的極致,表現在家將那一念之間的轉變。

小說的結尾處有一句描寫,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家將的身影消失之後,老婦人爬到樓梯口向門下張望,卻只見到“一片沉沉的黑夜”。這個故事似乎已言盡於此,但我們可以體會到許多作者並沒有寫出來的東西。奪取了老婦人的生機,而後揚長而去的家將,在這一刻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只求多活一日,但何嘗不是朝不保夕,難逃一死?只不過勉勉強強將死期推遲一點而已。一片沉沉的黑夜,說的不僅僅是這種一剎那生髮且逐漸蔓延的惡,更是連自己被這樣的惡全然吞噬之後依然找不到出路這樣一個無法否認更無法改變的現實。羅生門是個沒有出口的迷宮,是個解不開的死結,是個連絕境都無法概括的絕境。

地獄的背後還有更深的地獄,羅生門的背後還有另外的門,一道又一道,從無結局。

題外話:一直覺得芥川龍之介是位特別偉大的作家。清代胡文英論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總覺得這番話用來形容芥川先生,也是萬分貼切。

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

河北人张鹏程
2017-07-24

《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農民破產了,只好拿起刀來,決心作強盜。在芥川龍之芥的原著小說裡,羅生門作為一個標誌性建築,代表“人間地獄”。原來的京都(KYOTO)裡面有這麼一道真正的門,據說是魔鬼消失之門。毀於戰亂。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風格纖細華麗,在創作中注重技巧,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之一,關於羅生門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日本方面的研究中有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將《羅生門》與教學相結合。

至於“羅生門”的典故是否是教人作惡,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是,在民不聊生的社會形勢下,對於“惡”的不同解釋;二是,這只是一個關於“名詞”的解釋,而不是佛教奧義。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於是,樂得狐狸來棲,盜賊入住,最後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屍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這便是文章標題羅生門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著烏鴉死屍,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著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這種筆法就像艾倫·坡那種無故產生裂縫的牆壁一樣,給情節的發展作了一個危險的預兆。但就象徵意義而言,兩者卻又是截然不同的。艾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種植恐懼的種子,而芥川這樣做,因為他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來寫小說的。《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後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於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於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對於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稜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醜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這種處理,無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將思想由此及彼的變化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陰森。那麼結局中家將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則將這種恐懼推向了頂點。

龍之介的創作生涯是在大正五年(1916年)前後,資本主義高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開始的。這是一個天災人禍橫行的亂世,社會動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就連京都都那麼格外的荒涼。善、惡、虛、實等所有的一切都被絕對化、孤立化,人與人之間也相互疏遠、陌生,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誠,丟棄的女屍生前“吃”官兵,老嫗“吃”女屍,家奴“吃”老嫗,人人都在“吃人”,人人又都在被“吃”,完全如同人與狼、生與死的關係。

蜗牛小小姐
2017-07-25

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

小說《羅生門》取材於日本古老的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集》,描寫了一個在大荒災年代走投無路的家僕徘徊於羅生門下,內心在“飢餓還是當強盜”之間掙扎動搖,突然發現城門上一個老婦正在拔死人的頭髮,聽著老婦的訴說,家僕心中尚存的那一點嫉惡向善的念頭漸漸消失,終於奪走老婦的衣服,走上了為盜之路。

雖然《羅生門》如今被視為芥川龍之介的第一代表作,但由於發表在東大的內部刊物上,讀者有限,當時並未引起多大反響。後來,他又陸續創作了很多作品,大獲好評。

本書中的短篇小說《鼻子》,描寫了一個高僧禪智內供長著長鼻子,為此受盡眾人的嘲笑,他深為苦惱,百般尋求將長鼻子縮短的辦法,終於用一種奇妙的蒸煮踩踏之法如願以償。可是縮短了鼻子的內供卻受到了更露骨的嘲笑,內心陷入了矛盾徘徊,終於有一天短鼻子重新變長,內供才重又安心。

同樣有名的還有《山藥粥》,小說描寫了一位處境堪憐的五品大夫,一直懷著一個卑微的願望,那就是能飽飽的喝一頓山藥粥。這一願望雖然經年不能實現,卻成為五品大夫活下去的希望和動力。後來機緣巧合,五品大夫終於有機會報餐一頓山藥粥,但他在堆滿食案,盆滿缽滿的山藥粥面前,卻沒了胃口,而且失去了生命中的寄託和期待,體味到了難言的空虛。

《竹林中》可以說具有很高的水準。圍繞著一名武士被殺的事件,由樵夫、大盜、武士等七名當事人進行論述,眾人的講述各不相同,由此表現了人心的微妙和人生真相的難以把握。

……

他借用歷史題材來表達現代人的思想,用古人之杯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古典題材與他的近代思想相互為用,芥川的新闡釋使古典煥發了生機,而古典的外衣又為芥川文學塗上了典雅瑰麗的色彩,形成了難以言喻的獨特魅力。

mark157459657
2017-08-22

不知道為什麼故事這個電影會給我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大二到現在快十年過去了!可是故事的梗概和蘊涵的道理確實在生活中無處不體現的,每每看到生活中發生火出現的現象我就會想到這部電影!其實在我看來並不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編織了與事實相悖的謊言!而是每個人對一件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不過是他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學習所產生的一個image。前一陣看那個印度的教育家所討論的人的本質的視頻中看到了image這個概念!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意義是非常值得深思和探討的!什麼是真實?什麼是事實?每個人理解的和認知的都不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