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來華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

中國最早的來華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
7 個回答
如来藏4
2017-07-27

先來明白佛為什麼犯難,硬是把一乘佛法說成了三乘法呢?

編前語: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叫「佛乘」,是「經王」。但是,即使當年肉身佛在世,他也左右為難,生怕眾生不信,而墮三惡道。(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佛首先憂慮的就是這個法甚深難解。眾生沉沒在苦惱中——最關鍵的「苦」是心苦,在迷惑顛倒中,他「不能信是法」,他想不通。哪有這個道理啊?泥巴瓦塊也是我,難道我們想成佛就當一個爛泥巴?他轉不過這個彎來,這叫「破法不信」。眾生愚痴麻木,執著於快樂,把本有智慧已經被名聞利養調虎離山。這該如何來教化他們?佛在《法華經》方便品中這幾段偈頌中,特別能體現他的良苦用心,現在才能理解到佛為什麼在後來的經文中,還講“如來現在,尤多怨嫉,況滅度後?”,即使當著他老人家的面都還有五千四眾弟子當面給他難堪,退席。

所以,佛硬是把一乘法說成了三乘法,你可明白嗎?那不是諸佛的本懷啊!真是無可奈何!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在《金剛經》佛講了五種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只能見障內物;天眼可以見障外;慧眼可以見空性;法眼呢,能夠達文字之義;到了佛眼呢,對前面四種眼已經達到圓融、圓滿。所以成就了「佛眼」呢,對萬法萬相無所不知。

"眾生在迷中,入生死險道":佛作為過來人,一本全知;可是在迷惑中的眾生並不知之,不僅不自知,他還會拒絕佛的教誨,拒絕善知識的幫助。所以法華道場唯一的宗旨就是勸導更多的同修來接受我們的幫助,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免費吃住,提供學習用品,甚至配備必要的一些工具。這也是按照《法華經》的教誨,菩薩的責任就是要幫助眾生。可是那些吃喝玩樂的眾生,死到臨頭他都不知道恐懼。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吶!就算你過一百歲,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修行。「生死險道」就是險啊!一口氣不來就做古。

師父曾經做過兩次法會,特別感慨。21歲的小夥子到鄭州去旅遊,一個午休沒有了。什麼病呢?醫生講是突發性心臟病。可是他父母、叔父母都講,這個小孩子從來沒有生過病。沒有病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有病的人?21歲的沒有病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已經人到中年,年過半百了,是不是?你還在麻木不仁什麼呀?有智慧的人要抓住當下,假如我明天就要死,現在該怎麼辦?所以叫「朝聞道,夕死可矣」。先把這個問題解決,把了生死的問題解決,其它的天大的事情都可以放下。要這樣修行才沒有遺憾。“入生死險道”: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險道」之中,事事處處都在「險道」之中。 “相續苦不斷”,這裡講的更重要。你今生不了道,生生世世六道輪迴。大部分人要先到地獄道,再到鬼道,後到畜生道;再看你表現怎麼樣,到人道。人身一失,萬劫難復——這一次人身丟了,要過萬萬億億年,修得好才得一個人身。再得人身再不好好修行,又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深著於五欲,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長在青藏高原,尾巴特別好看。但這個牛特別鬼,我們想去看看它,馬上就跑,不像普通的牛。因為它尾巴好看,人就想要,那麼它把尾巴割掉,命就可以保得住。但是你怎麼樣都搞不到它的尾巴,你這樣一摸,它把尾巴往那一甩。所以人家為了得到它的尾巴,沒辦法只有把它害死。所以犛牛因為愛自己的尾巴把命都丟掉了,得不償失。這比喻什麼東西啊?我們眾生愛自己的面子,愛自己的臭皮囊,愛自己的財產利益,愛自己的親朋故舊,叫「如犛牛愛尾」。我們在情執裡,不惜把自己送到三惡道。《法華經》前面講的,五千人退席,就是護惜自己的瑕疵啊。師父曾經對一個弟子說:我擔心你不能往生啊!你這個心太貪了。他說:沒有關係的,有的人比我還貪呢!我們修行人還能有這種心態?! "盲冥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盲冥」特指睜眼瞎,有眼不識盧舍那。我們現在搞反了,他開了點天眼,能看到點什麼什麼東西、鬼鬼叨叨的,就把他當作佛菩薩。我講你是走火入魔都還是恭維你,都是抬舉你。你連魔鬼的等級都沒有,還稱是佛菩薩?這是不是「盲冥無所見」吶?他只認為在天上飛的那些東西才是釋迦牟尼,莫名其妙。這個佛也真幽默,好像專門來挖苦我們。連牛屎狗糞都變成佛,怎麼在天上飛的那些東西都變成妖魔鬼怪了呢?當然牛屎狗糞變成佛,天上飛的人是不是也是佛啊?但他在不明白這個道理的基礎之上,他這個人就是魔,可憐! "大勢佛",這就是正法,就是「如來藏」。大光明藏中一法不漏,一事不缺,一人不捨,否則不可以稱為「大勢」。"及與斷苦法",這個「苦」是斷一切苦——兩種生死、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 "深入諸邪見":這個「邪」既有世間法的邪——強盜土匪、壞人壞事;也有佛法中的邪——修天道、仙道,這是「凡夫邪、凡夫漏」;還有修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的,叫「善根魔」,也叫「善根邪」;修通教禪宗、修別教,叫「菩提邪」。唯有《法華經》、《楞嚴經》「一心三藏」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修不得。 “以苦欲舍苦”,他修行是不是很苦?能不能捨掉啊?聽聞「如來藏」正法,明白道理以後是不是很自在啊?我們當下自在當下就「舍苦」。即使做苦行是不是也很快樂?受苦的當下就是快樂。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 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 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我始坐道場”:即為太子成佛之初,在菩提樹下證果了。這個「坐」帶有君臨天下,統領修行之義。“觀樹亦經行”:「樹」表智慧;「經行」錶行持,表戒,表定;「觀」是表用智慧思維。我開始君臨天下,考慮怎樣用我已成就的智慧來幫助眾生。 “三七日”,這是個不定數。一天也是「三七日」,二七也是「三七日」,三七也「三七日」,一個月也是「三七日」。這個「三」和「七」在佛法裡是表圓滿的數。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這裡的「我」,不要理解為釋迦牟尼佛一個人。這樣解的話是方便法。這裡的「我」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我所得的這個智慧,一切萬法皆是「我」。如果你講你是「微妙最第一」,那麼藥師佛的智慧是第二了,大通智勝佛的智慧變成第三了?這個「最第一」是絕待的「第一」,是唯一的「第一」。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微妙」就微妙在「一心三藏」,不是過來人沒有辦法理解,用世間法解釋不通。 “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眾生愚痴麻木,執著於快樂,所以本有智慧已經被名聞利養調虎離山。“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人。“云何而可度”,怎麼樣來教化他們吶?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這段經文是講天眾請法。按照慣例,佛陀成道以後,三天之內沒有人請法,就要入涅槃。那麼這個「梵王」,一般是在初禪天以上。在《楞嚴經》裡有具體的說明。一共有四個禪天,每一個禪天都分上中下三個等級。但四禪天是特殊情況,它包含有三果羅漢的五個禪天在內,其中還包括一個無想天,共同組成了有色界十八層天。「天帝釋」就是我們的第二層天忉利天天主。 「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一轉,眾生的心和佛心就圓通在一起。那我們聽經聞法以後,可以「自轉法輪」,怎麼「自轉法輪」呢?又是一個主動輪和被動輪:主動輪就是以佛知佛見;被動輪就是煩惱習氣,用佛知佛見這麼一帶自然而然就把那個煩惱習氣轉掉了。 “護世四天王”:是第一層天東南西北四方天王。“大自在天”:一般地是指有色界天頂。這些大自在天到第二十四層天的話,他就已經是三果羅漢的天了。“並餘諸天眾”:這裡講二十八層天的天眾都在。哪裡有佛出世,天上人有天眼通、天耳通,他知道誰是佛,他都會舍下那種最快樂的禪定生活來隨喜諸佛功德。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佛首先憂慮的就是這個法甚深難解。唯一的佛乘就是《法華經》,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叫「佛乘」,是「經王」。如果光講這個「經王」的話,眾生沉沒在苦惱中——最關鍵的「苦」是心苦,在迷惑顛倒中,他「不能信是法」,他想不通。哪有這個道理啊?泥巴瓦塊也是我,難道我們想成佛就當一個爛泥巴?他轉不過這個彎來,這叫「破法不信」。但是你若輕慢、懷疑、誹謗,那麼在後面專門講了這種罪過。聽了以後,毛骨悚然。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我寧願不說法,入涅槃算了。這裡佛是叫「正話反說」,佛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是為了說《法華經》。這裡呢,實際上來講叫「歪打正著」,也就是說,你可不要輕慢《法華經》吶!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這是佛自己給自己搬梯子下臺階。想一想,過去佛是怎麼搞的?都是先用「三乘方便法」來引導。現在能理解到佛為什麼講無量方便法的良苦用心吧?所以你可不要把三乘法當真啊!那不是諸佛的本懷啊!那是無可奈何。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這時十方諸佛來印證自己的這種方便法,讓眾生生起信心:這個法不光我一個人講,十方諸佛都是這樣講,佛佛道同。“梵音慰喻”:因為佛當年是在印度本土出現,諸佛用

印度話來安慰他就顯得特別地親切。 “第一之導師”:能把人引入「一心三藏」這個心地法門叫「導」;教化眾生不圖報答,叫「師」;「第一」特指證得「一心三藏」本來面目,這是相對於一切萬法而言。無上法,是無上無下,無內無外,無前後左右,就是一個念,一個本體,叫「無上法」;也可以把「無」解釋為「阿」,「上」解釋為「彌陀」,「無上法」就是「阿彌陀」法;「上」是表有形有相之萬法,「無」是表無形無相之性!這裡呢,諸佛出現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而且當場就有天人大眾來證實,你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這樣講法是對的,我們都是這樣。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不僅告訴釋迦牟尼諸佛也是這樣說法,而且講出所以然,這是為了恆順眾生。“少智樂小法”:在眾生中能夠修行的人,哪怕是修歪門邪道都是有智慧,他起碼知道有來世,有六道輪迴。 “分別說諸果”:諸果,有人果、天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藏教菩薩果、通教菩薩果、別教菩薩果,圓教菩薩果……這些修法前面已經講過。所以「即果即因」,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當下就是「果」;至於什麼時候報,它有個過程——有些是花報,當生就能報;即使當生報了,來生還有果報。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這裡的「三乘」就是前七方便,人天聲緣藏通別,講了七種果位。“但為教菩薩”,又是在重複,是不是「但為一佛乘」啊?還是一個道理,再三強調,你可不要為我的三乘法執著,為七方便法所執著啊!那是說說而已的。即使你能成就,也是無量劫的事啊!圓教菩薩果大,這個成功率是百分之百,成功的速度是當下。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豹小白的杂货铺
2017-08-14

大乘。

其實很有意思,中國現在是三乘佛教(紮根於此,有著悠久的歷史)齊備的唯一國家。

小乘——南傳佛教,雲南傣族地區。

大乘顯宗——漢傳佛教,漢地為主。

大乘密宗——藏傳佛教,藏區為主。


佛教何時正式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是東漢明帝時期。

但根據趙樸初老的《佛教常識答問》,其實可能更早。

趙樸初老居士說,

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的一個使者伊存到了長安,曾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弟子。這是史書中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也有傳說:在與印度阿育王(約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時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時代,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到我國咸陽。

(更多佛教與中國的早期接觸,可參閱蔣維喬的《中國佛教史》。)

那麼,為什麼一般將佛教傳入認為是東漢明帝時期呢?

趙樸初老又說了:

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崇信,在中國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礎和規模,可以說是始於漢明帝年代。

攝摩騰和竺法蘭是大乘梵僧

所以,看佛教傳入中國漢地是大乘還是小乘,關鍵就是:

得到政府崇信、認可的攝摩騰和竺法蘭——東漢明帝時將佛教傳入中國的兩位天竺僧人,是大乘還是小乘。

讓我們先看看攝摩騰。

《高僧傳》記載,攝摩騰昔日有次前往天竺一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時,正值外國軍隊侵犯國境。而攝摩騰不顧自身安危,親自前往邊境勸和,結果兩國和解,避免了戰爭。

——《金光明經》是大乘經典。

《高僧傳》中記載:“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

再看看竺法蘭。

《高僧傳》中沒有說他是大乘還是小乘。只提到竺法蘭曾與攝摩騰先後譯出《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數部,還共同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一卷。不過,因戰亂的緣故,現在只餘《四十二章經》存世了。

從名字看來,可推測有大乘經典——“十地”,或是指大乘五道十地中的“十地"?

結,繫縛之意,在佛教中是一個專業術語,為“煩惱”的異名(煩惱繫縛眾生,使眾生不能出離生死之苦)。單單從名字推測,可能是一部論說一地到十地菩薩如何斷除煩惱的經書。


第一個剃度的漢僧是大乘

這個人的名字,叫朱士行。

他的法號,是“八戒”……

有人據此認為,他就是豬八戒的原型。

這個不扯了,回話題:

朱士行是三國時期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族僧人。

之前的人,都是離俗為僧。在朱士行的時代,曇柯迦羅才傳來《僧祇戒本》,並創行羯磨受戒。因此,朱士行是漢土第一個按照羯磨受戒的比丘,被後人當做真正成為沙門的第一人。

朱士行,還是第一次西行求法的僧人。

他在出家之前,就反覆研閱支讖和竺佛朔翻譯的《道行般若經》,但在閱讀上有些障礙,才矢志前往西域求取《大乘般若經》的梵文原本。

於是,朱士行西行到了于闐國,抄錄《大品般若經》的梵本,共有九十章,總計六十萬言。

這裡還有個小典故:

朱士行欲讓弟子們將這部經書送回洛陽,但當時的于闐國的小乘信徒橫加阻撓,將《大品般若經》汙為外道經典。因此國王不準朱士行的弟子們出境。

朱士行便和國王以燒經為證,誓言道:“若火不焚經,則請國王允許送經赴漢土。”說完就將《大品般若經》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滅,整部經典卻絲毫未損。

弟子弗如檀終於在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將該經送回洛陽,前後達二十餘年。

元康元年(291),由無羅叉、竺叔蘭等人合力譯成漢本,取名為《放光般若經》。

朱士行以八十高齡終老於闐。

如上可見,中國第一個如法受戒出家的漢僧,為大乘人。

後世譯師奠定“大乘”根基

攝摩騰與竺法蘭,可稱之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奠基者。

就像蓋房子一樣,奠基之後,還得添磚加瓦,才能修起一座房子。

添磚加瓦的人是誰?

——譯經師。

蔣維喬在《中國佛教史》中說過:“故我國佛教史,當視翻譯家之見解為轉移;而此翻譯家,即可視為開創一宗,或宣佈新義者。”

在攝摩騰竺法蘭之後,國內所翻譯的經書,有大乘有小乘,比較之下的話,大乘為多。

其實,缺少了小乘四諦、十二因緣等內容的大乘,不成其為真正的大乘。例如,沒有中學基礎,也不可能考上大學。

而這些大小乘的譯經師,為漢傳佛教打下了一個十分良好的基礎。

最終,才迎來了四大譯師的輝煌局面——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

鳩摩羅什,開中觀宗。

真諦:開攝論師學派。

玄奘,開唯識宗。

義淨,完備律典。

這些,都是大乘。

大乘顯宗,終於成為漢傳佛教的“內涵”。

读者161417345
2017-07-27

中國最早的來華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
應該說中國最早的來華佛教大、小乘已全部包括,原因是:

1、公元前4世紀,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分裂形成代表不同政治集團利益的許多派別,其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後又分為十八部或二十部。公元1――2世紀間,從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變產生大乘佛教,遂把以前的佛教稱為小乘佛教。據南傳佛教史書《大史》、《島史》載,釋迦逝世後一百年,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條戒律的新主張(十事)遭到教團以耶舍為首的諸長老比丘反對,為此召集七百比丘舉行集結,宣佈十事為非法,與此同時,認為十事正確的比丘,也舉行結集,於是開始分裂成兩大派,前者被稱為“上座部”,後者稱為“大眾部”。

2、中國的佛教有南北傳佛教之分,所謂“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是按照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的方向而稱的,一開始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和中國的傣族地區,另一條是從印度北部傳入中亞地區,然後通過中亞、西域傳入中國。

3、西藏從七世紀才開始傳入佛教。

Xc173629171
2017-07-31

佛教從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幾乎同時傳入中國。佛教先傳入中國的侷限於禮佛,誦經,佈施,在社會上尚未廣泛流傳,只有少數佛教徒的宗教活動。直至後漢未,佛教定學才被介紹進來,為中國佛教徒所實踐,發展,在華夏文化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定學,佛教學,佛教體系,漢地佛教定學的流傳發展,大致與整個漢佛教的傳播,盛衰相應。

智空68494420
2017-08-14

此問不正確,連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還沒明白,就有此一問?佛教是每個人的心教,不離身心。所有住在文字裡亂認識分別的都是邪說,即然是教心的法,就必須同每個人,當下見文字的見者這個核心相關,見就是肉身上的核心一用,還有聞覺知用,每個人都有,只是不認識自己而已,見專住在文字上,文字義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看看自己正在見文字的是大乘是小乘呢?這些文字語言都是為了引導,修見聞覺知心者自明心路的目標,免得自心不明半途而廢。小乘是指住在肉身上的見聞覺知,停住認識各種事相,體驗悟證自己脫離肉身的體驗,體驗悟證自己脫離空心裡裝的所有暗相的體驗,體驗悟證自己破空破無明的體驗。破無明就是開悟了,開悟後繼續修定力。從體驗悟證離肉身,到開悟修定力,這叫小乘法,法是指心用,你這個見聞覺知心用,現在住文字認識分別用,就叫虛妄用,也叫虛妄法,迴歸自性空本地這一段的修行叫小乘法,為什麼叫修行呢,就是指修心用,心用就是心行。到本性空地,定力修成,小乘法修完,繼續修中乘法,當然還是心用,定力修的大了會本自生智慧,就是心用生起了,無認識卻能用心,如果不信自己用心試試,你心裡如果沒有認識,你是不會用心的,也不會理解不依認識用心是說的什麼。這種無識起用的智慧心,沒有事相文字語言的障礙,見到法是什麼,法用的因果清清楚楚,用心不會落在生死認識因果裡,也清楚各個住在認識裡的心,都迷在肉身為我裡,迷在肉身感受裡,執著各種事相的認識分別,執著文字法相的認識分別裡,難調難伏,但也得修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是明知眾心迷,專要救迷心,悲憫這些迷心在生死裡受苦,就得用心說心的真實理,聽不聽是你的因緣,說不說是我的心用,這種心用成就的是性空智慧力,這叫自度度他,這也叫行菩薩道,也叫中乘佛法。修行幾世才能把過去自心裝的所有生死認識業修完,心的生死習業修沒了,這就的佛說的八識轉菩提,(就是智慧)。在繼續修就是修大乘佛法,因沒有生死因了,也叫沒有後有身,也叫菩薩摩訶薩,實際上也就是佛了,但大部分都繼續修,修佛願心用,所以才有各種佛的大願,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種大願都是心用修出來的,不是妄想就能成的,更不是在這亂說亂分別認識就能成的,這些大德智慧心已經沒有生死受報身了,怎麼樣在到人間脫生呢?在來就叫在來人,指自心願力來的,化現人間脫生,當然這種心是能作主到哪個國地,這個國地的人能聽懂法理,在哪個人家脫生,當然是福德大的人家,一般都是黃親國戚,也有脫生一般有德家庭的,這種心來到人間,雖然也有肉身,但沒有感受受報,有的特意現病相,這是為了引導迷心別執著肉身,有肉身就有感受受報,這種佛心多少世來世間繼續修,才把自性空願力修成,這種願力修成後,性空力隨願而現,眾生心有什麼相就能化現什麼相,所以阿彌陀佛心國願力最大,去其國者大自在也,但自見聞覺知得體驗悟證離肉身的清靜,做到一心,住在肉身是四心用,離肉身就能體驗一心用,是一空心門,一心不亂的心用,願往生阿彌陀佛國,能持一天乃至三天的力量,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脫生,這也是阿彌陀佛當年修成了這種大願心力,眾生才能去的,不是住在肉身為我就亂說亂想,說往生就往生,這不是真實法,是妄想法,不是正道,現在都在邪道里欺騙自己,也在欺騙別人,佛法是自心法,自心做不到怎麼是真的呢?可怕呀!

平常心即佛
2017-07-27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這樣來解答:佛教所謂的小乘是指學佛求證領悟佛法,使自己離苦得樂究竟涅槃。大乘是在已經修行求證悟道小乘佛法之後,發慈悲心令他人得度,所謂利己利他。真正的佛法是不分大小乘的,如果你能修得小乘佛法,了脫生死獲得快樂,也是功德圓滿的好事。至於說,佛法西來早期傳承屬於大乘還是小乘,就由磚家們去研究考證吧!我們有時間,學一點佛法漲一點智慧,找到自性所在,快樂也就召之即來了。

止语心止
2017-07-25

這要依據最早佛經為憑據。那就是《四十二章經》但歷史久遠,至今也是好幾種版本。以其內容來看小乘教法為多。後世也有高僧大德融入其思想,故又有大乘教理。但本人以為其還是屬小乘教派。故此,傳入中國最早則以小乘法為始。(以上為本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