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周初的形勢使周王室大舉分封,一口氣封了幾十個諸侯國,本意是屏藩周王室,充當周王的小弟,可是結果我們知道,不斷分封和諸侯之間的互相兼併使周王國反而成了事實上的小弟,難道倡導分封制度的武王,成王,周公,太公等人沒有一點預料到後來的情況嗎?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10 個回答
Mer86
2018-09-25

因為中國有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歷史,所以分封制這個概念,歷來就被人看成是一種非常愚蠢的體制。不少人都誤以為,分封制就是國王割自己的肉在喂諸侯,然後被餵飽的諸侯把自己給推翻了似的。但其實,這種理解是本末倒置了,誤解了真實的分封。

並且,分封制也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一項制度,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包括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大英帝國,實際搞的也是一套類似分封制的封貢體系。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先解釋一下西周為什麼搞分封。因為西周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它原本只是一個西垂小國,臣服於商朝。當商朝衰敗後,它乘機推翻了商朝,並取代商朝,成為天下各個部族、方國所承認的中央王朝。這個就很像近代歐洲的英格蘭,原本只是一個小國,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槓把子西班牙帝國。如果靠硬實力,英格蘭不是西班牙的對手,所以英國女王非常睿智的想到了拉攏海盜為自己賣命。英女王將海盜收編,讓他們以“皇家海盜”的身份去世界各地搶劫,英國為其庇護,給這些海帶一個避風港。作為交換籌碼,海盜也要把搶來的東西按比例上供給女王。這也等於是說,英國女王空手套白狼,它除了提供了一個平臺以外,其實什麼都沒幹,但是獲得的利潤卻是極大的

當然了,被收編的這些海盜裡面肯定也有不老實的,肯定也有跟英國女王對著幹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英國收編海盜獲得的好處要遠遠大於付出。這就是分封制的一種變異體,雖然沒有列土封疆,但相當於是列土封疆。

扯遠了,回到西周。周武王在滅商後,雖然他變成了天下共主,但是很多地方,西周的軍隊並沒有去佔領。這些被蠻夷佔領,或被商朝遺民佔領,或者根本就是無主之地的土地,單靠西周的勢力想去全部佔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划算的。但是空著這些土地也很浪費。放任商朝遺民,也是不理智的。

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才能讓這些土地不浪費呢?是的,就是分封制

還是拿英國舉例,英國人在全世界的擴張過程中,究竟有多少殖民地是靠英國政府來直接殖民的?恐怕微乎其微吧。很多地方的殖民統治其實靠的是商業團體,比如東印度公司之類的商團。英國國王授予他們權限,讓他們在海外殖民擴張,如果碰上了搞不定的野蠻人,英國政府替他們“伸張正義”。但作為回報,這些商團需要給英國政府納稅。他們納的稅,其實就像是西周時期諸侯國給周天子的上供。(有一些區別,但本質是一樣的)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綜合以上之論述,可以還原出當時周天子分封的歷史背景:

當年周武王滅掉商朝後,原先東方,東北的諸多方國(商朝的堅定盟友),以及中原殷商故地,因為民族習慣,宗教信仰,與西周不同的勢力還有很多。這些殘餘勢力都是西周潛在的敵人,但是周朝沒有能力一一去滅掉,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派遣諸侯,在這些不服自己的國家的旁邊建立新的,忠於周天子的國家去監視他們,然後讓周天子派出的諸侯,用周人的習俗教化原先商族的百姓。這樣一來,原本不服的勢力漸漸被馴服,成為周朝的子民。所以西周的實力不是變弱了,而是變強了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因此,可以這麼說。周天子分封的這些諸侯國及盟國,成為了周天子的有力支柱。沒有這些諸侯的支持,西周可能早就被推翻了,就像當年周武王滅掉商朝一樣

後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受到了楚國的挑戰,也像當年周武王挑戰商紂王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西周滅商朝時,沒有諸侯替商朝撐場子。而楚國挑戰周天子時,當年被分封的諸侯國們都站出來維護周天子的權威。正是因為齊國、晉國這些諸侯打敗了楚國,迫使楚國承認周天子的權威,所以周朝才能又苟延殘喘四百年。試想如果沒有這些諸侯國,周朝是不是也會跟商朝一樣,僅僅一個牧野之戰就能將其顛覆

至於周天子喪失的權威,其實跟分封制的關係不大。周幽王時期,國家動盪,犬戎來攻,周王室主動放棄自己在陝西的大批領地,東遷洛陽,實力大不如前。這是周王室自己作死,賴不著分封制,也賴不著齊國、楚國、晉國這些新興諸侯。畢竟大家都需要找大腿傍,以前周天子實力強,大家都傍它;現在周天子實力很弱,大家自然要去傍強者,很正常的現象。

這個情況,也可以拿英國來舉例。當年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為什麼都要傍它?因為英國實力強嘛,遠比這些土地面積大於它的殖民地都要強。後來大家為什麼又不傍英國了?因為英國自身的實力衰退,不能再保護各國了。所以大家就都去傍新興的強者——美國。

而搞笑的是,正如齊國、晉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一樣,美國以前也是英國的前殖民地。齊國、晉國乘周天子衰落的時候崛起,美國也乘英國衰落的機會,搞翻了英國人的霸權。所以說現在的英國,就跟當年的西周是一樣的。落毛的鳳凰不如雞,原來的大哥變成了原來小弟的保護國。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總結:周天子之所以搞分封,是因為西周本身的實力不夠強導致的,也是受當時的生產力所限制的。如果西周有實力直接統治,它當然會直接統治,就如後來的秦朝一樣,直接建立郡縣制,搞大一統的管理模式。問題是西周沒有搞大一統的實力,也沒有實行大一統管理的生產力,它就只能選擇當時最適合它的管理模式——分封制。

換一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如果西周不搞分封制,結果會如何?它會死的更慘!

因為土地是不動資產,土地就放在那裡。誰佔有土地,誰就是地主。西周沒有能力佔地,自然會有其它勢力會去佔。如果大把的土地被對手佔去了,周天子是不是會死的更慘?這就好比英國不去佔殖民地,自然會有大把的國家會去搶。誰搶的土地多,誰的勢力就大。把資源扔給別人,是不是很蠢?誠然,後來的殖民地紛紛拋棄了宗主國,但是這隻能說明後來的管理者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跟上時代變化,沒有制定更準確的制度。後來分封制的破產,不能賴當初制定這個政策的人。畢竟,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最後來個吐槽,咱們中國人在歷史上並不乏殖民開拓的精神。沒有這些人的開拓,哪有後來的中華文化圈?只不過後來的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這種殖民主義當做了異類,看作是反叛者,尤其是到了某些個朝代,統治者居然把海外移民當做敵人,這是不是傻啊?

优己
2018-09-27

這個說法是錯的!周武王時期的分封其實是拓地分封,有點像現代的股權分紅與業務抽成,並不存在分封越來越小的問題。

以姜氏齊國為例,山東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當時周武王在給姜太公分封土地的時候是建立在姜太公帶兵徵東夷拓地千里的前提下。姜子牙因功受封齊侯,並以臨淄為中心五十里作為封地。簡單來說就是姜太公帶兵佔領了方圓千里的土地,然後他因此分得五十里的封地。按著現代說法這就是抽成百分之五。而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五則入了周王朝的朝廷當中了。這種分封模式使得周朝只會越來越強不可能越來越弱。

真正導致周朝失去控制力的是周平王這個敗家子!由於勾結自己的外公與犬戎外族入侵,弒君殺父才上位,周平王這個王位得來得名不正言不順,這使得他必須去賄賂自己的臣子才能當上周王。他不得不把大量的周王室領土分封賞給各國,比如他大手一揮就把關中賞給秦國了,這完全是在敗家子了,這時候才會出現所謂的越分越弱。我們常提及的齊桓公晉文公等人實際上距離這個時候還有幾百年時間。

历史知事
2018-03-15

不乖祖宗不聰明,只怪兒孫太敗家!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文武周公的封土建國,是當時控制邊遠地區的唯一方式。

武王伐紂,走了幾個月才到朝歌,這一路辛苦的,就一直想著辦完事早點回老家去。其他的那些土地,交給信任的人管理就行了。

最遠的東方,有塊富庶的土地,分給周公和姜公,他們是周王最信任的人,分給他們總比分給別人放心吧!

周王自己去管理?別逗了!從西安到臨淄,來回就是一年多,還要穿林海跨雪原,耗費無數珍貴糧草,費那勁幹什麼?

更重要的是,有人想親自管理邊遠地區,就被滅掉了。這個人就是商紂王。

商紂王派出主力遠征東夷,淮夷,萬萬沒想到被周國抄了後路,這就是不使用分封的惡劣後果!

文武周公沒想到的是,東周的小兒孫們敗家到超越天跡!

東周只有洛陽一帶的土地,周邊還各種戎人盤踞。就這樣,週考王還要把弟弟封為西周公,難怪周王室土地越來越少了。

崽賣爺田心不疼,管不了的土地給親戚,管得了的土地也給親戚,周朝要是不滅亡,真是沒天理了!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丹水秋風!

1成亮1
2018-03-13

本來就是一方小諸侯,因為名聲在外,被推為盟主。帶領著眾諸侯反商,乘著紂王的軍隊在外面打仗,來不及回援。即便如此紂王也拼湊了17到30萬的奴隸來充當軍隊,而伐紂的軍隊也就5萬來人,還是拼湊起來的。

到了周王朝的建立。武王死後,蔡叔和霍叔發動叛亂,這可是自家人。紂王的兒子也乘機聯合了前朝舊勢力加入其中。可見初期政權是很不穩固的。

既弱又不穩固,所能做的就是在殷墟這塊蛋糕上搞分封,自己兄弟分了15人,同宗的分了40多,71人的諸侯,佔去50多席位了。家族企業的現狀就是董事長以下重要崗位全是親戚。

劉邦曾經對吳王劉濞說看你的面相,將來會造反。他不也得封出去。就是預料到又能如何。大的選擇上是不得不,必須這麼做。

天天向上sez
2018-03-12

分封制是周的首創,但周不是最後一個實行分封制的國家。在周亡後,西漢、西晉和明等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實行過分封制,結果西漢出現了七國之亂,西晉有了八王之亂,明又有靖難之役。如果說周的開創者沒有預料到分封制的弊端。那劉邦、司馬炎和朱元璋呢,他們作為後來者應該把分封制得弊端看的清清楚楚了,為什麼還會實行分封制?

可見他們預料到了。只是實在經不起分封制的誘惑。國家初立,揹著鞏固政權的沉重壓力,稍有不慎,國家就會分崩離析。如秦、隋。這時候,誰是最值得依靠的力量呢?第一選擇當然是親人,特別是皇帝的兒子。只有以血緣為紐帶,才能保證邊疆大臣出死力,動死腦。因為這是他自己家的,他不努力誰努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體。只有當時最合適的,沒有永遠合適的,畢竟歷史也在不斷變化麼!

上真道君
2018-04-03

錯了,不是分封讓周變弱,而是變強。

周天子分封的是自己的土地嗎?不是。

當時地多人少,大片土地沒開發。現在的河南在當時有原始森林,河北還有大沼澤。更重要的事是,東南西北到處都有土著蠻夷。比如夥同申國攻陷鎬京,殺死周幽王的犬戎主要活動區域就在現在的河北。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當時華夏民族的土地只有黃河流域那麼一點點。土地怎麼來?搶啊。從土著手裡搶。那些土著,就叫蠻夷。

周天子的大分封本質上是大殖民。不要以為殖民是西方專利,周朝分封是人類史上最成功的殖民之一。

諸侯帶著自己的部民奔赴各地,首先築城,也就是殖民點,由點及面。

西周乃至春秋中前期,諸侯之間的戰爭要遵守禮儀,比如不能俘虜老人,不能趁著國喪攻擊,不能偷襲,追擊不能超過百步等等。

這些戰爭禮儀不是因為什麼貴族精神,而是因為諸侯需要抱團才能生存。這些禮儀只適用於諸侯內部,對蠻夷是不需要講禮的。

所以這些分封實際上是擴張。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當然隨著擴張,諸侯的實力也會增強。但是,土地就在那裡,你不去佔自有別人佔。等蠻夷或者其餘方國把土地佔領,人口暴增,消滅自己?在當時,分封是最正確、最英明的決策。

再者說,周天子分封的是什麼人?不是宗室就是功臣,還有對已有方國的承認。在周朝建立時,宗室、功臣對自己的威脅大還是蠻夷的威脅大?答案不言而喻。

至於周變弱,這不能怪武王和周公,只能怪後代不爭氣。諸侯可以從蠻夷手裡奪取土地,周王室也可以啊。

分封到中原腹地的諸侯危險小,但沒處擴張;分封到邊邊角角的諸侯危險大,但擴張潛力也大。這個很容易理解吧。

周朝王幾原本在哪?在陝西,直面西戎,擴張潛力很大。可是後代不爭氣,打不過或者不願意打,把地盤給了秦人,自己跑到中原腹地享福去了。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秦人打得有多慘?秦仲、秦莊公連續兩代秦國國君戰死,秦襄公也病死在與西戎的戰鬥前線,這才在陝西站穩腳跟,並以陝西為基本盤,統一全國。

如果周人不跑,不讓秦人擋在前線,而是自己勇敢的與西戎戰鬥,向西擴張,那麼日後的秦國就是周國。有強大的實力,又有君臣大義,誰能反?說不定還能學秦國削平諸侯,中央集權呢。

貪生怕死跑到早已開發,沒法擴張的河南,導致自己越來越弱,這怪得了誰?

後代不爭氣怪不得祖先。

毛毛23215202
2018-10-20

大罪人是周平王,西周被犬戎攻滅,後來戎人被鄭晉秦衛趕走但是依然佔據岐山一帶,但是平王卻和贏開說,如果你能趕走岐山的戎人孤王就把岐山分封給你。其實當時戎兵根本不多。第二罪人就是周惠王,王子頹和廚師作亂趕走了惠王,鄭厲公和西琥公攻入洛陽殺害作亂者,惠王復位,惠王居然把天下最險要的關卡虎牢給了鄭國,鄭國得到虎牢國力更強大。第三罪人就是惠王的兒子周襄王,王子街帶勾結翟國攻破洛陽襄王逃亡鄭國並向各國求救,晉文公派兵打敗了王子帶殺了槐後襄王復位,晉文公邀功說希望死後以王級別的葬禮,襄王拒絕,但是增加了6個大城池,晉國國境直達太行山南麓。第四罪人周景王,景王生前立姬猛為太子,死前又改立姬朝太子,最後王子猛登機為周悼王,王子朝不服和景王死前的顧命大臣勾結自立為王,二王相互攻伐打足十年,悼王死後王子朝繼續和弟弟周敬王打,最後晉頃公兩次趕走了朝,朝逃到楚國,因為晉國承認周敬王,所以楚國承認朝,數年後吳國打敗楚國,楚平王派人殺害朝。

老隐隐于巅
2018-10-20

題主,你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你是拿現在的眼光看待的歷史。歷史已經形成了,所以你有一萬個理由去解釋歷史,也有無數種假設去想象著改變歷史。

然而這一切都是馬後炮,因為發生了這樣的事你才說人家執政錯誤,但是你考慮沒考慮一個問題。姜尚他們知道不知道啥叫商鞅變法,啥叫胡服騎射,啥叫攤丁入畝,啥叫閉關鎖國。未來沒有發生的事誰會知道呢?姜尚就是姜尚,他不是那個能掐會算的封神大亨姜子牙,他只是一個爹生娘養的普通人,他沒有從現代穿越回去,他也沒有讀過你知道的那麼多書。如果給你穿越回去,你的智商和學識可以把他完虐。

所以他們當時的眼光和智慧只是在當時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就像明清閉關鎖國一樣,如果統治者事事都能未卜先知,都知道未來什麼好什麼不好。那還會有現在這個世界嗎?

终南高扬
2018-03-25

預料到也沒辦法。

1、周武王獲勝後具備了“發證”權,特許經營許可證,但周家並不具備統一經營能力。

800諸侯裡多數人是過來幫忙的,比如楚,人家那地方本來就是人家的,你只是給了他家一個名份。即使你不給,那塊地盤也是人家的。

2、封建制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封諸侯,而是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你不分封,則根本沒辦法控制。

有人說為啥不高中央集權……周初商末屬於由部落聯盟的共主向封建制度轉變過程,如果換個方案,由共主的部落聯盟直接搞中央集權……具體會有誰聽?

3、中央集權是有條件的,一個是法制或制度建設比較完善,二是中央有足夠的錢和軍事力量。而這兩點周初都沒有。

4、上市公司強大了,上市公司董事長不鳥集團公司董事長的也有很多,市場、資金和人事權都在人家上市公司手裡,集團公司靠那點分紅派息吃飯,當然越來越弱……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青洱
2018-03-12

分封制度是從周開始形成的。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聰明如周武王,姜太公之流,玩弄政治權謀的高手。不會想不到土地不斷分封下去不利於王朝統治。

不過任何一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們先來看看分封制的利,弊:

利端:

一,由於周朝剛剛建立,人心不穩,諸侯異心。實行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二,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通過層層分封,層層領導,監督,使得周政權由鬆散到嚴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

弊端:

一旦諸侯國強大,王權壓制不住的時候,就是災難的開始,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王權就會受到反噬!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因此,相對於當時的環境,分封制有利於王室對於各諸侯的控制,使政權由鬆散變為嚴密。天子能更好地集權。利大於弊。所以會允許分封制的存在。

另一方面,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周武王姜太公這樣的大才之人也只看到他們在世時能壓制住諸侯國帶來的好處,卻未曾想到若是後人昏庸,分封制帶來的反噬惡果。

為什麼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沒有預料到不斷分封土地會讓周越來越弱小呢?

以上是個人拙見,有不同意見者,可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