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為何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10 個回答
图文绘历史
2019-03-29

借用恭親王奕訢評價翁同龢一句話:此人居心叵測,怙勢弄權,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大錯!此人雖有正氣,滿腹經綸,不貪不賄,但過於迂腐,兩任帝師結果如何,是文人誤國的典型,根本無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李鴻章再不濟,也能弄點洋務,建個北洋水師,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滿,嘴大義說漂亮話誰都會,但真正做了什麼實事?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圖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舉幾個例子,光緒13年,李鴻章倡議修建從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醇親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為首的大臣反對,理由是李鴻章有資敵擾民之嫌,其實真正理由是戶部錢款緊張,不可再興事,同年鄭州黃河決口,禮部尚書李鴻藻督辦河務要錢,翁同龢不給,結果李鴻藻因日久無功被革職,翁同龢把錢揣著幹嘛呢,給光緒大婚,給老佛爺修園子,當時的光緒大婚僅預算達400萬。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戊戌政變後,翁同龢被慈禧革職,並不敘用,圖為翁同龢蠟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國家層面,處處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裝備更新換代的錢硬是被拿去修了園子,丁汝昌申請換幾個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戰,李鴻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擊,只能主和,而海軍經費移修頤和園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換了渤海的詬病,堅持主戰,結果全軍覆沒,北洋軍打到日本吉野號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誰亡。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歲,圖為翁同龢墓。

再說戊戌變法,維新是他支持的,康有為那貨是他推薦的,《明定國是詔》是他草擬的,但是空變法實保守是他,反對康有為是他,滿腹猜忌的是他,變法開始就被罷免的官員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邊上雖兢兢業業,但空有其位,碌碌而無為,是文人誤國的典型。

坑爹史册
2019-07-24

作者:金滿樓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铁马冰河wu
2019-10-17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肯定不是奸臣。《清史稿》載,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的三兒子,他於咸豐六年(1856年)高中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翁同龢堪稱一代文曲星,他能詩善畫,尤以書法見長,一生著述甚豐,行政才能出眾,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翁同龢還先後擔任過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被稱為“兩代帝師”。

翁同龢先擔任同治帝載淳的師傅,後來又任光緒帝載湉的師傅,他還是十分愛護自己的學生的。 尤其對第二個學生光緒十分呵護,精心施教,希望把光緒培養成一個能治國安邦的明君。翁同龢反覆給光緒講解古聖遺訓,古今治亂興衰之道,並引導光緒上位後要勤政愛民,虛心納諫。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翁同龢不僅教書育人,而且在生活上也很關心光緒帝,兩人雖是君臣關係,然而相處得十分融洽翁得到了光緒的絕對尊敬與信任,成為後來光緒最為倚重的柱石人物。

光緒在位30年,正是清王朝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 。列強步步緊逼,以各種方式加緊侵略中國。 甲午慘敗後,清國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灰飛煙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清廷被迫割地賠款,開埠通商,這屈辱的不平等條約讓年輕的光緒帝寢食不安、坐臥不寧。光緒雖有滿腔熱忱,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翁同龢再一次充當了光緒的指路導師。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期間,翁同龢是積極主戰派,他同孫毓汶等主和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甲午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使力主一戰的翁同龢倍感震驚(他並沒有扣押、截流北洋水師的軍費,反而大力支持李鴻章採購新式軍艦)。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意識到光靠祖宗遺訓是無法挽救積重難返的清王朝的。他畢竟是學富五車的大儒,思想轉變較快,從一個力主“尊王攘夷”的封建衛道士變為很具維新思想的開明人物了。師傅翁同龢思想的迅速轉變,直接影響到光緒帝。翁同龢多次在光緒面前陳述、褒獎西方的長處,指出向西方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多次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及其主張。光緒異常興奮,他開始對外部世界的局勢產生了興趣,也逐漸喜歡閱讀新書了。

但此時的光緒仍是個傀儡皇帝,沒有任何獨斷的決策權,慈禧太后才是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在師傅翁同龢的襄助下,光緒帝衝破層層阻礙,斷然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正式向中外宣佈,要進行變法革新。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光緒在詔書裡鞭撻了那些因循守舊,阻撓變革的頑固勢力;他還以沉痛的口吻指出了中外相差懸殊,國事衰朽的嚴酷時局;他明確地指出了變革的合理性,肯定了維新變法是不可抗拒的歷史大潮與必然趨勢。從諭旨的內容細則看,幾乎涉及到了國家生活的大事小情、方方面面。

《明定國是詔》是光緒、翁同龢、康有為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它的頒佈,猶如石破天驚,在大清國朝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些開明官員和有識之士拍手稱快,並積極響應,他們從光緒力推的變法革新中,看到了清朝中興的希望。然而,對彼時的中國社會而言,封建頑固派、守舊勢力等既得利益者的勢力還是十分強大的,這些人不學無術、鼠目寸光,只圖高官厚祿,紙醉金迷,養尊處優,什麼國家前途民族利益對這些滿腦肥腸者來說全是浮雲,這些人盤根錯節,抱成一團,形成了一個異常頑固腐朽的社會力量。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光緒帝要改革,直接觸及到了這些守舊權貴的切身利益,引發了他們瘋狂的攻擊與反對。魯迅說:在中國搬動一張桌子都是要流血的。何況變法必定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而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光緒、翁同龢與維新派所設計的改革方案,要想在古老中國得以實施,不進行一番艱苦卓絕的鬥爭是不可能得以實施的。

就在新法頒佈後的第4天,慈禧為了控制變法的勢頭併為以後絞殺維新運動鋪平道路,開始先發制人,他逼迫光緒帝發佈諭旨宣稱: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龢攬權狂悖,將其革職並逐出北京發回原籍 ,慈禧一下子就將光緒帝的左膀右臂砍去,徹底將光緒孤立。光緒手上沒有一兵一卒,顯得十分軟弱。9月,慈禧授意榮祿將聶士成、董福祥的部隊調往京津附近。時機成熟後,她將光緒軟禁在瀛臺,同時下令廢除新政,捕殺了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康廣仁、楊深秀等維新派人士。至此,“百日維新” 宣告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僥倖逃脫,分別流亡香港、日本。翁同龢在家鄉常熟被強行管制;湖南巡撫陳寶琛等40餘位積極推行變法的開明官員通通被革職。史載,翁身為帝師,位高權重,但他確實是一位清正廉潔、律己愛民、公忠體國的開明政治家。他死後諡號文恭。這樣的人能是奸臣嗎?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插圖源於網絡】【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脑洞大开的历史
2019-10-20

這問題問得好。

筆者自詡對歷史比較瞭解,對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對這位常熟的翁師傅如何定位,還是再三思索。

說翁師傅是賢臣,那叫吹牛;

說翁師傅是奸臣,那良心過不去;

平心而論,翁師傅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咸豐六年(1856年),他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因其學識過人,故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

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奇葩。因此,剛才說他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的人。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評價翁說:翁同龢喜歡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略顯保守和落伍,但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個人私德上不錯,但在政治舞臺上,翁師傅就不那麼完美了。當年剿滅太平軍時,李鴻章身為曾國藩的幕僚,曾為曾國藩寫奏章,彈劾翁同書,導致後者被罷官免職。翁同書是誰?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當弟弟的總要找機會為老哥出氣。此後,翁同龢一直與李鴻章作對,甚至在國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執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說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主管錢袋子、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的軍費問題,曾和翁同龢有過幾次談話。李鴻章為了要到軍費,不惜低三下四討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撥付足夠的軍費給北洋水師。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就不能省點嗎?

李:只有保持足夠多的軍艦,才能以猛虎之勢,威懾住日本,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勢。

翁:猛虎既然不戰,那還要什麼錢,給老虎省點飯錢不是很好嗎?

於是,北洋艦隊10年未添一艦。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艦隊慘敗。慈禧派翁同龢去質問李鴻章,結果一見面,李鴻章先質問翁同龢:翁師傅平時管著戶部,我來要錢都被你駁回,現在弄成這個局面你才來問我軍艦的事,早幹嘛去了。

很明顯,翁同龢理虧,但他當然不會承認,會如何迴應呢?

“我管錢,當然要事事節儉,如果真的很要緊的撥款,你可以多上報幾次。”

李鴻章被翁同龢的厚臉皮氣到了,憤憤道:平時,你們都說我跋扈,說我貪婪,如果我繼續要錢,還能活到今天嗎?”

甲午戰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鴻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兩朝帝師翁同龢私心太重,損公濟私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給翁師傅的評價是——“個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許翁同龢與李鴻章都沒想到,兩門斗了一輩子,若干年以後被編成了一幅對聯打包一塊兒罵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荒。(戶部尚書在以前,就是大司農,管錢糧的,翁師傅也正好是常熟人)。兩個人吵了半天,最後被後人一起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參考資料: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剧透历史
2019-12-16

說翁同龢是奸臣,最大的依據是他在主管戶部“錢袋子”期間,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由此造成北洋水師軍備難以更新換代,儲備的炮彈也不足以應對日常訓練和海戰所需,以至於落得個甲午海戰的慘敗。

但要講他是奸臣,那真是有些抬舉這位重於理論辯駁的書呆子了。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歷史上的奸臣,比較出名的有蔡京、秦檜、賈似道、嚴嵩等人,他們個個都是玩弄權術、上下其手的高手。

拿秦檜為例,他一方面對內打壓南宋朝廷的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另一方面對外主持與北方敵國金朝的議和事務,對上還讓高宗趙構對他忌憚三分,穩穩當當得霸佔在南宋宰相的位置上直到病逝。

真應了那句話——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可見,和做青樓女子需要漂亮臉蛋、曼妙身姿,吹拉彈唱樣樣拿手一樣,當個奸臣,沒點高超的政治手腕與阿諛奉承的本領,也還真戴不上“奸臣”的帽子。

放在翁同龢身上,離奸臣的稱號,他這碗水還真淺著呢!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最響亮的身份,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因為牽著這一層師生關係,翁同龢自然而然得被歸入了“帝黨”的行列。而翁同龢的官場舉動,的確也是以光緒皇帝的利益作為基本的出發點。

以光緒生父醇親王奕譞和帝師翁同龢為首的帝黨,在光緒親政、慈禧訓政的階段,起初試圖以“和平贖買”的溫和方式,將清王朝的實權由慈禧手中,平和得過渡到光緒身上。

為此,面對慈禧“退休歸養之地”頤和園的修建工程,以及這位老佛爺六十大壽典禮的籌辦上,奕譞和翁同龢都刻意號著慈禧的脈走、順著太后的意思辦。

尤其是翁同龢,為了保持“政治正確”,竟然不顧國家海防工程的重要性,斷然截留北洋海軍的軍費,優先用於慈禧的頤和園修建及大壽慶典籌辦上。此舉顯然低估了慈禧對帝國最高權力的痴迷程度。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翁同龢截留海軍軍費的原因,恐怕還與他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有關。

早在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李鴻章曾彈劾過翁同龢的長兄翁同書棄城逃跑之罪,兩人就此結下了樑子。身處朝廷的翁同龢,就此處處與李鴻章作對,以至於阻撓北洋艦隊的軍備發展。

等到甲午海戰清政府戰敗,翁同龢又鼓動朝廷清流黨,大肆彈劾李鴻章應對戰敗結果負責,主張殺李以謝國人。可見他對李鴻章的積怨頗深,已經到了欲除之而後快的地步。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其實,以翁同龢的才學,放在太平年月做箇中規中矩的文官倒也合格。只是晚清年間,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經歷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複雜亂世,這個時候把翁同龢這樣的學者型人才,放在帝國政權的核心決策層,甚至任用為中樞魁首,則必然誤事。

晚清時期,活躍在政壇上的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人物,雖然受制於封建政權的體制侷限性,未能在國家制度方面有所建樹,但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張之洞興辦洋務,畢竟還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做了一些實事。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反觀翁同龢,卻從未在他身上看到些許實際的成績。在人們的印象中,翁同龢大多數時候是與清流黨攪和在一起,以道德制高點標榜自居,對那些幹實事的能臣幹吏指指點點,動輒吹毛求疵。

拋去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私人恩怨,即便他真的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考慮問題,行使著朝廷官員的監督職責,但他那種不顧現實情況,一味追求理論效果的想法,於當時的國情,也是格格不入、不合時宜的。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對於那部分真心從國家民族角度出發,但卻不能切中時弊,以理論死板套用現實情形,南轅北轍得奮鬥的人,小編只能悲哀得稱他們一聲——“愛國賊”!

兰台
2019-12-14

我覺得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冤枉翁同龢了,他肯定不是奸臣,而且也說不上“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


翁同龢在晚清亂局中不算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對於政爭也很熱衷,但是翁同龢實在說不上奸臣。


說翁同龢故意“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其實是指的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


然而這絕對不能簡單的和“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劃等號。


戶部所謂暫停“購買軍火”是指的新的外購項目,並沒有剋扣北洋海軍經費,北洋海軍軍費也不歸戶部劃撥。


北洋海軍主要經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開支,從海防協餉內支用。1887年至1894年,北洋方面共獲得1000餘萬兩協餉款,平均每年130萬兩;第二部分海軍衙門直接撥款。提供“北洋八大遠”(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平遠艦)的薪糧公費、燃料、維修費用。這筆款項為北洋獨得。從1886年至1894年,共約400萬兩庫平銀。


這是北洋海軍主要經費來源,這兩筆主要收入並不歸戶部調撥,所以不存在“故意攔截北洋水師的軍費”這件事情。


其次,儘管每年會固定調撥給北洋海軍固定軍費,但是由於清朝並不是一個近代化國家,還屬於中古國家,別說國家預算,就連銀行都還沒有成立,財政上還是沿用“量入為出”的老久財政原則,一旦有突發事件就會到處挪用經費。事實上在翁同龢執掌戶部以前,北洋海軍軍費就經常性被挪用,當然,絕大多數挪用是因為國家突發災害,比如僅光緒元年就有“滇案恤款”20.3萬餘兩、“借撥河南買米銀”4萬兩、“山西河南兩省賑款”20萬兩、“京師平糶不敷價銀”7.4萬餘兩、“河間等處井工”4萬兩、“惠陵工程”4萬兩……類似這種挪用,我們今天很難說是出於私心,比如河南災荒,戶部確實沒有這筆錢,總不能眼看著河南災民餓死,那怎麼辦?只能從其他地方挪用,北洋海軍每年預算好幾百萬兩,當然從北洋挪用是最方便的。


最為關鍵的是戶部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並不是翁同龢執掌戶部以後的事,早在北洋海軍成立之日就開始了,所以這也怪不到翁同龢頭上。


最後一點,翁同龢執掌戶部後為什麼要“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


一方面是因為李鴻章天天吹噓北洋海軍世界第八海軍,那麼在沒有近代國家和近代國際政治概念的翁同龢看來已經如此厲害了,又何必繼續購買外國軍火呢?更何況李鴻章辦洋務、搞北洋海軍,自身真的不乾淨,就連李鴻章自己的女婿張佩綸在甲午戰爭爆發前都吐槽李鴻章老用一些貪汙腐敗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翁同龢擔心李鴻章也外購軍火名義撈錢,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就是當時戶部真沒錢,晚清清政府一直到1900年後才開始試圖建立近代化金融體系,在此之前,朝野上下沒有人覺得清朝金融體系和稅收體系有多落後,加上兩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關稅被外國人把持,這使得清朝從太平天國運動以後一直沒有擺脫財政困境,一直依靠各種捐釐稅金來維持朝廷的多餘開銷;再加上慈禧的頤和園工程,戶部確實是沒有錢,所以“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真不能算翁同龢公報私仇,我覺得任何一個不怕得罪李鴻章,又沒有國際眼光的戶部尚書都會做這個決定。


這裡再說一下頤和園工程,頤和園工程表面上是慈禧貪圖享樂要修園子,實際是關乎中國古代政治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傳統:皇帝親政。說白了,真正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代忠臣都應該無條件支持慈禧修頤和園,因為這標誌著慈禧準備把權力還給皇帝,所以頤和園越早修好,光緒帝就能越快親政,所以只要是認可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大臣都無條件支持和擁護給慈禧修這個頤和園,因為這代表著清朝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垂簾聽政”不正常政治生態後終於要回歸正常政治生態了。


綜上所述,翁同龢放在古代王朝政治倫理下審視,他絕對不是奸臣,相反,還是一個忠臣,當然,他有他的時代侷限性,沒有看到日本實際威脅以及當時清朝險惡的國際環境,但是話又說回來,當時清朝上下又有人能有這樣的眼光呢?

趣谈秘史
2019-02-10

當然算,而且是禍國殃民的大奸臣。

但是,翁同龢這個奸臣又與一般的奸臣不同。翁同龢是一個最像忠臣的奸臣,所謂“大奸似忠”。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一般的奸臣,都好貪。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慾,醉生夢死。但是翁同龢不貪,他兩袖清風,為官清廉,生活樸素。他不但自己不貪,還痛恨別人貪。他是“清流派”的代表,敢於參劾別人,一身正氣。

這樣的一個官,簡直是道德楷模。

但是且慢,滿口仁義道德者,多是滿腹男盜女娼之輩。翁同龢雖然不貪財,但是貪名。他不僅是愛惜自己的名聲,簡直是沉醉於自己光輝的形象中,幾乎到了自戀的地步。

一個人一旦自戀,就會自以為是,那就離愚蠢不遠了。而且翁同龢身旁還圍著一群拍馬迎合的門生故吏,這更讓翁同龢產生了睥睨天下的錯覺。

甲午戰爭時,他不顧實際情況,力主清廷與日本開戰,就是在這種錯覺中做出的誤判。

更可怕的是,他還開始怙恃弄權。李鴻章的北洋搞得蒸蒸日上,翁同龢便站在張之洞的南洋一邊。為何?為了加深兩大封疆大吏的爭鬥。他位於中樞,漁翁得利。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他以各種藉口,不給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撥銀子,就是為了壓制李鴻章。

當然,他壓制李鴻章,並非只是為了弄權,還是為了公報私仇。

翁家與李鴻章是有殺父之仇的。當年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因為怯戰脫逃,導致湘軍陷入險境。曾國藩一怒之下,令人起草奏摺,參劾翁同書的大罪。結果,翁同書被判斬刑。

起草奏疏的,正是當時的湘軍幕僚李鴻章。

翁同龢的父親叫翁心存,曾是同治皇帝的老師。聽說大兒子要被砍頭,急火攻心,竟然一下子死掉了。清廷看在翁心存是帝師的面子上,就免了翁同書的斬刑,改為流放。

因為這件事,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樑子就算結下了。一直以來,二人都不和。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身為中樞重臣,做事不是以國家為重,而是私心代替公心,這充分暴露了翁同龢的心胸狹窄。

歷史上的那些奸臣,大都知道自己是奸臣;但是,翁同龢到死都不認為自己是個奸臣,他覺得自己一直是個大忠臣。

這樣的奸臣,才是誤國誤民的鉅奸。

愚蠢至此,而不自知,枉為兩代帝師。

国史馆
2019-12-11

翁同龢不算奸臣,但他身上幾乎具備所有明末東林黨人的毛病,結黨營私,心胸狹窄,不顧大局,排斥異己,公報私仇,致國家大事毀於個人恩怨,是書生誤國的典型。

恭親王奕訢臨終時,光緒皇帝前往送行。光緒問恭王,朝中人物誰堪大用?恭王以李鴻章、張之洞、榮祿薦之。光緒問,翁同龢何如?恭王目眥欲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翁同龢之錯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恭親王奕訢是賢王,為人謙恭良馴,而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在他和咸豐皇帝年少時當過他們的老師,他本人也與翁同龢同朝為官幾十年,如今卻讓他如此深惡痛絕,可見翁同龢真的有問題。

人生在世,總有些人天生就握有一把好牌,而自己又很努力、很爭氣,翁同龢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出身於江蘇常熟的書香門第,父親翁心存是上書房總師傅,也是官居一品的體仁閣大學士,真正的宰相。而翁同龢年輕時很上進,書讀的好,學問堪稱精純。咸豐六年殿試,他高中一甲第一名,成了人人豔羨的狀元。翁家門風好,同治二年,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又是狀元。

帝師的兒子又是狀元,當然也得是帝師。同治四年,小皇帝的啟蒙師傅李鴻藻入值軍機,而當時上書房的其他師傅青黃不接:徐桐不學而冥頑,倭仁深入不能淺出。而小皇帝的功課正在緊要關頭,不能沒有得力的人教他。於是翁同龢升任弘德殿行走,奉命“啟沃聖聰”,順理成章地接替李鴻藻在上書房的所有差事,成了帝師。

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的翁同龢,學問紮實,儒雅而循循善誘,是小皇帝身邊最得力的人。因此,兩宮皇太后對他印象頗佳。翁同龢也因此官符如火,到同治十一年就蒙恩賞頭品頂戴了。清廷的官制,頭品頂戴是文臣的最高級別,相當於現在的正國級。翁同龢那時的職務是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按規定應該是從二品。

也就是那個時期,翁同龢幹了一件值得他一輩子誇耀的事:力主平反楊乃武小白菜案,狠狠打擊了那些自以為百戰攻高而不把朝廷放在眼裡的湘軍將領們。

楊乃武小白菜案是光緒初年的一件轟動全國的冤案,它源自浙江餘杭知縣劉錫彤為了洗脫兒子而刑訊逼供、屈打成招的一樁風流官司。當時參與辦案的浙江官場審核不嚴,被劉錫彤綁架,只好將錯就錯,判楊乃武和小白菜死罪。

但是楊乃武的姐姐不服,進京上訪鳴冤,刑部秋審處經過複查,認為案件疑竇重重。當時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寶鋆等人都不願意得罪正在新疆打仗的左宗棠,打算息事寧人,因為浙江巡撫楊昌俊是左宗棠最得力的部下。已經是刑部右侍郎的翁同龢得報後堅決主張一追到底。他以光緒皇帝師傅的身份找到醇親王奕譞,就好像今天班主任老師家訪一樣,說動奕譞上奏慈禧太后,慈禧下旨將全部涉案人員押解北京,重新審理。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浙江官場自巡撫楊昌俊以下,學政胡瑞蘭、知府陳魯等100多位官員革去頂戴花翎永不續用,辦案的知縣劉錫彤、仵作沈祥和臬司衙門的師爺等30多位官員獲罪充軍。

題主說的與李鴻章的恩怨影響了對北洋水師的撥款確有其事,此事源自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被參案。

翁同書是翁心存的長子,翁同龢的哥哥。咸豐八年,他升任安徽巡撫。當時捻匪正熾,朝命他協助勝保剿匪。翁同書先勝後敗,從駐地定遠棄城逃跑到了壽州。當時朝廷正因為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城逃跑一事惱怒,對於督撫守土有責特別看重,所以朝野都對對翁同書很有看法。

而壽州也不太平,地方團練的首領內訌。其中一方的苗佩霖是個反覆無常的狡詐小人,他本來暗中勾結洪楊,引他們來攻壽州,卻反咬一口,誣陷苦戰守城有功的孫家泰。這個孫家泰也不是外人,是後來宣統朝諡文正的文淵閣大學士孫家鼐的哥哥。

翁同書攪到他們的糾紛中,又聽信苗佩霖的一面之辭拉偏架。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看出來苗佩霖不是個東西,可翁同書一根筋,認準苗佩霖。孫家泰和另一個功臣蒙時中吃了大虧,被翁同書斬了首級。而苗佩霖也沒讓他失望,馬上投了太平軍,翁同書等於被騙了。

翁同書這個人不愧是翁家子弟,學問家世沒的說,但不會看人,也不會辦事。偏偏他又眼高於頂,對於當時出身不高的湘軍將領不屑一顧。

當時安徽是圍堵太平軍的前線,各路人馬雲集,曾國藩的湘軍和向榮的江南大營幾十萬大軍擺在安慶和壽州一帶,軍情如火。翁同書是巡撫,他的態度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朝廷對前線形勢的判斷。可他首鼠兩端,態度曖昧,幾天一個奏摺,反覆無常。北京的軍機處也莫名其妙,指授方略時稍一猶豫,就貽誤了最佳戰機,讓苗佩霖從幾十萬大軍的包圍圈中逃出了生天。翁同書分明是縱虎歸山,此前大家所有的努力都歸了零,所以他把前線將領都惹毛了。

當時身處安徽前線的統兵大員,湘軍的李續賓、鮑超,還有袁世凱的叔祖安徽藩司袁甲三,後來慈禧的紅人漕運總督吳棠等,無不對書生誤國、自毀長城翁同書痛恨有加,一致要求嚴辦。

嚴辦就是殺人,可是曾國藩犯了難。翁同書是一定要殺的,不殺翁同書就殺不了前面的何桂清,鎮不住督撫棄城而逃的風氣,也對不起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可殺翁同書確有難度,他的父親是上書房總師傅,也是咸豐皇帝的老師,滿人特重西席,皇帝看老師的面子肯定會網開一面。

恰逢李鴻章到安徽看望老師,看到曾國藩坐困愁城,主動請纓為老師代筆給咸豐皇帝寫奏摺。李鴻章的才情雖然比不上翁狀元,但比他的老師高多了。他奏摺裡有這樣一段話:“臣職分所在,理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是神來之筆,把皇帝所有的惻隱之心都打消了。奏摺到京,軍機處的章京們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李鴻章一炮而紅。

皇帝的嘴被堵住了,翁同書被判斬監侯。他的父親翁心存聽到這個消息,一股急火攻心,竟一命嗚呼。皇帝正好就坡下驢,改翁同書流放新疆。

但翁同龢卻從此恨上了李鴻章,把他當成殺父仇人了。那以後,只要是李鴻章的事,他一律反對,不管對與錯,也不管是否於國於民有利。

翁同龢與他所有的前任不同,喜歡結黨。他利用帝師的身份,以清流領袖自居,拉幫結派,在朝中網羅一班言官,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

同時,他與乃父翁心存一模一樣,政治主張強硬,是對外關係中的鷹派,每當國家有戰事,他和他的黨羽們必定主戰,說一些不關痛癢的廢話,聽上去政治無比正確,卻沒有任何建設性和可操作的餘地。翁同龢的目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譁眾取寵,意在博取輿論的主導權。

甲午戰爭之前,翁同龢已經是首席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儼然當朝宰相了。他處處刁難李鴻章,找種種藉口拖延北洋水師的撥款,同時又不斷地在皇帝面前進讒言,用陰謀論解讀李鴻章的種種行為,硬是把李鴻章變成了光緒皇帝眼中的“後黨”。

1890年,在甲午戰爭開始的前五年,翁同龢上書皇帝,以國家度支艱難和北洋水師規模已具為由,請求停止北洋水師購置艦船和彈藥。就此,北洋水師發展停滯,再也沒有購買一發炮彈,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最大的軍艦致遠艦的主炮上只剩一發炮彈。

此前,李鴻章在現有炮艦基礎上,從實戰出發,自己設計改進了兩艘新型軍艦,已經交德國廠家定製。就在廠家即將交付之時,翁同龢提出停止北洋的一切軍火採購,導致北洋水師不得不違約。日本得到此消息後大喜過望,不惜一切代價將兩艘軍艦購回,這就是在甲午海戰中重創中國軍艦的吉野號和高砂號,當時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火炮最強、技術最先進的軍艦。

北洋水師彈藥不足的情況翁同龢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在朝鮮東學黨事發,朝廷討論中日之間戰與和時,翁同龢站在李鴻章的對立面,極力主戰,並操縱輿論,把李鴻章塑造成避戰畏敵的膽小鬼和賣國賊,這嚴重誤導了年輕的光緒皇帝,他不顧李鴻章的務實分析,毅然發動戰爭,最後的結果是中國失敗。

戰後,翁同龢在朝堂上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李鴻章身上,甚至極力主張殺李鴻章。最終慈禧太后沒有聽他的蠱惑,只把李鴻章撤職了事。那個時候慈禧太后心裡雪亮,只是礙於光緒皇帝的面子不好動他罷了。

到了戊戌變法時,翁同龢向皇帝推薦了康有為,這件事觸了慈禧的逆鱗,導致他被罷黜回鄉養老,也是他自掘墳墓。

按理說,以翁同龢的學養和資歷,應該看不上屢試不第的康有為的。但他有一個癖好,就是喜歡培植黨羽,尤其是有文名的青年才俊。康有為當時差不多名滿天下了,翁師傅當然不會放過。

翁同龢在光緒朝多次參與會試和殿試閱卷,他常常假公濟私,以從落卷搜遺和改動名次的方式為自己拉攏新科進士。

傳說他與康有為相識就是如此。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攜弟子梁啟超一同進京赴會試,本來康有為的卷子已經落榜,翁同龢卻在搜遺時將其找到,按他的意思是打算將康取為探花,但主考官許應騤和副主考李文田堅決反對,只好取為二甲第四十六名。

不僅是康有為,狀元張謇也是如此。張謇素有文名,翁同龢早想把他招攬至門下,在張謇參加會試時,翁同龢幾次誤將其他人的卷子當成張謇的考卷而取中,反而使張謇多次落第。光緒二十年恩科,翁同龢乾脆派人盯著張謇答完卷直接將卷子送給自己,匆匆看完就勸說其他閱卷大臣將張謇取為狀元 ,後來張謇果然成為翁同龢最忠實的黨羽。

翁同龢這個人,身為帝師和首揆,本應成為士大夫楷模的。但他私心重,氣量狹,限制了他的格局。他不是貪官,但他好名,結黨營私,這其實比貪官的危害還要大。他身居高位,卻缺乏古大臣風範和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甚至連程朱理學的基本修養都欠缺。縱觀他一生的作為,當得一句“書生誤國”的評價。

他死的時候已經是宣統朝了。小皇帝不懂事,載灃和隆裕太后念及他是光緒皇帝的師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給了他一個文恭的諡號,這個諡號不錯,給翁同龢是糟蹋了。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2019-10-15

翁同龢掩蓋性比較強,是一個大奸臣。只是俗話說,大奸似忠,他奸的高度很高,很難看出來,很隱祕。

什麼叫奸臣,第一個條件是弄權營私,誤國誤民。

翁同龢借帝師之權,全力迎合慈禧,將鉅額資金用於迎合慈禧需要,完全沒有大局觀。做的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權利核心的地位不動搖,全力迎合皇帝。

因為李鴻章是另一派,權利不可能有多個核心,厚此必然薄彼,他全力打壓洋務運動,嚴格控制另一派勢力出頭,以免影響他的權利勢力。

翁同龢個人看起來潔身自好,是儒學代表。實則,他是一個隱蔽性很強的偽君子。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人對錢的貪慾是很直接,讓人一目瞭然。大多人把這一項作為衡量是否奸臣的一個主要依據。

實則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要名,有人愛權。

而儒學人士對名的追求是遠超過錢的。

翁同龢以儒學人士自稱,他對名望及權利的追求掩蓋了他的奸臣的本質。

對於翁同龢,上面已經說了,他對權利如飢似渴,貪得無厭,而且有了權利以後,出於保護權利的需要大肆弄權,利用慈禧光緒之名,打壓不同政見者。

同時他又是一個假道義。甲午海戰,李鴻章希望根據實際軍力議和為主,他卻站在道德高地,不管不顧長時間軍力荒廢,全力主張同日本開戰,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操得到皇帝及大家的認可。實際上戰與和是一箇中性詞,並不存在戰一定好,和就不好。戰有很大的掩蓋性,容易為人利用轉嫁矛盾,戰與和關鍵看實機,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才能成功。

甲午海戰失敗後,他又一次站在道德高地,反對割地賠款,所有的責任推的一乾二淨,賣國的責任推給李鴻章。

實際上人有三六九等,有些人除了錢以外,對名的渴望,對權利的渴望不會亞於對錢的渴望。部分人甚至超過對錢的渴望,(當然名利雙收是普通人的渴望)。這就是翁同龢,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

根據他弄權誤國造成的整個國家第一次陷於萬劫不復的嚴重後果來說,說他是大奸臣名副其實。

青年史学家
2019-01-22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翁同龢不是奸臣,而是屬於清流,清流誤國,說的就是他。李鴻章心心念念,說明朝亡於言官,恐怕含沙射影之下,與他也不無關係。

翁同龢誤國,主要在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清朝之敗固然在於制度,但直接導火索卻是北洋艦隊技不如人,技不如人的直接原因就是翁同龢主管的戶部在軍備採購上卡李鴻章的脖子。而其中緣由卻是因為李鴻章和他的老師曾國藩參倒了翁同龢的哥哥,氣得翁同龢的父親一命嗚呼。為了一己私怨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翁同龢實在是沒有大臣之風。

第二個層面是戊戌變法,翁同龢以帝師之尊,不彌合小皇帝和太后的關係,反而在有意無意之下,搞出一個帝黨和後黨,團結一批言官和不那麼靠譜的維新派在光緒皇帝周圍。實際上,慈禧太后並不是反對維新,只是在意自己的權威,同時還要把握官場的平衡,翁同龢這樣做實際上是不利於維新事業的。

客觀來講,翁師傅的道德文章都是不錯的,但是在這兩件事上,他算得上是清流誤國、禍國殃民的典型了。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