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治療基本信息

[概述]

腹瀉是指每天大便次數增加或排便次數頻繁,糞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膿血。

[是否醫保]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

[流行病學]

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

[病因]

本病可由細菌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著涼等,腸道炎症等引起。

[臨床症狀]

腹瀉時排便次數增加,性狀改變,總量增加。

[併發症]

患者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痠痛、精神沉鬱,食慾減退等症狀。

[檢查]

糞便檢查、X線檢查、內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診斷]

排便次數≥3次/日、糞質稀薄,水分增加等診斷。

[飲食建議]

宜食用營養價值高而易於消化的食品且又不會刺激腸胃的食品,病期忌食魚和肉。

[治療原則]

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都很重要。

[治癒性]

容易根治。

症狀與診斷

[典型症狀]

腹瀉,治療1.急性腹瀉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內,可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前者糞便不含血或膿,可不伴裡急後重,腹痛較輕;後者有膿血便,常伴裡急後重和腹部絞痛。感染性腹瀉常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熱,小腸感染常為水樣瀉,大腸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糞便含水量大於85%,有時伴黏液、膿血,持續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裡急後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粉色較深,多呈黏凍狀,可混血液,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

[其他症狀]

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無裡急後重,糞便不成形,可成液狀,色較淡,量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腸吸收不良者,糞便中可見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殘渣,有惡臭。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引起的腹瀉,糞便常帶膿血。腸易激綜合徵和腸結核常有腹瀉和便祕交替現象。

[診斷依據]

腹瀉的診斷關鍵是對原發疾病或病因的診斷,需從起病情況與病程、發病年齡、發病人群、腹瀉次數與糞便性質、伴隨症狀和體徵、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慢性腹瀉可通過病史,體檢,肛門指檢,大便常規培養及找蟲卵和寄生蟲、大便脂肪測定,消化道內鏡和活檢等來明確診斷。首先應明確腹瀉是源於小腸還是結腸。

治療

[治療方針]

在未明確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藥及止瀉藥,以免掩蓋症狀造成誤診,延誤病情。

[藥物治療]

1.黏膜保護劑:雙八面體蒙脫石、硫糖鋁等。2.微生態製劑:如雙歧桿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3.止瀉劑: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止瀉劑。4.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痙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嚴重炎症性腸病患者慎用。

腹瀉,治療[其他治療]

對因治療: 1.抗感染治療:根據不同病因,選用相應的抗生素; 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製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製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

[預後情況]

本病三分治療七分調養護理,預後一般良好。

護理

[日常護理]

1.注意飲食、水源、食品的衛生。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燙,水果以削皮吃為好,不喝生水,外出就餐多食蒜和醋,對垃圾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食具要衛生,生熟食分開存放,生熟菜板分開用;加強滅蠅滅蚊;加強有毒藥品毒品農藥的管理。 2.熟食品在冷藏中做到避光、斷氧、不重複汙染,冷藏效果更好。 3.食品在食用前進行高溫殺菌。 4.蔬菜應妥善保存:保持新鮮,防止腐爛,不吃腐爛的蔬菜。食剩的熟菜不可在室溫下存放長時間後再食用。食物應徹底清洗,調理及貯存場所、器具、容器均應保持清潔。 5.食海產品一定要煮熟,餐前務必洗手,餐具一定要經過消毒。苦井水勿用於煮粥,尤其勿存放過夜。 6.勿食大量剛醃的菜:醃菜時鹽應多放,至少醃至15天以上再食用。醃菜時選用新鮮菜。

[飲食調理]

食用營養價值高而易於消化的食品且又不會刺激腸胃的食品。病期忌食魚和肉,且需要把食品加工成柔軟食物後方可食用。為了不刺激腸,腹瀉患者應避免食用含纖維多的蔬菜以及易在腸內發酵的大豆和栗子等。另外,也應避免食用過熱或過冷的飲料及水分多的水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