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思考習慣,避免孩子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最近有篇文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不少家長表示焦慮和疑惑──孩子學習真的是有真努力和假努力之分嗎?怎麼會這樣呢?我孩子的學習是高效率還是在做無用功呢?看似努力學習的背後是否真的有效呢?從科學角度看,孩子努力學習的意願和期望是強烈的,只是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方法差異。希望根據以下內容,能夠引發一些關於孩子學習問題上的一些思考。

4個思考習慣,避免孩子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大人和孩子,都可能“假努力”和大家說一個案例,大部分老師、家長朋友們應該都有遇到這樣的情況。

朋友班級裡有一個學生特別乖巧、安靜,甚至乖巧到了老師會忽略的地步。在學校上課時,不管老師在講課、展示PPT、提問……孩子都在記筆記,甚至有時候,老師翻PPT比較快,孩子可以不看本子,只盯著屏幕,然後快速地記下來;而孩子每天回到家,就會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用一個非常精緻的本子,把白天每一科的筆記再謄寫到這本子上,直到深夜。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看起來,這個孩子確實很勤奮、很努力,但事實上,每次大考中,她的成績很不理想。孩子的爸爸也偷偷找我朋友私聊:“孩子平常很聽話,為什麼成績不理想呢?

那麼問題是:孩子做完了以上所有事,會如願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或者有認真考慮過結果嗎?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討論的絕不是“勤奮的姿勢”,而是“勤奮所帶來的結果”。

4個思考習慣,避免孩子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低質量勤奮掩蓋下的真懶惰

我們經常被一些低質量的勤奮矇蔽了雙眼,覺得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時候,低質量的勤奮掩蓋下的,才是真懶惰。大概見過以下兩種類型的“懶惰”:一是肢體懶惰,二是用腦懶惰。

肢體懶惰的學生,上課不愛動筆,喜歡用眼睛,用腦子想,考試時常常眼高手低;用腦懶惰的學生,則是機械地記筆記、刷題,而不“琢磨”、不“走心”。

上面我們說的那個學生,就是典型的“腦懶體勤”的學習者,我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可憐——別人在玩的時候,她在學習,但最後又沒有理想的成績作為回報。導致既沒玩到,又沒學好,這樣的“勤奮”,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

我常見到這樣一種孩子,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表現得特別從容,簡單地說就是——玩也玩了,學也學了。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更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把上課的時間利用得很“走心”,在有效的時間裡,把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然有更多的時間去豐富自己的生活。

這是很多家長和同學都犯的一個思想誤區,也可以說是在做無用功過,也可以說是低質量的勤奮。可以說這遠比懶惰更可怕。

4個思考習慣,避免孩子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給我 1 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 55 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 5 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接下來讓聽聽長期研究教育行業和知識付費行業的學伴君對於改變低質量勤奮提出的幾個關鍵看法。

微學伴——致力服務於各大教育培訓機構,可以根據需求進行渠道資源對接。把你的課程引入強大的商售賣,充分滿足教育資源互通,快速打造自己的知識店鋪全方位展現線上、線下課程打造屬於您的品牌。

改變低質量勤奮從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開始

1.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

有的孩子上了一節課,甚至上了一天的學,都沒有提出一個問題,但“沒問題”就是真的會了嗎?其實也未必。很多時候,“沒問題”恰恰證明孩子沒有聽懂,沒有融入到課堂中,試想,對於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域,讓你去提問,你能問出來嗎?當然不能。

2.不要拿時間來衡量勤奮

我們父母一定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孩子一天到晚坐在書桌前,就是“好好學習”,就是“勤奮”——長時間學習不等於深度思考,也不等於學進去了。

長時間學習可能是在毫無意義的刷題。

3.勤奮之前請先思考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幾個問題

孩子的弱科和強科分別是哪些?

目前的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

學習習慣哪些好和不好?

哪些可以自己解決,哪些必須求助於老師?

微學伴——慕課,兩級章節目錄,包括教學計劃、學習、測試和評估(PDCA循環)完整流程的,能檢測學員學習效果的課程組織模式,學生可隨時點播學習,關聯隨堂練習、課後習題與作業本,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弱點進行鍼對性的複習練習可以逐漸強度。

4.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該幹什麼的時間就幹什麼,不必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上。增加孩子的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可以和孩子參加一些線上線下的培訓課程多增強孩子自主思考動手的能力。

報輔導班並不是家長幫助孩子的終點,而是起點。對上課效果的監控也很重要。及時與孩子交流上課的感受,都是家長不能忽視的工作。

微學伴——語言、視頻直播,支持電腦端、手機端進行觀看學生可以在直播提問,講師可以在後臺進行解答。家長可以隨時觀察孩子的學習進度。

4個思考習慣,避免孩子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其實是在同人性抗爭,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家長能幫助自己的孩子撕掉“低品質”的標籤,過上配得上努力程度的高品質深度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