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馬鴻逵家族是如何發跡的?到現在這個問題都讓一些人很感興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晚年寫過一篇《訓誡子侄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惟是我家之昌,基之者吾父,大之者仲兄,成之者則予之力居多焉。當仲兄以科第起家,挈餘從戎,為吾家發軔之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除了馬福祥自身的努力,主要靠兩個人——仲兄馬福祿和父親馬千齡。而最能體現這兩個人的“功勞”的,在於這兩個小故事。


馬鴻逵家族是如何發跡的?到現在這個問題都讓一些人很感興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晚年寫過一篇《訓誡子侄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惟是我家之昌,基之者吾父,大之者仲兄,成之者則予之力居多焉。當仲兄以科第起家,挈餘從戎,為吾家發軔之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除了馬福祥自身的努力,主要靠兩個人——仲兄馬福祿和父親馬千齡。而最能體現這兩個人的“功勞”的,在於這兩個小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民國時期老照片

馬福祥說:“我家先世以力農經商為業,經故衣食豐饒,子弟厚重,崇本抑末,勤勤懇懇。逮吾父之身,遭時變,故不忍坐視,於是協助於當局,安內御外,於槍林彈雨中作濟困扶危之時。軍務定後,功成不居,退而耕田,間或入蕃貿易,以綿世業。”這段話除了介紹家族背景外,主要是個說馬千齡的。馬千齡(1824-1909),在清同治年間回民反清起義時,曾為馬佔鰲出謀劃策,是河州回民起義領導人之一。馬福祥的意思是說,這個事兒辦得差不多時,馬千齡就回家務農了,即所謂退而耕田。

那麼,“間或入蕃貿易”呢?馬福祥老家河州這個地方,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市,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從秦漢開始,曾設縣、州、郡,為烽煙時起,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河湟重鎮”之稱。當年,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商賈雲集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回民,大多在務農時做一些小生意,馬千齡亦是。當時,人們把一些諸如布匹、火柴、茶葉等生活所需,運往藏區,賣給生活在那裡的蒙古族和藏族群眾,再從藏區販運一些皮毛、藥材、馬匹、牛羊等至蘭州等地。這中間的利潤很是豐厚,所以,很多人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馬鴻逵家族是如何發跡的?到現在這個問題都讓一些人很感興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晚年寫過一篇《訓誡子侄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惟是我家之昌,基之者吾父,大之者仲兄,成之者則予之力居多焉。當仲兄以科第起家,挈餘從戎,為吾家發軔之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除了馬福祥自身的努力,主要靠兩個人——仲兄馬福祿和父親馬千齡。而最能體現這兩個人的“功勞”的,在於這兩個小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民國時期老照片

馬福祥說:“我家先世以力農經商為業,經故衣食豐饒,子弟厚重,崇本抑末,勤勤懇懇。逮吾父之身,遭時變,故不忍坐視,於是協助於當局,安內御外,於槍林彈雨中作濟困扶危之時。軍務定後,功成不居,退而耕田,間或入蕃貿易,以綿世業。”這段話除了介紹家族背景外,主要是個說馬千齡的。馬千齡(1824-1909),在清同治年間回民反清起義時,曾為馬佔鰲出謀劃策,是河州回民起義領導人之一。馬福祥的意思是說,這個事兒辦得差不多時,馬千齡就回家務農了,即所謂退而耕田。

那麼,“間或入蕃貿易”呢?馬福祥老家河州這個地方,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市,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從秦漢開始,曾設縣、州、郡,為烽煙時起,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河湟重鎮”之稱。當年,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商賈雲集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回民,大多在務農時做一些小生意,馬千齡亦是。當時,人們把一些諸如布匹、火柴、茶葉等生活所需,運往藏區,賣給生活在那裡的蒙古族和藏族群眾,再從藏區販運一些皮毛、藥材、馬匹、牛羊等至蘭州等地。這中間的利潤很是豐厚,所以,很多人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蘭州老照片

馬千齡這個人據說不善治家,喜歡行俠仗義,還多少會一些拳腳功夫。他常去今天的海西州做生意。海西州北鄰甘肅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與今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鄰,一直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那年月,人們出門做生意,大多結伴而行,還要帶一些防身的武器。馬千齡的運氣就是多這兒來的。

有年正月,從海西做生意回來,碰到了一個蒙古族頭人,叫尤務。這個尤務據說家業不小,他娶了一個河州媳婦,正月回孃家串門,不想回海西時遇到了土匪。這夥土匪是尤務的仇人,他們盯尤務已經有段時日了,搶劫是一方面,主要是為了要尤務的命。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谷裡,土匪們將尤務包圍了,大喊報仇,要錢又要命,嚇得尤務新媳婦差點從馬上掉下來。尤務雖然帶了十多名隨從,但遠不及土匪的實力。土匪讓尤務的隨從散開,要要尤務夫婦的命。這時,馬千齡出現了,他與自己的同伴二話沒說便衝了上來,和土匪幹開了。

馬鴻逵家族是如何發跡的?到現在這個問題都讓一些人很感興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晚年寫過一篇《訓誡子侄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惟是我家之昌,基之者吾父,大之者仲兄,成之者則予之力居多焉。當仲兄以科第起家,挈餘從戎,為吾家發軔之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除了馬福祥自身的努力,主要靠兩個人——仲兄馬福祿和父親馬千齡。而最能體現這兩個人的“功勞”的,在於這兩個小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民國時期老照片

馬福祥說:“我家先世以力農經商為業,經故衣食豐饒,子弟厚重,崇本抑末,勤勤懇懇。逮吾父之身,遭時變,故不忍坐視,於是協助於當局,安內御外,於槍林彈雨中作濟困扶危之時。軍務定後,功成不居,退而耕田,間或入蕃貿易,以綿世業。”這段話除了介紹家族背景外,主要是個說馬千齡的。馬千齡(1824-1909),在清同治年間回民反清起義時,曾為馬佔鰲出謀劃策,是河州回民起義領導人之一。馬福祥的意思是說,這個事兒辦得差不多時,馬千齡就回家務農了,即所謂退而耕田。

那麼,“間或入蕃貿易”呢?馬福祥老家河州這個地方,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市,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從秦漢開始,曾設縣、州、郡,為烽煙時起,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河湟重鎮”之稱。當年,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商賈雲集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回民,大多在務農時做一些小生意,馬千齡亦是。當時,人們把一些諸如布匹、火柴、茶葉等生活所需,運往藏區,賣給生活在那裡的蒙古族和藏族群眾,再從藏區販運一些皮毛、藥材、馬匹、牛羊等至蘭州等地。這中間的利潤很是豐厚,所以,很多人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蘭州老照片

馬千齡這個人據說不善治家,喜歡行俠仗義,還多少會一些拳腳功夫。他常去今天的海西州做生意。海西州北鄰甘肅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與今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鄰,一直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那年月,人們出門做生意,大多結伴而行,還要帶一些防身的武器。馬千齡的運氣就是多這兒來的。

有年正月,從海西做生意回來,碰到了一個蒙古族頭人,叫尤務。這個尤務據說家業不小,他娶了一個河州媳婦,正月回孃家串門,不想回海西時遇到了土匪。這夥土匪是尤務的仇人,他們盯尤務已經有段時日了,搶劫是一方面,主要是為了要尤務的命。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谷裡,土匪們將尤務包圍了,大喊報仇,要錢又要命,嚇得尤務新媳婦差點從馬上掉下來。尤務雖然帶了十多名隨從,但遠不及土匪的實力。土匪讓尤務的隨從散開,要要尤務夫婦的命。這時,馬千齡出現了,他與自己的同伴二話沒說便衝了上來,和土匪幹開了。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青海西寧老照片

俗話說,窮的怕橫的,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馬千齡幹起這事兒來還真不要命,他讓尤務夫婦撤至安全地帶,自己領著二十多名同伴和土匪廝殺了起來。土匪在馬千齡的背上來了一刀,血滲出了一大片,馬千齡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不要命了起來。很快,馬千齡和他的同伴以及回過神來的尤務的隨從一起讓土匪落荒而逃了。尤務上前感謝,馬千齡說出門在外的,誰沒個事呢?對付幾個小蟊賊就是小菜一碟。

從此,馬千齡行俠仗義的事情很快在草原上傳開了,他到做生意總會受到尤務的熱情接待不說,很多群眾都認為他可交,在樂意接受他的商品的同時,還主動上門同他做生意。很快,馬家的生意就做得風生水起了,成了當地的有錢人家。另還有一說是,尤務為感激馬千齡把自己的一半家產都捐給了馬家。但這是不是真的,馬千齡與尤務都沒有對外講起,也只有他兩人知道了。而這正是馬福祥說的“基之者吾父”。

至於馬福祿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並在在正陽門殉難的事,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這裡不多說了。北京陷落後,甘軍首領董福祥率軍護衛兩宮皇太后和光緒帝西逃至西安。接替哥哥馬福祿職位的馬福祥由於沿途精心護駕,得到慈禧器重,這是馬家後來發跡的重要原因,也就是馬福祥說的“大之者仲兄”。在這裡,我們說另外一個故事。

馬鴻逵家族是如何發跡的?到現在這個問題都讓一些人很感興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晚年寫過一篇《訓誡子侄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惟是我家之昌,基之者吾父,大之者仲兄,成之者則予之力居多焉。當仲兄以科第起家,挈餘從戎,為吾家發軔之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除了馬福祥自身的努力,主要靠兩個人——仲兄馬福祿和父親馬千齡。而最能體現這兩個人的“功勞”的,在於這兩個小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民國時期老照片

馬福祥說:“我家先世以力農經商為業,經故衣食豐饒,子弟厚重,崇本抑末,勤勤懇懇。逮吾父之身,遭時變,故不忍坐視,於是協助於當局,安內御外,於槍林彈雨中作濟困扶危之時。軍務定後,功成不居,退而耕田,間或入蕃貿易,以綿世業。”這段話除了介紹家族背景外,主要是個說馬千齡的。馬千齡(1824-1909),在清同治年間回民反清起義時,曾為馬佔鰲出謀劃策,是河州回民起義領導人之一。馬福祥的意思是說,這個事兒辦得差不多時,馬千齡就回家務農了,即所謂退而耕田。

那麼,“間或入蕃貿易”呢?馬福祥老家河州這個地方,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市,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從秦漢開始,曾設縣、州、郡,為烽煙時起,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河湟重鎮”之稱。當年,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商賈雲集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回民,大多在務農時做一些小生意,馬千齡亦是。當時,人們把一些諸如布匹、火柴、茶葉等生活所需,運往藏區,賣給生活在那裡的蒙古族和藏族群眾,再從藏區販運一些皮毛、藥材、馬匹、牛羊等至蘭州等地。這中間的利潤很是豐厚,所以,很多人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蘭州老照片

馬千齡這個人據說不善治家,喜歡行俠仗義,還多少會一些拳腳功夫。他常去今天的海西州做生意。海西州北鄰甘肅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與今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鄰,一直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那年月,人們出門做生意,大多結伴而行,還要帶一些防身的武器。馬千齡的運氣就是多這兒來的。

有年正月,從海西做生意回來,碰到了一個蒙古族頭人,叫尤務。這個尤務據說家業不小,他娶了一個河州媳婦,正月回孃家串門,不想回海西時遇到了土匪。這夥土匪是尤務的仇人,他們盯尤務已經有段時日了,搶劫是一方面,主要是為了要尤務的命。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谷裡,土匪們將尤務包圍了,大喊報仇,要錢又要命,嚇得尤務新媳婦差點從馬上掉下來。尤務雖然帶了十多名隨從,但遠不及土匪的實力。土匪讓尤務的隨從散開,要要尤務夫婦的命。這時,馬千齡出現了,他與自己的同伴二話沒說便衝了上來,和土匪幹開了。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青海西寧老照片

俗話說,窮的怕橫的,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馬千齡幹起這事兒來還真不要命,他讓尤務夫婦撤至安全地帶,自己領著二十多名同伴和土匪廝殺了起來。土匪在馬千齡的背上來了一刀,血滲出了一大片,馬千齡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不要命了起來。很快,馬千齡和他的同伴以及回過神來的尤務的隨從一起讓土匪落荒而逃了。尤務上前感謝,馬千齡說出門在外的,誰沒個事呢?對付幾個小蟊賊就是小菜一碟。

從此,馬千齡行俠仗義的事情很快在草原上傳開了,他到做生意總會受到尤務的熱情接待不說,很多群眾都認為他可交,在樂意接受他的商品的同時,還主動上門同他做生意。很快,馬家的生意就做得風生水起了,成了當地的有錢人家。另還有一說是,尤務為感激馬千齡把自己的一半家產都捐給了馬家。但這是不是真的,馬千齡與尤務都沒有對外講起,也只有他兩人知道了。而這正是馬福祥說的“基之者吾父”。

至於馬福祿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並在在正陽門殉難的事,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這裡不多說了。北京陷落後,甘軍首領董福祥率軍護衛兩宮皇太后和光緒帝西逃至西安。接替哥哥馬福祿職位的馬福祥由於沿途精心護駕,得到慈禧器重,這是馬家後來發跡的重要原因,也就是馬福祥說的“大之者仲兄”。在這裡,我們說另外一個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曾被八國聯軍毀壞的正陽門

馬福祿殉難,兒子馬鴻賓只有16歲,馬福祥對這個侄子格外照顧,從1904年開始著力培養馬鴻賓,先是讓他在自己身邊做侍從,後升任西寧礦務馬隊隊官。1910年,馬鴻賓隨昭武軍到寧夏,任騎兵營營長。1912年任寧夏新軍管帶,後任甘肅新軍司令(轄騎兵5個營)。直至1916年馬鴻賓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這背後都有馬福祥的影子。

我們的故事是,馬福祿殉難數十年後,有回,在北平的馬鴻賓搭乘李宗仁將軍的飛機去重慶開會,他順便從一個朋友那裡取來了一箱父親的遺物,準備在重慶的會議結束後,將它們帶回寧夏。馬鴻賓帶著兩名隨從來到了機場,因為他穿一身粗布長衫,機場工作人員不知道他是個做什麼的,沒攔隨從,反而把他給攔了下來。隨從趕忙上前解釋,機場工作人員同意放行,但但必須打開行李檢查。就這樣,馬福祿遺物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一件血跡斑斑的清朝官服和一件麻布大襟上衣,以及一些書本和文件。機場工作人員被驚呆了,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隨後趕到李宗仁正好看到了這一幕,他問馬鴻賓為何要不遠千里將這些東西帶回寧夏。馬鴻賓說:“國恨家仇不能忘,為教育後代精忠報國。”

李宗仁聽後非常感動,當即向馬鴻賓敬了一個軍禮。而我們今天在這裡講這個故事,無非是想對那些不太瞭解歷史的朋友們說,不能因為馬鴻逵,一提到他的家族就立刻想到“壞人”,這種一竿子插到底的思維模式是不對的。1950年北京擴修飛機場,位於三里河的馬福祿墓地亦在徵用之列,馬鴻賓這才將父親的遺骨運回家鄉安葬。(文/路生)

馬鴻逵家族是如何發跡的?到現在這個問題都讓一些人很感興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晚年寫過一篇《訓誡子侄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惟是我家之昌,基之者吾父,大之者仲兄,成之者則予之力居多焉。當仲兄以科第起家,挈餘從戎,為吾家發軔之始。”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除了馬福祥自身的努力,主要靠兩個人——仲兄馬福祿和父親馬千齡。而最能體現這兩個人的“功勞”的,在於這兩個小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民國時期老照片

馬福祥說:“我家先世以力農經商為業,經故衣食豐饒,子弟厚重,崇本抑末,勤勤懇懇。逮吾父之身,遭時變,故不忍坐視,於是協助於當局,安內御外,於槍林彈雨中作濟困扶危之時。軍務定後,功成不居,退而耕田,間或入蕃貿易,以綿世業。”這段話除了介紹家族背景外,主要是個說馬千齡的。馬千齡(1824-1909),在清同治年間回民反清起義時,曾為馬佔鰲出謀劃策,是河州回民起義領導人之一。馬福祥的意思是說,這個事兒辦得差不多時,馬千齡就回家務農了,即所謂退而耕田。

那麼,“間或入蕃貿易”呢?馬福祥老家河州這個地方,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市,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從秦漢開始,曾設縣、州、郡,為烽煙時起,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河湟重鎮”之稱。當年,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商賈雲集之地。生活在這裡的回民,大多在務農時做一些小生意,馬千齡亦是。當時,人們把一些諸如布匹、火柴、茶葉等生活所需,運往藏區,賣給生活在那裡的蒙古族和藏族群眾,再從藏區販運一些皮毛、藥材、馬匹、牛羊等至蘭州等地。這中間的利潤很是豐厚,所以,很多人的日子過得很不錯。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蘭州老照片

馬千齡這個人據說不善治家,喜歡行俠仗義,還多少會一些拳腳功夫。他常去今天的海西州做生意。海西州北鄰甘肅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與今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鄰,一直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那年月,人們出門做生意,大多結伴而行,還要帶一些防身的武器。馬千齡的運氣就是多這兒來的。

有年正月,從海西做生意回來,碰到了一個蒙古族頭人,叫尤務。這個尤務據說家業不小,他娶了一個河州媳婦,正月回孃家串門,不想回海西時遇到了土匪。這夥土匪是尤務的仇人,他們盯尤務已經有段時日了,搶劫是一方面,主要是為了要尤務的命。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山谷裡,土匪們將尤務包圍了,大喊報仇,要錢又要命,嚇得尤務新媳婦差點從馬上掉下來。尤務雖然帶了十多名隨從,但遠不及土匪的實力。土匪讓尤務的隨從散開,要要尤務夫婦的命。這時,馬千齡出現了,他與自己的同伴二話沒說便衝了上來,和土匪幹開了。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青海西寧老照片

俗話說,窮的怕橫的,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馬千齡幹起這事兒來還真不要命,他讓尤務夫婦撤至安全地帶,自己領著二十多名同伴和土匪廝殺了起來。土匪在馬千齡的背上來了一刀,血滲出了一大片,馬千齡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不要命了起來。很快,馬千齡和他的同伴以及回過神來的尤務的隨從一起讓土匪落荒而逃了。尤務上前感謝,馬千齡說出門在外的,誰沒個事呢?對付幾個小蟊賊就是小菜一碟。

從此,馬千齡行俠仗義的事情很快在草原上傳開了,他到做生意總會受到尤務的熱情接待不說,很多群眾都認為他可交,在樂意接受他的商品的同時,還主動上門同他做生意。很快,馬家的生意就做得風生水起了,成了當地的有錢人家。另還有一說是,尤務為感激馬千齡把自己的一半家產都捐給了馬家。但這是不是真的,馬千齡與尤務都沒有對外講起,也只有他兩人知道了。而這正是馬福祥說的“基之者吾父”。

至於馬福祿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並在在正陽門殉難的事,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這裡不多說了。北京陷落後,甘軍首領董福祥率軍護衛兩宮皇太后和光緒帝西逃至西安。接替哥哥馬福祿職位的馬福祥由於沿途精心護駕,得到慈禧器重,這是馬家後來發跡的重要原因,也就是馬福祥說的“大之者仲兄”。在這裡,我們說另外一個故事。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曾被八國聯軍毀壞的正陽門

馬福祿殉難,兒子馬鴻賓只有16歲,馬福祥對這個侄子格外照顧,從1904年開始著力培養馬鴻賓,先是讓他在自己身邊做侍從,後升任西寧礦務馬隊隊官。1910年,馬鴻賓隨昭武軍到寧夏,任騎兵營營長。1912年任寧夏新軍管帶,後任甘肅新軍司令(轄騎兵5個營)。直至1916年馬鴻賓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這背後都有馬福祥的影子。

我們的故事是,馬福祿殉難數十年後,有回,在北平的馬鴻賓搭乘李宗仁將軍的飛機去重慶開會,他順便從一個朋友那裡取來了一箱父親的遺物,準備在重慶的會議結束後,將它們帶回寧夏。馬鴻賓帶著兩名隨從來到了機場,因為他穿一身粗布長衫,機場工作人員不知道他是個做什麼的,沒攔隨從,反而把他給攔了下來。隨從趕忙上前解釋,機場工作人員同意放行,但但必須打開行李檢查。就這樣,馬福祿遺物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一件血跡斑斑的清朝官服和一件麻布大襟上衣,以及一些書本和文件。機場工作人員被驚呆了,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隨後趕到李宗仁正好看到了這一幕,他問馬鴻賓為何要不遠千里將這些東西帶回寧夏。馬鴻賓說:“國恨家仇不能忘,為教育後代精忠報國。”

李宗仁聽後非常感動,當即向馬鴻賓敬了一個軍禮。而我們今天在這裡講這個故事,無非是想對那些不太瞭解歷史的朋友們說,不能因為馬鴻逵,一提到他的家族就立刻想到“壞人”,這種一竿子插到底的思維模式是不對的。1950年北京擴修飛機場,位於三里河的馬福祿墓地亦在徵用之列,馬鴻賓這才將父親的遺骨運回家鄉安葬。(文/路生)

這個蒙古族頭人把一半家產捐給馬鴻逵的爺爺,馬家從此走上發跡路

寧夏銀川老照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